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6課堂講授/連振佑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1 年 / 都市。社群培力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一把抓起社區的「肉粽頭」──利害關係人與社區關係網絡課程紀錄

課堂講授/連振佑

中原大學地景建築學系副教授

文字紀錄/鄭翔仁

文字大小: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一把抓起社區的「肉粽頭」──利害關係人與社區關係網絡課程紀錄

 

規劃行動的第一步──認識「本質」

在課程最一開始,連振佑老師先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學習/進行社區營造工作的過程,千萬不能只問方法。」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方法,都源自我們想達成的目的,而每個目的背後都存在不同屬性的本質。對於社區工作而言,本質意指社區到底是由「什麼元素」以「怎麼樣的方式」組成的?當我們沒有理解社區的本質而盲目行動的時候,會變成不斷重複方法、但沒有方向,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規劃的行動者,進而產生更多的問題,離我們原先想要達成的目的越來越遠。

 

1+1+1+1+1………無法一言以蔽之的社區

話說回來,那麼社區究竟是由「什麼元素」以「怎麼樣的方式」組成的呢?

建築物、街道巷弄、河流、山脈、穿梭其中的人們……等,這些肉眼可見的硬體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到組成社區的元素;那些我們看不見、隱約運作於其中的生活習慣與文化也是組成社區的元素之一;許多人們來來去去,不斷聚合、分散、重組、再構成的社區團體與社群組織也是組成社區的元素之一。這些無論可見還是不可見的,都是組成社區、城市的重要因子與內涵。

為了更具體來描述這個觀念,連老師以他的家鄉大甲為例。說到大甲,可能有人立即聯想到鎮瀾宮、奶油酥餅、也有人會想到草蓆、捷安特……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印象,但這些林林總總的聯想都是大甲的一部份,都是大甲的組成元素之一,但也沒有任何一樣元素可以「單獨的」跳出來代表或是等於大甲。

感覺到了嗎?我們常常都會想說,我住的地方應該變成怎樣,這個社區應該做些什麼,然後打上句號,好似這就是唯一的答案,但其實不然。任何一個城市或社區,裡面都有許多不同的人,有愛體育的人、有作編織的人、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甚至飲食文化、產業發展都有微幅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其實就衍生出了不同的社群、不同的關係網絡,在同一個地方,構成那個地方的本質與樣貌,也因此這個「本質」並不會是唯一的答案。

  沒有任何個體可以單獨的代表「壹」/擷取自講師上課簡報

 

 

從「小公共」看見社區的社群、組織與「大公共」的構成

在我們了解社區的多元本質後,先來看看社區網絡的組成單位──「小公共」到底是什麼,而社群與組織又是如何構成的。

   社區裡的「小公共」/攝影Ken

在現代的都市裡,我們仍能看見像上圖的景象,在社區的廟前、公園大樹下、又或是街邊的大茶桌,有一個個的人們聚集在一起,談論著日常生活、討論社區的公共事務、甚至是議論著當下的時政,就像實體的LINE群組一般。這些人們聚會的節點,正是地方生活所展現的樣貌,也是社區社群組成的基礎──「小公共*」。*註:這裡的「公共」具有「討論、商量、形成決策」的意涵在內,「小」是指涉一種相對的概念;相對於稱之為「大公共」,具有正式議事程序的里民大會、公民投票、參與式預算等,有非正式程序的意涵。 

一個個社區中自然形成的「小公共」不只是社區的傳播站,也是社區公共事務討論、發酵的重要節點。而在具有正式決策效力的「大公共」進行之前,公共事務的討論其實是由生活當中隨處可見的「小公共」在進行著。當這些小公共透過關係網絡相互連結、累積,最終會影響甚至決定了社區的公共事務結果,就像是螞蟻雄兵一般,小小的議論累積起來,形成一股足以影響決策的巨大力量。

 

 

