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4文 / 陳 文媛
文章一覽 / 2022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一場關於家、工作與身而為人的灰色思考

文 / 陳 文媛

林 事務所 陳 文媛 / 服務體驗顧問公司 專案經理

文字大小: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一場關於家、工作與身而為人的灰色思考

在2022年3月12日由林 事務所所主辦之《境.看萬華》【註1】系列活動第二場「鏡看萬華:透視日常中的不尋常,一起共好生活」。這場講座我們邀請了貧窮議題的工作者朱剛勇,與在萬華工作8年的社工潘育欣,跟我們分享從議題工作者角度,如何能與他人共同好好生活。

 

在開始之前,關於現實百態

記得就在講座舉辦的前一日,在萬華社群裡頭,出現一篇關於無家者與居民衝突的貼文,該則貼文也吸引上百位居民的熱烈討論,因而我們決定將這最真實的時事,即時的放到簡報上頭,期待能讓在場的參與者們有所反思。

該文發生在萬華某條大馬路的騎樓,據表示近期在那個地點出現了許多夜晚留宿的無家者。而在3月11日的早晨,有對母女行經路過,突然之間有名無家者出現在孩子面前擋住去路,並逕自伸手摸了孩子的頭跟臉,當下媽媽感到驚嚇而喝聲阻止,接著,無家者手上拿著鐵條,開始接近那位媽媽。該舉動讓那對母女及一旁路人驚嚇並倉皇而逃,最終,無家者什麼也沒做便掉頭離去。

我們無從判斷那位無家者的行為動機?或是否真的想要傷害人,實際而言,離無家者構成的傷害事件只剩一步距離。事件傳開後,撻伐聲排山倒海而來,居民長期對於無家者的情緒爆發開來,而在網路上強烈批判甚至詛咒無家者的字句此起彼落。

我們知道,多數長期處於流浪狀態的無家者,在居無定所與缺乏安全感的街頭上求生存,常因缺乏對人與人之間社交距離的敏感度,尤其,更有部分人是因為患有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而走上街頭,因著資源取得不易,難以定時清理身子,甚至有可能為了一口水要步行許久,造就在外觀上,難以讓人感到得體,而被鄰居排斥遠離。

現實百態便是如此,曾經每個人都有一個家,是什麼讓我們失去一切,以至於走上街頭呢?如同其中一位講者人生百味的創辦人朱剛勇所說:「如果有100個街友,就有100個無法回家的理由。」

 

如果這裡是我家,家與身而為人的定義 

身為萬華人或說是台北人,或許都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晚上不要經過艋舺公園,那邊很危險。」人生百味創辦人朱剛勇,告訴我們他有一位萬華朋友,從小被父親這樣囑咐著,有天不小心路過公園時,卻發現父親正在公園內跟其他阿伯下棋。

朱剛勇,也有些人叫他「阿勇」,本名朱冠蓁,與另外兩位夥伴巫彥德、張書懷,在2015年共同成立「人生百味」,一個探索貧窮議題與無家者的非政府組織。他們從身而為人在街頭生存所需的不同切面進入,執行了數十個企劃,如「石頭湯」、「人生柑仔店」、「重修舊好」、「百味家屋」、「人生萬事屋」等等,試圖在萬華織起一片密集的安全網,接住被社會遺忘或忽略的人們。

朱剛勇在《境.看萬華》活動現場分享(source: 林 事務所)

身為貧窮議題工作者的阿勇,講座一開始便說明關於描述「無家可歸的人」的名詞是如何演變。最早國民政府來台的戒嚴時期使用「遊民」一詞管制在路上閒晃的人,後來公益團體用「街友」意為街上的好朋友,試圖洗刷弱勢者的汙名,近幾年來,NGO則開始使用「無家者」這個詞彙,希望以中性的角度闡明他們是「沒有家的人」。

 

無家者是沒有「家」的人,然而什麼才是「家」?

剛勇提到以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家」的定義有三種:第一是空間上實體的家(House),第二是戶政事務所登記上的家戶(Household),第三則是同住一起的家庭成員與家庭關係(Family)。大多時候,幸運的我們可以生活在三種定義都滿足的「家」,在家的庇護之下,滿足身心靈所需的安全感。

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如此幸運,「對生命經驗不一樣的人來講,家其實是他受創的來源」。受害者亦或加暴者,他們是別人故事中的可憐人與壞人,各自因著不同原因脫落到街頭,有的人解脫、有的人後悔,而所有與無家者共享環境的居民,宛如觀賞一部電影在結局之後不為人知的花絮,「我的生活裡面,不斷看到的就是壞人得到報應之後,他現在持續活著的樣子。」剛勇如此形容。

無家者的組成(source: 人生百味)

身為議題工作者的朱剛勇有著持續倡議,講述無家者背後故事的強大使命感。正視並理解人們變成無家者的原因,是他處理這看似無解議題的直接解方。因為即使我們無視,貧窮仍會出現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驅趕或許能治標,但不治本。衡量自己能力範圍所及,理解議題、接觸NGO團隊,便有機會讓這個街區一步步邁向共好的可能。

人生百味團隊在街頭行動(source: 人生百味)

 

新萬華人與社工,二重身分的人間觀察 

「我有兩個身分,第一個身分我是萬華的居民,第二個身分我是萬華的社工。」潘育欣從當年就讀輔仁大學社工系時,便進入到學長姐創立的台灣社區實踐協會實習,這一腳踏入萬華的土地,就是8年。

育欣提到成為萬華人的始末,透過社工師的專長,他與夥伴提出「青年茶桌」的企劃,讓他們成為南萬華青年一期社會住宅的青創戶。社工師與藥師協力合作在社宅一樓拉了張茶桌和居民一同吃點心聊天,宛如里長辦公室。不分長幼,居民們得以在這裡進行交流,有時還會有贈送二手衣物的活動。

