2022.09.05文 / 蕭紫菡、編輯部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2 年 / 城市展演 / 都市。議題行動

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觀展重點與思考提示

文 / 蕭紫菡、編輯部

文字大小:

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觀展重點與思考提示

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於8月27日至9月11日於臺北花博公園爭艷館,進行為期16天的展覽,線上展覽則到9月30日。本次展區共分為六大區塊:「永續發展」、「城市再生」、「打開臺北」、「共融社會」、「創新創業」、「智慧城市」。藉由不同的面向,看見臺北的「正在進行式」,並邀請民眾參與共創未來。

展覽入口,為多層疊影及沈浸式劇場,透過長22公尺、高7.5公尺的長型螢幕搭配兩座kuka機械手臂,與十台投影機清楚揭示展覽核心概念:臺北的未來 The Future is Now」。讓我們循著策展人的思考提示:環境→城市→文化→生活→產業→智慧,漸入臺北這座城市。

展覽入口搭配kuka機械手臂的多層疊影及沈浸式劇場(source:劉耘桑拍攝)

 

01環境 — 從「綠、水、人」談臺北城市永續

➤思考提示 #永續環境 #田園城市 #海綿城市 #韌性城市 #社子島 #社會住宅

如何將臺北打造為花園城市?展覽邀請綠手指達人分享。(source:劉耘桑拍攝)

01-1如何讓臺北更「綠」?留下更多的「水」?創造海綿城市、田園城市的臺北

臺北是個盆地,外圍是山,中間是平原,有兩條河流經,此區讓民眾清楚看見,擁有百分之七十綠地的臺北,綠資源相當豐富。 本區也以有如「清明上河圖」般的互動光雕牆,講述臺北市如何保水,以淺顯易懂的系統讓民眾了解,臺北市民與「水」並不遙遠,藉此呈現整個臺北的水與綠,看見其中的永續性。

而永續性不只在水與綠,還在於「人」。因此,策展團隊也邀請了許多種菜、種樹的達人,讓民眾看見,有如此多的「綠手指」存在於臺北,而如何讓城市變得綠、留下更多水,讓水資源再利用成為一座「海綿城市」是未來需要共同努力的目標。

展示互動光雕牆讓民眾藉由觸碰河流上中下游段,了解韌性城市與海綿城市的概念。(source:劉耘桑拍攝)

01-2永續臺北:明日社子島

本區也呈現了爭議許久的「社子島」議題。八年來,位於基隆河與淡水河交界處的社子島,是否要開發的問題懸而未決。在此展覽,將不只談政府政策,而是將居民、學者、政府三方的想像及看法共同呈現 ,以期能邁向溝通和共識。策展人龔書章認為,應把衝突看成一個公民教育的機會,畢竟,「當我們談永續,也應包括人與人的溝通,是否能發展成一個好的循環。」

「人」的永續:從「明日社子島」談居民、學者、政府三方嘗試溝通共識。(source:劉耘桑拍攝)

明日社子島展區一隅(source:劉耘桑拍攝)

01-3從社會住宅開啟共融社會

此外,本區也談及「社會住宅」。社會住宅是臺北市一項重要的工程,它不只滿足居住權的問題,也需顧及如何混居、如何提供更多醫療平權、怎麼從中協助青年創業…等問題,讓台北成為從社會住宅開始的共融城市。

社會住宅是社會工程議題不只是居住問題。(source:劉耘桑拍攝)

總體而言, 下一代的臺北,就由現在的選擇來決定,如何讓臺北逐漸變為強大的生態永續城,甚至翻轉社子島的風貌,民眾能在本區從不同的面向得到思考。

展場以互動遊戲的方式帶領大眾認識淨零排放議題(source:劉耘桑拍攝)

➤延伸閱讀:雨撲滿、水族箱、方寸農園⋯⋯任何能夠節能永續的社區角落,騰雲里都不放過!/專訪萬華騰雲里

➤延伸閱讀:不怕水淹,更要與洪水共生!打造具有「承洪韌性」的城市培養指南

➤延伸閱讀:鹿特丹調適策略 - 社子島規劃的他山之石

➤延伸閱讀:打破「集合式冷漠」-桃園中路二號社會住宅服務性入住計畫的擾動初探與實踐經驗


 

02城市 — 翻轉東、西區

➤思考提示 #TOD #EOD #都市更新 #城市再生 #東區門戶計畫 #西區門戶計畫 #斯文里整宅公辦都更

城市再生展區以光雕模型沙盤結合投影光雕呈現整座臺北城地景樣貌,演繹如何透過點、線、面各項市政規劃串連,形成翻轉城市的力量。(source:劉耘桑拍攝)

第二區「城市再生」,展場中央以一座光雕模型沙盤呈現整座臺北城,後方展板區分出東區與西區,並以當代都市更新核心概念TOD與EOD,談論城市如何藉由硬體工程,影響城市翻轉、重新復興臺北的東西區。

