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文章一覽 / 城市修護 / 2022 年 / 都市。空間活化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以老屋新用計畫共創富有溫度的城市

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老屋新用計畫」旨在讓民間的老屋使用者自行申請,由政府補助修繕私有室內空間,也有專業團隊補助規劃處理老屋常見的硬體問題,不只是適當延長建物生命週期,也是保存空間記憶、減碳減廢的具體實踐。

想看更多老屋新用計畫案例,歡迎到老屋新用FB粉專逛逛喔! 

※2022老屋新用計畫將於4/1-4/30徵件,請密切注意相關訊息!

 

文字大小:

找回巷弄間的人情味─以老屋新用計畫共創富有溫度的城市

起手式:臺北都市再生推動的起心動念

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等沿河岸周邊地區作為臺北都市發展的起源,不只承載著人們對城市的生活記憶,更承襲昔日空間紋理(Urban fabric)與生活型態,面對都市發展東移、產業環境變遷與人口結構驟變的挑戰下,臺北依據都市再生關鍵區位的色及發展潛力整合跨局處硬體建設及軟體資源,推動門戶計畫、再生計畫、TOD、更新地區劃定、更新計畫訂定以及都市計畫通盤檢討作業,皆顯示臺北加速實踐宜居永續城市目標的決心。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忠孝東、西路及市民大道為臺北市東西向的主要道路,亦為重要的景觀軸線,道路沿線有多處重要景點及商圈,透過東區門戶計畫與西區門戶計畫的推動、更新地區的劃定及重大建設的投入,無一不是為了提供民眾更安全的居住環境、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的良藥。

然而從微觀的立場而言,面對超過70餘萬戶屋齡達數十年以上的房屋活化需求,臺北市則需要秉持「去蕪存菁」的觀念,思考歲月究竟為臺北帶來的是滄桑還是瑰寶,特別是應對人文、歷史紋理,甚或是因應基本生活需求衍生出許多不同的空間使用方式,有必要打破既定印象的空間框架,提供更多元、更具彈性的政策都市再生政策。
 

PART2:從土地「交換」價值,到土地「互動」價值

有別於歐美先進國家,臺灣不動產市場在長年缺乏多元組織(如街區公司、社會企業)介入及過度注重土地交換價值影響下,民眾對於臺灣不動產市場產品的想像,大抵還停留在大規模拆除式的重建,彷彿唯有揚棄對於土地的情懷,才是達成理想生活與居所的唯一手段。而從另一個角度思考,民眾所期待的拆除式「協議合建」、「重建更新」甚或是近年推行的「危老重建」都必須建立在有利可圖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吸引開發商進場,其他地籍細碎致產權整合不易、公園綠地及公共性開放空間不足、位處交通建設之末端等重建誘因不足地區(如大同區、中正區及萬華區),恰巧提供了嘗試推行創新政策與社區擾動的契機,臺北「老屋新用計畫」即是如此。

綜觀臺北市空間再生政策的演進,可以追溯自2000年的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2001年起的都市變臉、都市彩妝、2009年的臺北好好看、2010老屋改造大作戰、2012年老屋新生大獎,甚至是近年陸續推動的OpenGreen及老屋新用計畫(圖1),這些「整建維護」與「社區營造」政策的變革,不難看出臺北市對於空間政策的訴求,逐漸強調土地、空間及使用者之間的關連,藉由更多元的環境再造方式,在延續建築物的生命週期或取得新的空間使用同時,仍能保有在地故事性以及社會網路間互動的可能性。

圖1 臺北市空間再生政策演進示意圖

筆者進一步探究老屋新用空間再生實驗行動的精神,不難發現該計畫企圖透過公、私部門合作(政府、輔導團隊及空間所有權人或使用者),以「打開」及「共享」為核心理念活化使用閒置建物後,遂以新用回饋計畫作為引導工具,串聯在地社群研提環境改善建議。在計畫及行期間持續與在地發展脈絡、文化傳承、產業需求、特色空間、社會照顧系統等重要發展議題扣合,提出階段性地區再生策略。這種空間合作的模式,因為與老舊街區民眾的生活特性契合,無意間成為了河岸周邊老屋活化的處方籤。
 

PART3:以「老屋新用計畫」建立良好社會設計與民眾溝通管道

臺北老屋新用計畫自2015年推動至今,已於大同區、萬華區及中正區媒合22處據點(詳圖2),從其成功經驗可以推論出社會溝通對都市再生與更新推動的重要,並在該計畫的整體制度設計中,可具體拆解成兩個部分來述說。

首先,透過歷年老屋新用計畫案例,已可初步將改造類型項目分類,這些常見的老屋整修知識的推廣,恰巧也被設計在老屋新用整體的機制中。透過經典案例走讀與回饋計畫活動過程,將不同空間使用類型之改造知識轉譯為再生推廣文本,提供不同的空間改造技術與使用的想像。舉例來說,在大同區的孖空間可以瞭解如何處裡西晒問題、萬華區的青田中可以學習壁癌的改善與不同建材使用經驗的差異等,其他還包含管線重整(明管化)、屋頂綠化、太陽能發電、木構造防治白蟻、窗面立面改善、門面調整、隔間重劃、騎樓改善等,都能作為裝修新手不同的整建維護建議。

而另一部分,這些實際空間的主要目的,為的就是透過「在地溝通」作為民眾參與和社會設計的敲門磚。藉由提案團隊與輔導團隊(110年度為意點創異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促進民眾重新思考空間使用者與都市發展的關係,及加強理解社會融合的居住空間需求。近年在大同區及萬華區,更可以看到歷年老屋新用計畫執行團隊,持續自發性的組織、探討街區運作及社區間合作機制可行性,以促成地區自主再生永續經營之願景。

老屋新用計畫作為多元都市更新政策實踐產業發展、社會照顧與公共設施補充之目的。更重要的,人才與夥伴的培力才能真正的為老舊街區注入活水,透過執行過程促成良好的社會網絡合作來協助社區意識的凝聚,使都市更新推動朝向「創造更多『家』與『環境價值』」的方向邁進。

圖2 老屋新用計畫案例分布示意圖

PART4:以「多元整建維護政策」共創富有溫度與人情味的城市

歷經二十載的推動光景,「臺北都市再生推動系統」儼然已成熟,亦開啟了臺北都市再生的下一頁。

過去不管是公部門還是民間,在臺北市的都市更新上投注了大量的關注與資源在老屋的拆除重建上面,相較之下,同樣屬於都市更新重要範疇的整建與維護就沒受到太多的重視。透過公辦都更2.0為多元整建維護政策挹注政策執行經費,讓居民能夠不改變生活脈絡、不搬離原居地、不耗費鉅資與極長的等待期,就可以改善居住環境,則是資源往整建維護傾斜的新方向。

除了整建維護的推動與資源加碼,更重要的在於居民本身的生活品質提升與居住安全,如何擴及到都市環境,引導居民參與公共事務以期能夠打造都市人本交通與健康友善城市,讓市民的居住品質提升與老屋的再生不僅僅是居民個人的事情,而是共同參與、互相協助,打造出一個適合所有居民,有溫度的臺北市,為冰冷的都市規劃尋求更具彈性的解方,共同「找回臺北巷弄間的人情味」。
 


首圖來源:何昱泓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