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課堂講授 /吳俊毅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1 年 / 都市。社群培力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從社會設計到企劃原理——點亮提案企劃思考

課堂講授 /吳俊毅

不完美原創工作室創辦人

文字紀錄 / 陳諺樑

上課時間 / 6月19日 09:30-12:30

文字大小: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從社會設計到企劃原理——點亮提案企劃思考

看到社會(社區)設計這個詞,你是否也和小編一樣困惑,到底什麼是社會設計?這又和寫提案企劃有什麼關係呢?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吳俊毅老師的課程,看他如何將社會設計這套思考系統應用到提案過程當中吧!

 

當人們走進社區

認識社會(社區)設計前,老師帶我們從地理與社區這兩個關鍵詞出發。地理這個字的拉丁文字根,是〔gaea蓋亞〕(意思是地球、大地之母)與〔graphy描寫〕所組成,換言之就是對我們所居住的地球,進行土地資源的整理與運用。而社區這個字的英文,由〔comm共同關係〕(強調關係網絡)與〔unity單元編織〕所組成,換言之就是進行關係的編織與範圍建立。然而,也強調這是開放的界線,藉此建立歸屬感。

從私密到公共的光譜上,社區這個空間正好位在私密的家庭過渡到公共的社會之間。以地域範圍論之,社區中會形成一套社群系統,具有以下特性:例如,我們在社區中往往更容易找得到人、比家庭更有約束力、還具有某種相同習性、社區關係網絡,對於資源熟悉也較能掌握。

(走進社區,就是社會設計開始的第一步/攝影 Ken)


社會(社區)設計是什麼?

所以,社會(社區)設計,其實就是在處理人、天、地三者之間的關係。簡而言之,就是處理我們的生活。在人的生活中產生了許多活動、知識,於是地理不再只是對地形、地貌的描述,開始出現產業活動、土地使用、人文現象。天文也不再只是談論天體、星辰,而開始出現關於節氣、氣候等知識。於是我們可以說,社區營造就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又可稱之為風土。

綜合以上,更廣泛的來認識社會(區)設計的意涵,其實生活的載體(舉凡社會、社區、生活大廈、生活圈、社群),都包含在社區的範圍,而設計就是一種透過思考過後的行動。於是我們是把天(信仰)、地(環境)、人(族群、年齡、階級)之間的關係(生活),拉到社區當中處理,所以是將一個普世的大議題,帶到一個被我們所框定的場域之中,透過設計的方式,我們借用議題這個形式,來回應生活載體中發生的人事物,並重新發現被遺忘的美好價值。

(社區的意涵─生活的載體/攝影 Ken.jpg)

此外,社會(區)設計一個不一樣的做法是,希望設計出一個流程(process)、運用美學工具,號召大家共同討論、參與學習。所以社會(區)設計的重要理念是,每個人都是設計者,就像課堂中大家一起看完影片給出的回應,便足以說明這種共創的重要性在於:集合眾人之志,以產生專家的洞見。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設計者?

那麼設計(design)又是甚麼?De就是精煉,透過知識系統進行分析、歸納與整合。Sign就是我們所經歷、感覺的,然後我們可以透過分析、歸納、整合轉變為另外的資訊,進行分享,如此,就得以讓許多人連結起來。於是,當我們認知到人人都是設計者時,就可以發展出許多的行動方案。

這個精神被實踐在老師所舉的一個案例中。當他們不再將每位阿公阿嬤只是視為長者,而是專注在他們的生命歷程、人生故事,關係網絡也就油然而生。在田野的互動中,老師的團隊開始發展出方案與這些阿公阿嬤互動,也在行動的過程中加入原先非預期的對象。這個行動試圖翻轉照顧的模式,不該只是用照顧的方式對待長者,如此只會讓長者越來越不斷覺得自己需要被照顧,而是讓他們成為主角、說故事的人。所以團隊只是透過一個行動方案、流程,然後把長者的生命經驗用某種方式精煉出來,變成資訊連結給更多人。