02-1以TOD開啟:東區門戶計畫

東區指南港一帶,在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大眾運輸導向發展)的發展下,從永續都市發展理念出發,以高效率的大眾運輸系統為都市發展的主幹,善用交通場站優勢,同時啟動周邊的都市機能及公共設施配置等,以形塑永續都市型態與土地利用模式。以南港一帶為例,當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建構後,就能將其和華山、市民大道一帶重新連起來,這將不只是軌道工程,而是藉此發展周邊的生活、教育、商業機能,也讓社區的獨特性彰顯而出。

以TOD概念進行東區的城市翻轉(source:劉耘桑拍攝)

02-2以EOD開啟:西區門戶計畫

至於西區,指的是北門一帶。當忠孝橋拆掉後,北門亮麗露出,前面的空地雙子星,便有機會連接到西門町及萬華。臺北市透過「EOD」策略,將此處翻轉。EOD全名是「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是依據5E原則:「教育Education-教育設施」、「經濟Economy-土地有效利用」、「生態Ecology-環境友善」、「公平Equity-市民需求」和「進化Evolution-都市的持續發展」將市有建物及土地進行整合規劃。 

近幾年,透過EOD,讓原本沒落的萬華社會住宅及教育園區整合在一起。龔書章認為,城市的翻轉不應只談更新、或是「一坪換一坪」的價格,而是應在保留舊社區文化的前提下,用縫補的方式讓社區新連在一起,才能真正翻轉城市的價值。

以EOD策略進行的西區城市翻轉(source:劉耘桑拍攝)

02-3為了社會公平價值的追求:首創服務平臺和社會工程的蘭州斯文里三期整宅公辦都更案

此外,自2016年起推動蘭州斯文里整宅公辦都更案,由市府擔任全程推動的實施者將斯文里三期作為優先推動單元,因其除了需要面臨產權複雜、航高限制等都更課題之外,最大的困難是弱勢戶占比高。推動過程中為避免弱勢戶權益受損,市府於更新前期以駐地工作站方式,拜訪家戶了解需求,深入社區全程駐點提供即時諮詢,增加信任基礎,將專業語言轉化為實際關懷,落實在地溝通,並召開近百場說明會以凝聚居民共識。

斯文里三期整宅展區照片(source:劉修岑拍攝)

➤延伸閱讀:面對城市萎縮的近未來:臺北市的「EOD」策略,讓城市空間活化再生

➤延伸閱讀:臺北 TOD 了嗎?檢視 2009 至 2016 年臺北的都市發展

➤延伸閱讀:公辦都更2.0專文─臺北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關懷行動

➤延伸閱讀:深入現場: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專訪(一)/ 趙駿豪

➤延伸閱讀:深入現場: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專訪(二)/ 宋豐荃

 

03文化 — 從文化打開臺北、整座城市就是一座博物館、一場展演

➤思考提示 #無圍牆博物館 #老房子文化運動 #參與式預算

老屋子新文化燈光互動裝置,民眾藉由觸碰「民間」與「政府」展板,點亮老屋新生命。(source:劉耘桑拍攝)

第三區「打開台北」,邀請民眾看見,臺北如何讓歷史文化走出博物館,進入生活之中。在看見舊有文化資產如陽明山美軍宿舍,和老屋轉生的西本願寺輪番所的同時,也看見「白晝之夜」如何透過令人驚豔的設計美學,打開臺北的疆界。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興起,更讓民眾與表演藝術的距離拉近許多。此外,也從英國插畫家Tom Parker的《臺北地圖》外國人的視角,看見臺北城市空間特色。

自2013年推動老房子文化運動,公私協力已完成22處老屋修復與營運。(source:劉耘桑拍攝)

走進臺北故事展區中呈現Tom Parker耗時一年繪製的《臺北地圖》(source:劉耘桑拍攝)

此區也邀請民眾投入「參與式預算」,勇於想像對臺北文化政策的期待,盡情提出讓臺北更好的方案 。

打開臺北闡述的不只是硬體空間上的開放,還包含透過i-Voting等公民參與形式的軟性打開。(source:劉耘桑拍攝)

➤延伸閱讀: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以老屋新用計畫共創富有溫度的城市

➤延伸閱讀:2021台北新生大獎得獎完整名單弄底加!翻轉老屋新生的飽滿能量

 

04生活 —「聽見臺北的聲音」聲音裝置

➤思考提示 #共融社會 #社宅青創 #銀髮參與 #毛孩友善 #全齡運動 #教育創新

從搖籃到搖椅、老伴到寵伴,共融社會展區展出臺北如何照顧大家的一生。(source:劉耘桑拍攝)

