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5文/臺北願景計畫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共好城市 / 2021 年 / 都市。再生政策

面對城市萎縮的近未來:臺北市的「EOD」策略,讓城市空間活化再生

文/臺北願景計畫

➤ 來追蹤 臺北願景計畫 IG

文字大小:

面對城市萎縮的近未來:臺北市的「EOD」策略,讓城市空間活化再生

大家或許聽過TOD(沒聽過的讀者快去複習前幾篇;按臺北願景計畫臉書),但大家有聽過EOD嗎?

EOD是臺北市正積極推動的一項重要計畫—「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E”代表的是「教育Education」、「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公平Equity」和「進化Evolution」等5E原則,EOD的內涵是甚麼?為何臺北市要推動EOD?第一篇我們先從臺北市所面臨的城市議題談起。

隨著高齡少子化現象,臺北市於103年便步入高齡社會,目前65歲以上人口數高於總人口六分之一(18.07%),未來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1]」,預期市民對於托老、長照機構設施需求將增加。因應少子化對策,政府也積極推動公共化托育機制,對於托嬰、托幼的設施需求也將增加。此外,臺北市因為實施九年國教政策,許多中小學於民國57年起興建,多數校舍屋齡現在已超過40年,建築耐震能力與使用年限情況堪慮,校舍需要翻新改建。

面臨高齡少子化、校舍老舊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城市治理議題,臺北市提出EOD -「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策略,以全市市有土地與建物角度思考,進行整合規劃,期望EOD的推動能成為解決相關議題的新解方。 下篇(按:後文)將更詳細介紹EOD以及為何EOD能成為新型態都市治理的對策。

上篇(按:前文)提到臺北市正面臨的城市治理議題:高齡少子化、校舍老舊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等,對此北市府提出一個解決策略—「EOD」。

EOD全名是「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運用導向之都市發展」,是依據5E原則:「教育Education-教育設施」、「經濟Economy-土地有效利用」、「生態Ecology-環境友善」、「公平Equity-市民需求」和「進化Evolution-都市的持續發展」將市有建物及土地進行整合規劃。

透過老舊校舍翻新改建的時機,盤點學校周邊公有用地及機關設施(如警察局、消防局等),一併納入檢討並重新整合使用規劃,延續原本的教學、宿舍功能外,釋出的空間即可做為周邊地區所需的地區發展及公共服務(如托老、托幼設施),進而提升土地及空間的有效利用,並滿足民眾所需的設施需求。除了學校外,未來也可以將EOD概念套用在其他機關(如醫院、市場等),導入更多元的公共服務。

EOD藉由學校改建時機,以學校為主要標的,重新檢討其周邊市有建物及用地整合,利用釋出的空間做為社福、老人照護、托嬰、公園綠地、機關等民眾必須的服務性設施,創造地區的複合式公共服務核心,除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外,進而滿足地區的公共需求。

➤ 延伸閱讀:在地老化:橫濱市青葉區邁向地域共生社會的「次世代郊外造町」計畫

下篇(按:後文)我們將接著深入介紹5E的內容以及推動EOD所能帶來的效益。

前兩篇(按:前文)已經向大家提過EOD是依據5E原則-「教育Education」、「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公平Equity」和「進化Evolution」將市有建物及土地進行整合規劃。

本篇我們將更深入說明5E原則分別代表的內容:

1. 教育Education-教育設施
學校是地區最佳的公共服務核心據點,在當前面臨少子化的情形下,閒置的空間可釋出做為各年齡層皆可參與學習的設施,如育兒友善園、閱覽室、社區教室等,發揮全齡教育。

2. 經濟Economy-土地有效利用
利用校地、市有地共同改建以降低設計與興建成本。 各項空間應考量共用,並統一委外管理,以達共享經濟。

3. 生態 Ecology-環境友善
整合後的用地應留有開放空間、串連原有的人行道及綠地,建構以人為本的環境。

4. 公平 Equity-市民需求
本市的公共服務據點應平均分布,讓各個社區的民眾得以就近使用社福資源與公共設施。此外,各年齡層也應享有平等的資源,達到世代間的公平。