層次豐富、多元聚合的社區關係網絡

                              社區關係網絡的組成元素/擷取自講師上課簡報

當我們把上面的「組成元素」以及「小公共」的網絡概念結合起來,就可以慢慢地開始釐清社區是由「什麼元素」組成的?就像是上圖所呈現的。我們可以把「壹」想像成我們的社區或是城市,一個大的集合體。每個「壹」都由許多不同的「1」組成,這些「1」代表社區中不同的社區組織、生活社群、技術社群、議題社群等,而這些社群、組織卻又是由社區中隨處可見的「小公共」與「個人」,透過關係網絡所串連起來。

所以說,社區是由一層又一層的關係網絡組構而成,但其中每個群體所關心的面向、想法與觀點卻不一定相同,這也是為什麼,在我們的行動過程中,總是有這麼多不同的聲音與意見存在。

 

 

多重關係網絡組構而成的社區樣貌

相信到此,大家已經能夠瞭解關係網絡是由社區中的「個人」與「小公共」、以及「各種不同的社群」等或大或小的元素層層堆疊而成。但是這些網絡究竟是「以怎麼樣的方式」組成我們的社區呢?就像下面這張連老師所繪製的圖片,圖中的灰色大圈圈可以視為一個「社區空間」,也就是前面的「壹」。社區就是由這些不同的圈圈開始互動、彼此協力,相互來往、反覆交織,開始一層一層的編織,最終組成我們現在所生活著的社區。

                   多重關係網絡組構而成的社區樣貌/擷取自講師上課簡報

當我們理解「社區是由組織間的協力與互動組成以後」,那麼社區裡的社群如何相互組織與協力呢?我們看到下面的圖片裡有三個空間,可能是一間房間、一塊空地與一棟公寓大廈,外圍的點點則是住在這個地區附近的居民。首先,假設我們在圖中的空地上舉辦一個野餐活動,可能只有被紅線連結到的居民對「野餐」是有興趣的,所以形成了紅線部分的「生活社群」;接著,我們在左上角的房間裡面辦「星光電影院」的活動,這時候來的人,就是來自藍色線條的網絡中,他們可能形成了一個愛好電影的「議題社群」;那的公寓大廈的部分也是同樣的道理,這裡就不贅述了。

在這一個個活動進行的過程,社群之間產生交錯的互動關係,在同樣的社區與居民中,它的社群是會重複交疊、相互交集的。圖中有些點點(居民)同時被許多顏色的線條框住,所以居民可能會因為不同的動機、原因與喜好程度,在不同的社群裡面出現,社群之間並不是像楚河漢界般劃分彼此,而是共存共榮,每個社群都是組成社區的一部分。

                                         社群的多重組構/擷取自講師上課簡報

 

 

認識社區的網絡關係──社會網絡的理論視野

前面談到整個都市、社區是由許多不同的社群共同組成的。接著將引入「社會網絡分析」的理論視野,帶領大家看見、盤點、進而分析這些社區的網絡關係。

社會網絡由「行動者」與「關係」兩個基本要素構成。

「行動者」可以是互動關係中的任何社會實體,小至個人、家庭,大至社會團體、企業,也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1」,他們都算是社會網絡中的行動者。

「關係」是指各個行動者之間的連結,可能是單向的連結、或是雙向的互動,甚至是相互排斥、厭惡的關係,無論正面或負面的互動,它都屬於連結的一種;同時,連結除了有正負面之分,也有互動強弱上的差異。所以我們就可以用箭頭方向、線條粗細、線條顏色等符號,來表達出一個社會網絡中,各個行動者的互動關係。

                                  社區網絡關係圖範例/擷取自講師上課簡報

我們在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時,除了要注意關係中的「量」(關係線條數量多寡、網絡存在與否),更要注意的是整體網絡的「結構型態」,以及每一個行動者在網絡中的相對位置。這樣才能認識該網絡中的資訊傳遞、資源擷取等流動的樣態,並進一步去找到網絡中的「積極參與者」以及「權威影響者」,最終用於分析一個社區的構成,或是審視一場行動的過程、一個政策的實施評估分析。

