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7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2 年 / 都市。再生政策

公辦都更2.0專文─臺北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關懷行動

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文字大小:

公辦都更2.0專文─臺北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下的都市再造與社會關懷行動

都市更新實是一個「集體成就」的過程,這個「集體」不僅僅只是北市府同仁,不論是公辦都更或民辦都更,最重要的還是居民彼此間的溝通信任,市府窮盡各種努力,從機制、法令投入諸多用心及資源,僅是將前往都更崎嶇的路道路整平,但最終還是在地居民攜手,才能一步步前進,畢竟都更不成,影響居住品質及安全最深的,仍舊是每日生活在地的人們,故臺北市的都市更新應回歸以人為本,更準確地說,以那一群人為本。

PART1:臺北都市發展變遷下的都市更新挑戰

臺北市是個快速成長、不斷變換面貌的城市,新建大樓與老舊建物對街遙望,在地文化場域與青年創業基地比肩而立,再再交織出特殊的都市紋理,讓臺北市的都市再生、都市更新產生獨樹一幟的光譜,但如同其他先進國家,臺北正面臨嚴重的高齡少子化、高房價所得比、產業轉型需求、公共基盤設施不足因應現代需求等議題,使臺北的城市發展風險持續上升;可發展土地的飽和,則讓都市更新成為臺北市解決前述種種課題最重要的一帖藥,而後疫情時代下,都市發展及經濟社會環境更產生大幅度變動,實需全面檢討過往政府缺乏主導性、更新單元零散無整體考量、公益性不足等都市更新課題,臺北市龐大的老舊建物量體,更需以新的思維和策略,方能使都市更新的速度跟上臺北宛如有機生命般總不停歇的腳步。

空拍圖臺北市龐大的老舊建物量體,更需以新的思維和策略,方能使都市更新的速度跟上臺北宛如有機生命般總不停歇的腳步。

PART2: 臺北市政府重拾都市更新主導、指導角色

2016年3月25日,北市府「公辦都更專案辦公室」正式揭牌,坪數不大的辦公室看似平凡,卻將在未來的日子裡,匯集建築、法律、金融、工程等各界專業,迸發出龐大的執行能量;臺北市將藉由「組織」的成立,以專責團隊、專案模式,整合跨界資源,以民間企業管理精神甩去公部門包袱,開啟臺北市公辦都更之濫觴。

但優先的戰士不能沒有戰場,為了讓專業團隊能主動出擊,很快地,「臺北市公辦都市更新實施辦法」於2016年3月31日發布實施,藉由「法令」賦予政府化被動為主動的依據,蓄勢待發的市府團隊,方能夠以增進公共利益及維護公共安全為目的,主動評估公辦都市更新範圍,實際走進需要幫助的老舊社區。

在上述組織及法令的加持下,市府團隊終能因應不同地區需求、特質及潛力,適度引入民間資源,並藉由案例及經驗的積累,建立公辦都更「機制」,例如配合全市都市計畫通檢、TOD大眾運輸導向型等都市發展政策,於2018年重新公告近 20 年從未檢討的全市更新地區劃定,依循不同地區環境特性擬定更新計畫,提供通案更新指導後,再針對個案類型規劃不同容積及公益設施回饋方案,進一步對症下藥處理不同課題,最後藉由駐點工作站等方式與在地力量溝通,和社區攜手完成都市更新最後一哩路。

一晃眼數年過去,臺北市從法令、組織、機制三管齊下,希望讓臺北市在更好的體制下成為更好的環境,而第一線夥伴及同仁在都市的每個角落深耕,從挨家挨戶拜訪說明所揮灑的辛勤汗水,走到斯文里等案件動工興建當下的感動淚水,失敗了不少,卻也學習成就了許多,或許多了一些白髮皺紋,卻也讓城市多了一些改變。

然而,為什麼都市更新仍舊面臨推展上的挑戰,仍舊有數以萬計的老房子等待重生?除了臺北市既有建成環境的體質之外,追根究柢,是因為都市更新實是一個「集體成就」的過程,這個「集體」不僅僅只是北市府同仁,不論是公辦都更或民辦都更,最重要的還是居民彼此間的溝通信任,市府窮盡各種努力,從機制、法令投入諸多用心及資源,僅是將前往都更崎嶇的路道路整平,但最終還是在地居民攜手,才能一步步前進,畢竟都更不成,影響居住品質及安全最深的,仍舊是每日生活在地的人們,故臺北市的都市更新應回歸以人為本,更準確地說,以那一群人為本。

PART3:以堅毅又柔軟的社會關懷行動,使都更回歸人心

居民溝通與信任的重要,從市府「蘭州斯文里整建住宅公辦都更」、「南機場整建住宅公辦都更」可略見一般,前述兩個整宅案例,市府皆嘗試以社區營造、政府與在地力量協力合作的模式推動都市更新。蘭州斯文里,由市府與臺北市都市更新推動中心成立駐地工作站深耕在地,一戶一戶地協助居民整合溝通,辦理逾百場說明會,上千次探訪調查,更重要的是,在地更新會與管委會等地方力量亦從未放棄,一遍又一遍向不理解、有誤解的居民解釋,用面對面的暖心接觸,最終讓斯文里三期成功推展;但反觀南機場整宅,雖也成立駐地工作站多年,則因為社區凝聚力始終未達一定程度,至今仍不斷嘗試磨合,甚至因溝通過程中錯誤消息的傳遞或種種誤會,使好不容易已集結起的部分力量停滯不前、甚至逐漸消散。