5. 進化 Evolution-都市持續的發展
透過EOD釋出的空地做民眾需要的公共設施,以做為臺北市因應國際、社會潮流、人口、環境等變化下會使用到的空間規劃。

EOD依據5E原則將市有建物及土地進行整合運用,併同地區及市民的需求,進行長程的發展規劃,以學校為核心構築成地區的新型態公共服務核心,提供都市未來發展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並滿足市民的公共需求。

[1]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時為高齡化社會,占總人口比例14%時為高齡社會,占總人口比例達20%時為超高齡社會。

臺北市地狹人稠,活動人口極高,都市發展地區卻占不到臺北市面積的一半,每平方公里約容納了2萬人口,人口密度集中,加上高齡少子化、居住正義、社會支援等社會議題,衍生出長照、托育與公宅的設施需求,為了在有限的空間下提供更多公共服務設施,臺北市提出EOD作為都市治理對策。而在這麼多種類的市有建物下,為什麼是選擇「學校」作為優先主要整合規劃的目標呢?

・數量多且均勻分布
臺北市目前市有學校用地共有236處,為了平均服務各學區內的學生,本來在設置上即具有均勻分布的特性,相較其他公共設施用地在區位上更具有優勢,也是鄰里生活圈的公共服務核心。

・校舍老舊需更新
臺北市多數校園建築屋齡超過40年,已達建物耐用年限且耐震能力不足,為維護建築安全,校舍需要更新改建。

・地區發展核心
學校作為教育學習場所,同時兼具重要集會、運動休閒、緊急避難功能,以學校為中心點,生活圈範圍內涵蓋醫療、社福、機關、休閒等服務居民生活機能及公共需求的設施,可發展成為小型鄰里單元,作為地區發展的基礎核心。

學校做為長期串聯地方社群的場所,與社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EOD規劃選擇以「學校」為標的出發,打造周邊居民及學生共融的環境。

前面幾篇(按:前文)我們說明了EOD的完整概念內容,今天要來分享第一個實踐基地:「舊潭美國小」。

舊潭美國小地理位置

潭美國小於民國107年搬遷至新址,因原有校地及校舍已無使用需求,故臺北市政府社會局賦予舊潭美國小新的任務-「東區社福園區」,並引入EOD 5E原則,教育(Education)、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公平(Equity)及都市進化(Evolution),盤點市民所需的公共設施,重新布局土地使用、空間配置等規劃,作為引導地區活化的潛力中心。

舊潭美國小在規劃時多次舉辦工作坊與在地居民溝通,多數參與的居民都認為舊潭美國小已歷經半世紀以上的歲月,早已經是地方居民心中共同的回憶。為了維護舊潭美國小既有的校園紋理,市府在空間設計上,特別規劃留存承載居民情感記憶,包括儘量原地保留既有植栽,並透過景觀設計留設大面積地空間,提升整體環境品質。

舊潭美國小承載居民情感記憶

本規劃案依分期分區發展進行,分二期逐步興建:

第一期:以活化現有資源為主,將保留的校舍以整建再利用方式,優先設置地方需求的托嬰、托幼、長者照顧關懷據點,並整理校園內留下的植栽,提供周邊居民休憩的地方,使自幼至長的居民都能再次共同享有這個空間。目前第一期已開始進行整修工程。

盡可能保留既有優美的植栽

第二期:預定興建「多功能複合大樓」及「潭美派出所」,「多功能複合大樓」將提供公眾性、全市或地區性需要之社會福利設施或空間。

舊潭美國小EOD用地及建物整合規劃,透過民眾參與了解當地居民實際需求,讓基地透過舊校舍活化及新機能導入,進一步滿足民眾所需的公共設施需求,還同時保有延續歷史記憶的功能!

社區居民與里長皆踴躍參加市府舉辦工作坊

➤ 延伸閱讀:從萎縮都市到折疊都市:在城市變老變小之際,重新思考城市再生可能


本文轉載自:臺北願景計畫。原文分為五篇臉書貼文,分別是:「Taipei EOD-1:臺北市城市議題」、「Taipei EOD-2:什麼是EOD?」、「Taipei EOD-3:5E原則」、「Taipei EOD4:為何從學校開始 」及「Taipei EOD-6:EOD實踐基地-舊潭美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