第四區「共融社會」,展場入口意象「HOME FOR ALL」,以跑道串接0至99歲的共融場景,談的是從搖籃到搖椅,老伴到寵伴,臺北如何照顧市民的一生?臺北是一座包含多元族群、兼容國際與在地的城市空間,如何讓每個人擁有住得起的家及有尊嚴的生活?是一直以來的目標。從老人、小孩、動物,從幼兒教育到墓園,從生到死…如何以人為本,進行城市治理?需要關照的層面很多,包括:整合銀髮與幼托照顧服務、尊重毛小孩有特定公車搭乘及專屬公園奔跑權。而倘若有完善的線上教育,就能打破空間藩籬,讓整個臺北與世界成為教室,人人都享有一張平權共享的入場券。

其中「我們都在臺北」的3座聲音裝置,內容包含臺北開齋節歡慶活動、臺北水燈節、臺北客家義民嘉年華、臺北眷村文化節、娜魯灣文化節、臺灣同志遊行,讓大家聽見各個族群以自己的語言說出「我們都在臺北」!

共融展區設有3座「我們都在臺北」的聲音裝置,藉由聆聽不同族群的語言感受文化的根本。(source:劉耘桑拍攝) 

聲音裝置內部(source:劉耘桑拍攝)

➤延伸閱讀:在地共老─老舊公寓增設電梯

➤延伸閱讀:這座城市能否陪伴我們老去?面對超高齡時代,城市空間需要更有包容力的想像/專訪「為為設計」龔紋莎

➤延伸閱讀:從萎縮都市到折疊都市:在城市變老變小之際,重新思考城市再生可能

 

05產業 — 臺北城市DNA

➤思考提示 #市場改建 #全齡就業 #勞動安全 #就業權益 #臺北財政稅務 #Startup臺北

創新創業展區以市場的情境,引發觀眾的生活共感。(source:劉耘桑拍攝)

第五區創新創業,邀請民眾看見,首善之都不只要做到生活友善,更要做到產業友善。臺北市有許多傳統市場,經過改建後不僅環境升級,商業成效也相當良好。

而人的延伸是產業。「如果要用三十分鐘認識一座城市,就去逛它的市場,因為市場就是城市的縮影、生活的日常。」這是臺北市長柯文哲在進入這個展區前告訴大家的,而你我心中的市場是什麼樣貌?市長認為「臺北要成為一個文明的城市、一個國際的城市、市民的生活水準要提高,一定要擺脫那種市場髒亂發臭的印象,這也是為什麼我堅持要推動市場改建。」在這個展區可以看到用蔬果架疊架營造出的市場感,與各個市場的攤商訪談影片。

展區呈現臺北5處市場改建與3處夜市品牌轉型的歷程。(source:劉耘桑拍攝)

此外,所有年輕人跟五十歲後的退休人士,如何創業或二度創業?如何讓勞動力再充份發揮而不浪費?此區談到城市財庫分配學,讓民眾看見機制及系統,如何幫助臺北市的勞動力得到適當發展。

創業不只是年輕人亦包含了退休後二度就業者(source:劉耘桑拍攝)

➤延伸閱讀:不只接地氣,更接人氣的傳統市場─環南市場的日常不無聊,原來亮點這麼多!

➤延伸閱讀:法國移民鏡頭下的深夜臺北 / 專訪攝影師余白Hubert Kilian

 

06智慧 — 看不見的城市心臟

➤思考提示 #大數據中心 #智慧城市 #科技防疫 #北投士林科技園區

民眾以QRcode方式體驗臺北大數據(source:劉耘桑拍攝)

第六區「智慧城市」,大數據中心為展場亮點之一,為讓民眾對數據有進一步接觸,展場規劃科技式體驗,展現大數據中心如何分析資訊、如何透過選擇、生活方式,對城市產生一些影響。

展場亦呈現以科技數據輔助未來預測的防疫智慧治理(source:劉耘桑拍攝)

如果說「02城市再生展區」是看得見的空間改變,與之對照的大數據中心則是看不見卻息息相關的城市大腦。面對瞬息萬變的未來,臺北能更聰明的為我們做什麼?對許多人來說,疫情使生活停擺,卻是臺北城市數位轉型的加速器,無論是「一卡一通一付」,讓人們在城市暢行無阻,而先進智慧的臺北大數據中心,更建立起數據整合基礎建設,提供政府決策的視野,開放創新的智慧科技實證機制,以城市為生活實驗室,導入民間創意能量,透過科技與數據驅動,讓城市的大智慧,服務市民的小日常。這裡是智慧城市運用科技解決生活各種大小事 。

整個展場,走完約需兩小時。龔書章認為,這次策展最大的挑戰,便是把原本散落在各局室的專業分工,統整成一個共同的核心價值,這不是只跟民眾的溝通,也是為未來的臺北,留下值得繼續前進的珍貴價值,邀請民眾一同來感受。

2022臺北城市博覽會實體展覽至9月11日、免票入場(source:劉耘桑拍攝)

 


首圖來源:劉耘桑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