斯文里三期蘭州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案模擬圖

南機場夜市公辦都更案南機場公辦都更案模擬圖

都市更新,無論是實施的規劃方或是社區的地主方,都不可能靠一己之力走下去,而須透過集體共同完成,實施者需要建築、都市計畫、估價、地政甚至法律金融等專業技術投入,社區需要地主長時間、持續的磨合,過程中可能面對懷疑甚至中傷的流言蜚語,可能因相互比較權利價值而猜忌,這需要一群人以熱情、以信任共同面對,需要一群人相互包容、理解,集體堅定展現出想要「更好的家」的決心與意志。

蘭州斯文里公辦都更-堅毅柔軟的社會關懷行動蘭州斯文里公辦都更─堅毅柔軟的社會關懷行動

PART4:公辦都更的下一步:自助人助

回首市府推動的「蘭州斯文里整建住宅公辦都更」、「南機場整建住宅公辦都更」,我們看見了在地自主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市政府推動都市更新人力不過百餘人,面對全臺北市數十萬30年屋齡以上老屋,實難以全數採公辦都更模式辦理,應要更精準的投入公辦都更資源,否則只是虛耗人力物力,爰市府於2020年8月29日公告受理「臺北市公辦都市更新2.0專案試辦計畫」,就已劃定更新地區且基地面積達2,000平方公尺,居民自行凝聚公辦都市更新意願與共識,且經兩階段確認皆達90% (自助),代表社區確實具備推動都市更新的決心,市府便將立即以公開透明方式推動公辦都更(人助),以擴大民眾參與管道方式,達成提升社區、都市環境品質等目標;公辦都更2.0計畫試辦至今,短時間內就有士林區松柏大樓掛件申請,而且,儘管經市府評估其基地條件難以滿足大眾所謂「一坪換一坪」,松柏大樓仍舊本於「回更好的家」的初衷,成功凝聚二階段共識,現即將啟動公辦都更。臺北市的都市更新,以「公辦都市更新2.0」作為革新的首部曲,揭開新的扉頁。

松柏大樓公辦都更2.0首案-士林區松柏大樓先期規劃示意圖

PART5: 臺北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資源傾斜,全面布局

「公辦都市更新2.0」的資源精準投入只是第一步,有鑑於臺北市30年屋齡以上老屋課題仍需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解決,臺北市政府將目光轉向長期以來被忽略的都市更新方式「整建維護」二部曲。

過去不管是公部門還是民間,在臺北市都市更新上投注了大量的關注與資源在拆除重建上面,相較之下,同樣屬於都市更新重要範疇的整建維護就沒受到太多的重視;但其實相較重建,整建維護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改善居住安全及品質,居民不只無須搬離原居地,更無需耗費鉅資與極長的等待期,老舊建物僅需藉由結構補強、加裝電梯、立面整修等方式,即可賦予建物更長壽命及必要機能,經一番巧手後的建物,如老朋友般熟悉,長者不忘在騎樓、巷口樹下話家常,幼者依舊在中廳或天井玩遊戲,人、建物及社區,都在原有關係及習慣下彼此陪伴;而重建式都更;重建式都更從整合、審議至完工,一般估計需近十年,有多少高齡長輩,在這等待回家的時光荏苒中凋零,甚至從未等到回家的一天,都更重建,實如把雙面刃,雖有效提高土地利用強度、改善建物居住安全品質,但其對原有鄰里關係、都市紋理的破壞,提高發展強度帶來的公設、交通需求,以及可能衍伸的仕紳化現象等,都可能須輔以其他更多社會資源予以因應。

鑒此,故臺北市對都市更新的態度應有所改變,投入都市更新資源應進一步傾斜,藉由提高整維補助,讓居民花少少的錢,即可有新屋的居住品質,擴大推廣整建維護觀念,讓都更不止是不動產權利價值的競逐比較,當人們的目光不僅只看向更新後的財產升值,諸如居住安全、鄰里情感、生活紋理等被長久忽視的價值才能被看見,並讓想要早日回家、回「更好的家」的居民,藉由「整建維護」實現「在地共老」。

首部曲「公辦都更2.0」及二部曲「整建維護」,分別以點的突破、觀念的翻轉,試圖使臺北的都更想像有所不同,三部曲「更新計畫」,則將都市更新拉至更廣的範疇。

「更新計畫」第三部曲,便是以一脈相承的政策脈絡,在前述2018年全面檢討的更新地區範圍擬定更因地制宜的更新計畫,以在地鄰里尺度,檢視在地土地利用、交通、公共設施及防救災面向的需求,例如在地以青年小家庭、幼齡人口居多,都市更新案即應優先提供諸如幼兒園等公益設施,又例如相鄰的都市更新案,應該如何搭配規劃出完整的公共開放空間等;藉由將關懷的視野更細緻地投入街廓與街廓間,指導原本零散的都市更新個案,終能如拼圖般找到適宜的位置,完整都市應有的美好全貌,使台北的新與舊「共善」,市府與居民「共好」。

公辦都更三部曲臺北市都市更新革新三部曲示意圖

 


延伸閱讀:

〈其實,公共建設與你想的不一樣〉/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深入現場: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專訪〉(一)/ 趙駿豪

〈深入現場:斯文里三期公辦都更專訪〉(二)/ 宋豐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