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0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文章一覽 / 共好城市 / 2022 年 / 都市。空間活化

在地共老─老舊公寓增設電梯

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請追蹤→「台北都更解壓說」粉專

文字大小:

在地共老─老舊公寓增設電梯

何謂在地共老?

世界先進國家在老人照護政策上,均以在地老化(Aging in place)為主要推動目標,年長者應在其社區中自然老化,以維持人的基本自主、尊嚴及隱私的生活品質,故長期照護體系的建構,也希望以「在地」的服務,滿足「在地人」的生活需求。依內政部2020年統計,國人平均壽命為80.9歲,其中男性77.7歲、女性84.2歲,遠高於全球平均壽命,且臺灣少子化、人口高齡化(註1)在臺已是不爭事實,也就是說目前每 7 人中便有 1 人是老人,且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佔全國總人口數比率達20%,即每5人有1位是65歲以上老人,到了2034年,全國一半以上都是中高齡、超過50歲了。政府透過政策也試圖佈建長期照顧與社區照顧的在地體系,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居住環境中,透過互助,創造友善的居住環境與完善的照顧體系,一起來共老。

居住環境安全,個人自我照顧可良好,若居住環境不安全,則就需要額外的照顧,生活幸福感就不容易維持,經統計臺灣30年以上老屋(註2)已突破400萬戶,且43萬老人住在無電梯的公寓裡,「老人困老宅」的情況會愈來愈嚴重,其中雙北老人住在無電梯公寓裡佔全台近85%。北市房屋平均屋齡為34年、屋齡超過30年以上之住宅數量占比為68%,且而北市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例達19.13%,即將達到超高齡社會標準(20%)。行動不便的長者住在無電梯公寓,上下樓梯出門採買,都是非常艱難且有跌落的安全疑慮,不少老人將出門視為畏途,住宅就跟囚居的牢籠沒兩樣,毫無生活品質可言。

都市更新不是只有拆除重建,主打「環境永續、整合快速、在地共老」的整建維護,也是都市更新的重要方式!北市府為落實推動高齡友善城市政策,提供老公寓增設電梯補助,以便協助改善銀髮族及行動不便者的生活需求及居住安全。使民眾在等待既有建築物都市更新重建前,可以用最快的速度,增進居住品質、提供更安全、便捷回家的機會。

提供老舊公寓增設電梯補助-提升生活機能

北市為鼓勵6層以下老舊公寓集合住宅增設電梯,2015年起訂定協助增設電梯補助作業規範,每年申請數量逐年增加,截至2021329日止,已受理申請43件,目前施工中有20件、且已完工結案共11件。

美好的居住環境是需要大家共同維護及管理,申請相關補助款,需先成立管理委員會,凡領有建管處核發增建電梯雜項執照者,可向本市都市更新處申請補助,經審查核准,每棟建築物補助一座電梯。但地上一層共用部分(門廳),地上二層以上完全區劃獨立之建築物,得依完全區劃獨立部分設置者,依其電梯座數補助。每座電梯補助金額以新臺幣二百二十萬元為上限。並於竣工領得建管處核發使用執照後,再向本市都市更新處請領補助款。但經本府公告列管需拆除重建、獲准其他電梯補助、已取得電梯使用執照、建築物屬單一所有權人者,不得申請補助。

公寓增建電梯最常遇見的問題既有一樓法定空地(基地範圍土地)由一樓所有權人長期使用,甚至已成為一樓的私人庭園或室內空間。然而,電梯增建過程中,九十%以上的案件,因為建築物產權登記的關係,即便一樓不使用未來增建之電梯,也不出資興建的情況下,在申辦建築執照時,仍需取得一樓建物所有權人之同意。樓上住戶們說之以理、動之以情,懇求一樓建物所有權人讓出部分長期佔用之法定空地,興建電梯。整合過程中,有順利和諧之一樓住戶大力支持與協助;也有社區走入司法程序,爭訟拆屋還地及不當得利,經由漫長爭訟勝訴後,才得以興建升降設備。社區若對現況空間是否可裝設電梯、不同意戶反對、違建物阻礙等,可透過本市都市更新處委託輔導團隊辦理社區現勘、說明會、個案輔導,協助凝聚共識、調處違建阻礙。