 

以設計思考進行提案企劃

提案過程中,我們需要經過選擇題目、田野調查、建立觀點、企劃、行動、發表的一系列行動。

首先要記得,雖然我們可以一連串的把步驟羅列出來,但老師特別提醒我們這並不是一個「線性流程」,而是不斷往覆循環的。換言之我們可能走到下一步,又回過頭來修正之前的內容,但是也不要害怕犯錯,因為社會實踐強調一起去行動的精神,而非一直停留在想像,直接一起行動,也許錯了也沒關係,可以很快回來修正。正是如此,之後便有更好的理由說,基於之前的經驗,我們知道往後要如何行動。

(立基於田調資料展開討論,找尋觀點、確認需求、發展行動/攝影 Ken.jpg)

1.主題–連結:

如何選擇出一個主題,這是提案的起始點,其實不論一個主題是否為我自己所選,更重要的是,我的自身經驗如何與這個主題產生連結。一個提案必須滿足提案團隊內部的需要,這決定團隊是否能走下去。進一步,才是滿足外部的需要。我們往往急於看到別人的需要而選定一個主題,卻忽略了推動者也有自己的需要。要好好照顧好自己,這樣才能做長久,並去照顧他人的需要。

2.田野調查–同理:

選定主題之後,接下來進行田野調查。老師將田野調查分成田調與野調進行說明。田就是一塊被農夫整理過的土地,所以田調就是去找以前的相關資料,獲得跟主題相關的資訊。那麼,野調就像一片未耕耘過的土地,也就是當我們找到一個想關注的場域,開始走進去接觸新鮮的人事物,在現場接觸在地的人,這時可以去比對這個場域是否如田調所言,甚至會發現在田調中未發現的觀點。常見有(從旁)觀察法、接觸法(訪談)、沉浸式(成為對象),不一定三者都要體驗,重點是透過田野調查去了解對象的內在需求,產生同理,而設計思考就特別重視使用者的想像。

3.觀點–確認需求:

經過田野調查之後,能幫助我們更清楚知道自己想要關注什麼、做甚麼。為了發展方案,我們需要先建立論點,這就讓我們產生〔設計觀點POV=point of view〕,來確認彼此的需要為何?定義所要處理的問題,開始看到表象背後的真實需要為何?有了此洞見,便會去問能否找到一個可施力的切入點來進行協助,透過小組來回討論,選擇出一個大家都接受的POV,再去跟服務對象做確認,才有機會形成好的POV,這樣也能讓對象變得更清楚,也就越容易設計方案。

4.企劃–創造:

一旦確認問題,就會開始想要設計、企劃活動,產生行動方案、進行創造。企劃就介於彙整所有資訊與提出具體的行動步驟之間。而提出具體的行動與步驟更是政府、企業決定是否給予支持、資源的重要關鍵。所以企劃就是把之前田野調查、同理的過程轉化成理性、可具體實踐的內容,從感性走向理性。就像是下廚,到市場買了很多菜,回到廚房就是企劃,要決定究竟要端出甚麼美食。因此,企劃就是理性的去整合之前蒐集到的資訊、感受,思考如何透過理性的方式落實為可執行的內容,形成〔需求提問HMW=how might we〕。所以HMW是從POV衍生。(POV會去問:一群人,他們需要什麼?為什麼?)然後,HMW就可以接續問,我們可以如何行動?

