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4文 | SR.WANG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9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學苑就在社區,課堂即是田野——都市再生學苑 始業式 Open Party!側記

文 | SR.WANG

特別感謝/臺北市都市更新處、粉紅豹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北市都市再生學苑

文字大小:

學苑就在社區,課堂即是田野——都市再生學苑 始業式 Open Party!側記

5 月18 日,都市再生學苑(以下簡稱再生學苑)始業式開課 Open Party,每一位從臺北各地來到再生學苑的學員在社區營造基地初次見面,成員們除了都市空間專業的工作者,也包含從事社會設計、社造領域、社區鄰里成員,一直到對公眾事務有興趣的學生、市民,用不同的觀點交換對一座城市獨到的想法與熱情,不分年齡、領域的專業與經驗,未來彼此就是踏入社區的第一個夥伴。

DSCF1126 5
                            (開課的第一天,透過活動讓組員們彼此認識。)

DSCF1029 1
(都市更新處方處長(左二)與胡科長(左一)也出現在始業式 Open Party,向大家說明都市再生學苑的理念。)

回顧都市再生學苑的演進,隨著臺北市愈加多元蓬勃的城市發展,「都市再生學苑」概念在 2017 年創立,從過去數十年間社區營造相關人才培育計畫逐漸轉型,『都市再生學苑其實就是一間設有三個學院的學校,分別是「社區營造」、「更新重建」與「整建維護」』都市更新處方處長如此形容。以「都市再生」為名,為的也是希望讓大眾理解都市再生除了更新重建之外,其實還有更多豐富的樣態能夠發生在城市中。

今年再生學苑實踐「學苑就在社區裡,課堂即田野」的精神,以實地實習的培力課程為主軸,由在地不同的議題社群的實習老師帶領學員進入 5 個正在發生改變的社區場域:社區影像紀錄、艋舺城市博物館(萬華社區小學)、小屋串連(綠點點點點、古風小白屋)、老舊街區再生(斯文里二期公辦都更)、創意翻轉城南(走進城南),從長時間學員與團隊間密切共作的過程中,直接地建立夥伴關係、與社區密切交往、累積實戰經驗,而在地社群也能因為學員的加入擁有更多人力上的資源、更豐富的觀點。

DSCF1078 2
       (萬華社區小學的陳德君老師向大家介紹艋舺城市博物館的實習內容。)

再生學苑的課程就像來到一所學習城市與社區的大學裡,從「學習」到「實踐」過程的反覆應證。除了實地實習與社造核心基礎的必修課程之外,三大系列選修課程強調「實作」,則讓學員們活用前期課程習得的知識經驗在實作課程中體現,以 Open Green 打開綠生活、城市發展歷史脈絡、人本環境三大方向進行行動的產出。如果沒來得及報名,也可以從 5 月開課的常態性通識課程得到關於都市更新、社區營造的第一手知識。

而始業式所在的「社區營造基地」(原仁安醫院舊址)也將配合營運,成為再生學苑的據點空間,開放給不論新舊學員,甚至是社區居民或社群,隨時能夠在這個空間中討論、揪伴、聚會、演講,更多軟性多元的活動發生,讓再生學苑除了授課講堂之外,更多了彼此交流、切磋、分享的各種機會。

DSCF1121 3
               (組員們向大家介紹自己,往後的實習課程每組會一起行動。)

DSCF1162 6
                  (期待透過學員們的聚集,交流出更多樣的城市想法。)

尋找一座城市的更多可能性,需要透過資源與機會的開放、公與私部門的串接協作以及掌握人才的未來流向等多方嘗試。都市再生學苑從人的多元培育起步,同時也期待學員們經過完整的課程後,能夠更專業也更柔軟的方式實踐自己心目中城市再生的價值,一同加入,展現臺北更多樣豐富的城市樣貌。

 


都市再生學苑

北市府88年創立「社區規劃師制度」,協助社區主動參與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後於89年起陸續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儲備社區規劃師」及「社區營造人才」等人才培訓計畫,透過開辦課程,培育願意長期投身社區規劃的市民及專業者。107年起轉型為「都市再生學苑」,以社區營造為核心,培訓全方位都市再生人才,除了課堂講授外更搭配田野實作,同時結合社區營造基地,持續為城市注入新能量,共創臺北社區營造新願景。

延伸閱讀: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繪製社區地圖,靠近真正的社區——社區地圖與議題疊圖課程紀錄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從我到我們——有關社會住宅的那些事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住宅合作社,行不行? ——合作住宅面面觀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盤點社區資源、勾勒「好」的關係:帶你認識模式語言

學苑就在社區,課堂即是田野——都市再生學苑 始業式 Open Party!側記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一把抓起社區的「肉粽頭」──利害關係人與社區關係網絡課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