增設電梯補助成果展示

一般公寓申請案

陳肇勳建築師:

【有一天我們都會變老】

在台灣社會中,老人住在老房子的情形極為普遍,這種現象我稱之為「雙老危機」。

【居民的自覺與自決】

我觀察到許多住在老舊公寓的居民,自年輕時辛苦打拼一輩子,在自己熟悉的屋子生活了40年甚至50年,對周遭的環境以及街坊鄰居再熟悉不過。現在已成七、八十歲的踽踽老人,卻因行動不便、不良於行,無法輕鬆上下樓梯,影響了正常的社交活動,原本熟悉的鄰里關係因此疏離,人際交流不再,導致孤獨感、老化速度加快,社會負擔成本日益提高。

中央及地方政府均相當重視高齡社會所帶來的各項問題,在政府法令鬆綁與提供經費補助的引導下,民眾開始自發性地整合,藉由既存的社區鄰里關係彼此溝通,凝聚增設電梯共識,決定出資比例、討論興建細節以及產權分配,進而尋求一圓電梯夢的契機。每一個電梯增設案都是一段居民自我覺醒與自我決定的艱辛過程!

【專業者應該服務人群】

因此,我個人決定從建築師的社會服務角色來協助長者改善行動不便的困擾。從政策法令解說、協調居民意見、解決個別問題、輔導成立管委會、因應基地現況進行客製化建築設計、申請雜項執照、申請經費補助、協助發包施工、申請使用執照,最後完成產權登記及補助金核銷。目前完成11座電梯雜項執照申請,已完工9座,文內分享兩個完成案例。

 

 

【科技群賢】

本案位於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311巷34弄內,鄰近捷運文湖線科技大樓站,經過冗長的協調才取得全體地主的同意,施工過程並不順利,既有建築物外牆許多管線、鐵窗、空調主機、漏水及違建的問題需要逐一克服解決,加上巷道狹窄,施工不易,拖延了工期。在電梯立面設計上,希望能塑造巷弄建築的特色,在有限的經費下,藉由水平飾板以及垂直格柵的語彙與周邊環境取得協調的關係,並搭配木紋色系淡化電梯金屬外牆冰冷的感覺。完工後,這座電梯靜靜地矗立在巷弄內,每當華燈初上,泛黃的光線從梯廳內溢出,迎接主人回家,也是一份生活上的小確幸。

【中山御品】

本案位於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0巷內,近捷運中山站,一開始並沒有百分百同意,溝通過程極為辛苦,幸經住戶群策群力,妥善運用社區情感基礎,多次溝通化解歧見,最後終於取得100%的同意,順利取得雜項執照並施工完成。本案基地鄰近昔日美國領事館,亦即現今的光點台北(台北之家),該棟建築物整體風格接近美國南方維多利亞式洋樓建築,在進行電梯增建設計之初,我希望能與周邊環境紋理相連結,因此擷取洋樓建築部分造型語彙,融入電梯立面設計中。拱型窗及水平飾帶為其特色。完工後成果相當不錯,也獲得居民認同以及附近民眾的讚許。

【結語】

增設電梯不僅能有效解決老舊公寓行動不便者上下樓梯的困擾,更可貴的是,在前期的溝通協調過程中,人們從中學習以同理心、敬老心來面對社區共同事務,並強化了鄰里關係的聯繫與情感的交流。

整宅申請案

黃郅鈞建築師:

胼手胝足,自力更新—士林劍潭整宅貳期增設電梯工程規劃工作實錄。

【緣起】

士林劍潭整宅為1962年至1975年間,政府為安置公共建設拆遷住戶所興建的平民住宅,利用北淡線鐵路西側基隆河廢河道回填新生地興建了五幢大型集合住宅供拆遷戶居住。當年的建築規劃為了因應大批拆遷戶選配需求,以室內空間約8至12坪的小單元為主。如此精簡的居住單元供要一家人生活,每幢都有近200戶以上住戶進駐,可以想見其居住環境之極其稠密。建築設備也盡量從簡:由於整建住宅僅規畫五樓,省略了電梯設備以降低興建與維護成本。落成之初,新穎的鋼筋混凝土住宅大樓滿足了拆遷居民基本的居住需求,甚至一樓規劃了店面戶供居民開店營生,地下室還預留了市場空間,生活機能以當年而言尚稱便利。但歷經近五十年的歲月之後,建築本身逐漸老化,過小的居住單元、長久欠缺維護的環境空間與違建造成整體居住環境的劣化,而欠缺升降設備讓居民們進出只能仰賴自己的雙腳上下樓梯,『快樂出門、平安回家』對劍潭整宅的住戶而言,不只是一句日常問候語,而是每日出門就要面對的嚴苛考驗。

【引介】

緊鄰承德路四段的劍潭整宅貳期是此批整建住宅最後一棟落成的大樓,但自1972年落成至今,屋齡也有49年了。市政府一直持續推動整建住宅的更新再再造,但龐大的住戶數量與土地權屬分配讓改建工作難以在短時間內達標,因此增設升降設備就成為短期的改善方案目標。2017年間在都更處、建管處與區公所、里辦公室及地方有識之士促成下,劍潭整宅各幢分別成立管委會,開始推動電梯增建。2017年6月,在選區議員、里長及劍潭整宅貳期管理委員會首任黃主委推動下,管委會決議增設電梯,並開始收集居民的同意書,並邀請廠商進行增設電梯的評估。筆者是在同意書比例接近過半後的2018年8月接受專業廠商邀約加入協助社區增設電梯的工作行列。由於先前筆者有參與過整建維護增設電梯的類似案件,因此在技術與規劃層面上很快與居民們取得共識;但在達成增設電梯的要件上,包括同意文件的取得、區分所有權大會的決議等等,仍然要仰賴居民的合作才能在短時間內取得足夠的支持。

【擘劃】

一般公寓增設電梯案最大的困難是欠缺適當的空間增設電梯塔,往往因為一樓空地被占用、既有建物與道路間深度不足,或是無法連通各樓層的梯廳而無法設置。劍潭整宅貳期在增設電梯用地上則相對容易:建築物東側於規劃之初即在承德路四段與40巷轉角退縮一塊空地,後續管委會也將空地整理為社區停車場使用,此處設置電梯空間恰可連結各樓層的外挑太平梯及挑空走廊(早年此處還留有集中式垃圾坑道,現已封閉),因此設置位置很快就獲得與居民的共識。

增建電梯塔結構設計著眼於施工性與結構特性,整體構造以鋼構形式為主。在重作鑽探以確認地層承載力、液化潛勢後,判斷若僅靠增設電梯塔本身的結構與基礎,結構上僅能自立與負擔載重,但對於地震力的抵抗的能力上有所疑慮。綜合考慮興建時程與整體成本,因此在結構技師的建議下在電梯塔構造與既有建築物之間增加繫樑,以拉住既有建築物結構體的方式共同對抗地震力。由於緊靠增建電梯井的既有建物外挑懸臂走廊並無主要樑柱,因此繫樑必須內伸貫穿走廊後錨定於建物本體的大樑,以獲得最佳的結構效果。增建電梯井立面材料採取最實用耐候的彩鋼外牆,相對於混雜的建築物外牆,簡易樸實的電梯井反而形成沉穩而堅固的存在。