青年茶桌鄰居聊天互動(source: 潘育欣)

育欣提及他在茶桌的觀察,「青年社宅的居民組成,有一部分是一般的市民,或者是在台北市就學就業的人,他都可以來抽社宅,一方面是在萬華有個地方叫做福民平宅,他是萬華最早的平宅。」,福民平宅是屋齡接近五十年的老社區,已經因都更被拆除,而青年社宅就成了平宅原住戶的暫時庇護所。

「我們這邊萬華就是素質比較差。」曾有居民這樣告訴育欣。當他作為一個喜歡萬華的居民時,聽到這樣的話語,內心無不感到無奈且有點憤憤不平,但當他從做為社工師的角度來換位,又能同理對方話中的意涵。那就是雖然多數人們,喜愛著萬華獨有的人情味、方便性及傳統氛圍,但即使如此,也無法忽視萬華日常當中,顯而易見的貧窮、種族與性別衝突。

曾有位鄰居訴苦對一名少年的困擾,那位少年是患有智能障礙的社宅居民。由於青年社宅是三年前新建的電梯大樓,不同樓層的居民無法抵達其他樓層。然而那天,少年悄悄的跟著鄰居到了其他樓層,並跟隨著踏進家門,鄰居是三個女兒的媽媽,當下對一個素未謀面的少年闖進家門感到驚慌。後來育欣從其他社工師那邊瞭解到少年的狀況,他雖然有智能障礙但很喜歡與人互動,然而,無法分辨與人相處的界線,導致造成他人困擾的原因。「少年發生這樣的事件,只能表示他個人的議題上,還有需要教他的地方,但是不代表少年跟特定族群劃上等號。」育欣如此解釋。

潘育欣在《境.看萬華》活動現場分享(source: 林 事務所)

曾經育欣也有被路邊醉漢騷擾的經驗,但他說「這應該是每一個活在這社會上的女性都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被醉漢騷擾是女性的議題,不一定跟萬華有直接的關聯。」

「或許因為我是社工,我帶上了社工濾鏡。在感到害怕或是驚慌失措的時候,我還是會記得問,他或許有什麼樣的困難?」這樣的雙重視角轉換,或許就是社工師獨有的超能力了吧。

潘育欣在《境.看萬華》活動現場分享(source: 台灣社區實踐協會)

在老舊社區中,社工要面臨遊蕩兒少、經濟弱勢、就業議題等難題。住在社宅中,又因與不同群體生活在一起,需要協助調解摩擦,潘育欣似乎樂於把自己放在社區的夾層中扮演扶持及潤滑劑的角色,也許外人看來很辛苦,但他告訴我們「當看到社宅中天壤之別的群體因為社區裡的活動,產生了一點點的交流而稍微瞭解彼此,看到的當下還是會有老掉牙的感動。」

 

一起共好 從做得到的事開始 

前面提到無家者差點釀成的攻擊事件,網路上有很多這樣的留言「這麼喜歡幫助街友,怎麼不帶回家?」,剛勇悠然地笑著回答「我還真的有帶回家過。」

那是他剛成為貧窮議題工作者初期,他讓一位臨時找不到住宿的大哥住進人生百味在二樓的工作室,自己則睡在三樓,廚房與客廳等公共空間在二樓。與陌生人同居的生活就此展開,「那段時間讓我最痛苦的是,他就像一個老爸一樣一直管你。」彼此生活習慣上的差異,大哥時常碎念他不要太晚睡、碗盤吃完要馬上洗等等,讓剛勇想起在老家被管的即視感。

「我要是想要被罵的話,我跟我媽住在一起就好了。」

「無家者的外表看起來好像很髒亂,但其實真正髒亂的或許是我們這些租屋族。」同居生活過了一個多月之後,他們最終受不了彼此而決定分居,大哥也在朋友的介紹下找到住的地方。剛勇說如果當時他沒有讓大哥住進工作室,或許他會就這樣掉到街頭,人一旦掉下去,要再回來就很難。

社區共生是安居樂業的關鍵,共好生活亦是共生的基礎條件,鼓起跨出理解他人的勇氣,或許比你想得還容易。

鏡看萬華:透視日常中的不尋常,一起共好生活  活動大合照(source: 林 事務所) 

➤延伸閱讀:修復城市空間也復育人心 / 專訪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延伸閱讀:來一碗「南機拌飯」──深入勞力和權利共享的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


【註1】▒ 《境・看萬華》  |   系列活動

VOL01.《 近看萬華:看青年用行動點亮地方 》

VOL02.《 鏡看萬華:透視日常中的不尋常,一起共好生活 》

VOL03.《 境看萬華:談翻轉環境的百種創意行動 》

VOL04.《 一個人努力,一群人無敵—萬華的幸福「進」行式 工作坊 》 

▎日       期:02/19(六)、03/12(六)、04/16(六)、05/14(六)

▎時       間:講座13:30~15:30/工作坊14:00~17:00

▎地       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演藝廳/大可居青年旅館 大可樂 Duck Lab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pQY2n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林 事務所

 ■  協辦單位:剝皮寮歷史街區 Bopiliao Historic Block

▒ 延伸閱讀《境・看萬華》  |   系列文章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透過「去污名化」—吹響城市復興再造的號角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青年如何在生活中旅行,找回對家鄉的歸屬感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從街友洗地與國際舞蹈節,看如何打造城市品牌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一個人,一對手,一群人,構築安居樂業的未來新萬華

source: 林 事務所

首圖來源:林 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