5.行動–行動方案:

有了企劃便可開始參考企劃擬定的內容去執行。但我們設計的行動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所以要保持開放的態度,在心中保留一個彈性,有時特定方案也許只是讓我們有機會到前線接觸更多人,而非全然正確的方案,因此後續的滾動式調整也很重要。因為這個發展過程並非線性的,而是循環的,往往走到後面仍會需要再回到前面調整。但是不斷的來回能讓我們越來越接近服務對象的需要為何,沒有所謂絕對的,而是容許更多可能性,在過程中不斷調整。

6.發表–測試行動:

這個階段我們要開始進行整理,像是成果發表,也許是寫一篇文章、或辦分享會。主要是要為了重新整理這次經歷的整個過程,重新驗證這次提出的想法是否更接近原先的目標,提出反省或修正的可能,通常經歷過這整個過程,會讓你更貼近你所關注、服務的對象,便能在未來持續延伸這個議題。

上述1~6的步驟,從關注議題到真正知道使用者的需求是甚麼,然後提出解決策略,每個步驟除了幫助我們更有機會完成一個行動,更重要的其實是在這當中,從認識自己的需求、照顧好自己,然後展開與團隊夥伴尋找共通性的過程,在不帶批判、資訊對等的情況下,彼此讚賞夥伴的觀點,最後做出選擇,進而與服務對象確認需求,最後形成一個我群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不一定馬上達成願景、理想,但卻是一起認識自我、成長、對話、傾聽、討價還價的好夥伴。

 

一份完整計畫書的構成元素

現在,透過設計思考系統的幾個要素,讓我們快速掌握完成一份計畫書的要領。

在社區營造工作中,首先最重要的是:場域(Place)。對於場域的掌握程度非常重要,經過充足的田野調查之後,應該要能夠對於場域當中的人際網絡、歷史人文、組織活動等有更充分的掌握,而非只是就地理位置、行政區位做出描述。

接下來是提案關鍵思考的5P:

1. 人(people):因為社會(區)設計就是在處理人在場域中所交織出來的問題,所以確認服務對象、主體是誰,才能聚焦目標對象、發現問題。

2. 問題(problem)/ 美好價值(perfection):擁有問題意識固然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有時透過肯定式探尋,在這個煩悶的疫情時代,正面構想美好價值也是很鼓舞人心的第一步。

3. 目的(purpose):在提案過程中,有多元發散的討論與想像固然是好事,但團隊中也需要有人時時提醒我們所要達成目的究竟為何?想要翻轉的價值是甚麼?

4. 流程(process):一般談到流程,我們往往期待有一個完美的流程,跑完便能完成設計。但老師說,設計一個流程讓大家可以進來參與更能促進共同討論、參與學習的精神。


5. 產品(Product):最後讓這個提案不只是完成計畫,除了產出產品、解決方案,更讓人興奮的是後續開創出來、銜接下去的種種行動。

當然,完整計劃書中不可或缺的還有,可執行性的規畫:估價(Price)/基金(Fund)、行動期間(Period)與執行及績效(Performance)。以上9個P就是構成一份完整計畫書的重要元素,老師也一再強調,這些都是原理,重要的是了解這些原理之後,實際的去應用與操作,起初也許可以透過模仿,讓自己對於這些原理、技術更為熟練,以便之後得以去超越,而不要只是落入工具性的操作。

 

現在就開始,一起行動吧!

可別忘了,社會實踐的重要精神就是一起去行動,在行動中我們可以調整、修正,激發更多的想像。老師在這裡提供了五種企劃整理法則,我們可以和夥伴們選定一個法則之後,透過這個公式精煉自己的想法,然後在小組中進行討論、分享。讓我們所提出來得計畫案,不只是一份追求達成目標的計畫案,而是能夠透過一套流程,連結更多人進來,實現共創的精神,打造出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繪製社區地圖,靠近真正的社區——社區地圖與議題疊圖課程紀錄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住宅合作社,行不行? ——合作住宅面面觀

【都市再生學苑課程紀錄】盤點社區資源、勾勒「好」的關係:帶你認識模式語言

學苑就在社區,課堂即是田野——都市再生學苑 始業式 Open Party!側記

【110年度都市再生學苑】一把抓起社區的「肉粽頭」──利害關係人與社區關係網絡課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