【首肯】

增設電梯的設計方案很快獲得居民的認同,但開始進入雜項執照的申請時,因還必須取得過半數住戶的同意書,這項龐大而繁雜的現地溝通工作,則有賴於居民的鼎力相助。2018年9月管委會重新改選選出現任主委張桂枝女士,張主委也是當初最熱心於推動電梯增建的居民之一。她上任之後馬上請規劃單位著手列出尚欠缺的文件資料,並自2018年年底實質進入建照準備工作階段,期間內除了她以個人名義擔任本案的起造人以外(管委會不具法人身分),同時協調管委會委員們向居民們持續宣導增設電梯的必要性,邀集住戶出資以外,並以分派委員們以分區分組、挨家挨戶訪問的方式,協助規劃單位向上百戶住戶取得所需的過半數建物同意書、舉行區分所有權大會通過增設電梯決議等增設電梯執照的必要條件。所有必要條件在短短的幾個月內完成,並於2019年7月取得增設電梯的雜項執照執照許可,真正踏出了增設電梯的第一步。

【興工】

本案另一個要角,則是實際施作的營造廠及電梯廠商,尤其是本案的營造單位成鴻營造,不僅擔任工程的承造單位,也一口答應以專業廠商身分擔任都更處電梯增設補助案的申請人。本案在取得建照後就由管委會與營造單位密集磋商議價,於2019年底取得初步合作意向,2020年1月,在柯市長、李副市長、楊靜宇議員與市府各級長官見證下,雙方正式簽訂委託契約,2月底由成鴻營造申報工程開工,並於4月向都更處提出補助案申請。

劍潭整宅增設電梯

本案約在2020年4月進入實質工程階段,舊建築增設電梯現場施工最大的風險莫過於現有建物及環境的不確定性,例如建物構造及材料老化、使照圖說及初步調查與開挖後情形不符等,都需要臨場即時調整及因應。本案工程基地為法定空地,無其他構造物,基礎控制在開挖1.5公尺以內,現況也是舖有混凝土的空地,施作位置也離建築物地下室範圍約三公尺左右的距離,規劃設計上已盡量避免影響既有建築物。但實際開挖後才發覺此處曾有一處不在使照圖說上的地下室出入口樓梯,後來敲除恢復空地時亦未確實回填,基礎開挖當天敲開表面RC鋪面後才發現下方土層出現比預期更多的空洞,有賴於經驗豐富的成鴻營造陳老闆調整灌漿回填的方式,才讓基礎得以順利完成,後續工程也在一邊施作一邊微調作法的情形下,得以順利完成土建工程,並於9月開始交付電梯廠商開始進行電梯安裝工作,並於2021年2月取得使用執照。3月與管委會完成點交,2021年3月下旬管委會向參與電梯改建出資的住戶發放電梯感應卡,3月28日正式啟用。

劍潭整宅增設電梯完工現況

【心得】

身為建築專業者,「社區參與」並非陌生的理論,但在實際執業生涯中難得有機會得以實踐社區參與。而本案應該是社區參與的典範案例:從設置的位置與方式、參與的廠商選任,到取得半數住戶的同意等等關鍵步驟,無一不是居民參與討論,攜手合作投入心血的成果。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現任管委會張主委與管理委員們的熱心積極參與,讓居民們殷殷期盼的增設電梯夢想成真,筆者與專業團隊的成員們都極其榮幸能參與此項盛事,能夠協助居民改善社區的生活環境,真正讓住戶們每天平平安安回家的願望得以實現。也非常感謝在規劃興建過程中給予指導的台北市政府都更處與建管處、台北市議會楊靜宇議員、士林區公所、福華里里辦公室等各級長官的大力協助。

劍潭整宅居民開心合影

註釋:

1.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 歲以上人口視為老年人口,而此歲數者佔比之於社會總人口代表的含意分別為:高齡化社會 ─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 7%;高齡社會 ─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 14%;超高齡社會 ─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比率達 20%。

2.多屬四、五層樓無電梯公寓,這是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因應人口都市化而興建的集合住宅,俗稱「步登公寓」。


〈公辦都更2.0專文─臺北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關懷行動〉/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其實,公共建設與你想的不一樣〉/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2021台北老屋新生大獎】從「老屋新生」到「社區創生」:以社區為概念的整建維護型都市更新/圖文提供: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繪製社區地圖,靠近真正的社區——社區地圖與議題疊圖課程紀錄/文字紀錄:鄭翔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