或許上面的理論概念有些複雜,如果再簡單一點來說,所謂的「積極參與者」與「權威影響者」其實就是社區中的「肉粽頭」,你會在網絡關係分析過程中看到許多的箭頭、線條都與某個行動者湧入。而這個行動者,可能就是我們所要找的某一串肉粽頭。但請大家一定要記得,社區是由地方「所有的」網絡共同組成,也就是由所有網絡中的行動者所共享的,沒有任何一個網絡可以獨佔地方。所以我們在分析與行動的過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到這個社區有幾串肉粽(幾個關係網絡)、而哪些肉粽又可以連結到其他串的肉粽。

 

 

抓起社區的肉粽頭──利害關係人盤點與網絡關係圖繪製

那當我們進入社區後,我們可以從哪裡開始觀察,進而盤整出社區的關係網絡呢?老師上課時分享了許多日常生活中可以觀察的標的及特質,透過老師分享的「標籤」,我們可以在陌生的地方把重要行動者快速的找出來:


1. 社區的「放送頭」:社區訊息流通都靠他。
2. 社區的「放送站」:社區居民生活聚集地,也是許多「小公共」發生的地方。
3. 社區的「公道伯」:時常協調、主持各個社區大小事的人。
4. 社區的「雞婆仔」:透過他,很多代誌都可以傳更遠、找到更多人。
5. 社區的「阿信」:社區中默默做事、服務大家的人。
6. 社區的「熱心ㄟ」:常常湊熱鬧、主動伸手幫忙的人。
7. 社區的「啦啦隊」:當我們做了一些事情,他們總會大力讚賞與支持。
8. 社區的「看戲ㄟ」:總在旁邊看熱鬧,卻不願意參與其中的人們。

                 利用標籤快速找到網絡中的重要行動者/擷取自上課講師簡報

接著,我們要開始思考這些行動者是如何組織在一起,他們有沒有組成生活社群?有沒有社區發展協會?而這一些個人與組織之間又是如何相互合作?在合作的過程哪些人扮演哪些角色呢?可以先想想誰提供資源?誰放送訊息?誰在執行?誰提出不同的意見?誰跟誰長期合作?……利用一連串的問題,來一一的將各個利害關係人之間的關係描繪出來,最終就完成了一張自己盤點出來的「社區關係網絡圖」了 !

                利用問題描繪行動者之間的網絡關係/擷取自講師上課簡報

 

 

網絡不只是認識社區本質,也是社造行動的起點

在理解社區關係網絡的脈絡後,便不難明白,當我們進入陌生的社區,只要先利用利害關係人盤點,建構出對社區的關係認識,再針對部分的網絡節點施以適當的方法,就可以讓人們開始在廟前廣場談論社區的公共事務、在大樹下的茶桌討論社區營造,讓這些「小公共」在社區中引發更多的討論,發揮更大的效益。這也是為什麼課堂之初老師會先告誡大家,社區工作中不能盲目的追求方法,而是應該要針對不同的網絡所具備的不同的特性,施以正確的方法及力量,就能夠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課時間(上)/ 5 月 29 日 09:30-13:30 | 課程連結  https://reurl.cc/Gmddvx

上課時間(下)/ 6 月 9 日 19:00-21:00 | 課程連結  https://reurl.cc/yEMQdE

 


都市再生學苑

北市府 88 年創立「社區規劃師制度」,協助社區主動參與地區環境改造計畫。後於 89年起陸續開辦「青年社區規劃師」、「儲備社區規劃師」及「社區營造人才」等人才培訓計畫,透過開辦課程,培育願意長期投身社區規劃的市民及專業者。107 年起轉型為「都市再生學苑」,以社區營造為核心,培訓全方位都市再生人才,除了課堂講授外更搭配田野實作,同時結合社區營造基地,持續為城市注入新能量,共創臺北社區營造新願景。

延伸閱讀: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繪製社區地圖,靠近真正的社區——社區地圖與議題疊圖課程紀錄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從我到我們——有關社會住宅的那些事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住宅合作社,行不行? ——合作住宅面面觀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盤點社區資源、勾勒「好」的關係:帶你認識模式語言

學苑就在社區,課堂即是田野——都市再生學苑 始業式 Open Party!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