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7文 / 陳 文媛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城市移民 / 2022 年 / 都市。網絡經營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青年如何在生活中旅行,找回對家鄉的歸屬感

文 / 陳 文媛

林 事務所 陳 文媛 / 服務體驗顧問公司 專案經理

文字大小: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青年如何在生活中旅行,找回對家鄉的歸屬感

由林 事務所主辦的《境.看萬華》系列活動第一場「近看萬華:看青年如何用行動點亮地方」順利落幕【註1】,第一場的與談人我們邀請了在地耕耘邁入第7年的社區營造青年,前「萬華社區小學」的員工魏子鈞,以及熱衷於挖掘地方故事,刊物編輯工作室「萬華附近走走」的主理人劉盈孜,與我們一同探索如何發掘家鄉需求,以及解惑對家鄉不熟悉的青年該如何踏上返鄉之路。

 

走進在地的土壤 感受土地的黏

傳統上對萬華的定義是狹隘的,民眾的認知可能停留在龍山寺香火鼎盛,台北的信仰重心之一,或因電影《艋舺》而名聲大噪的剝皮寮歷史街區和廣州街夜市。然而,真正的萬華其實北至燈火通明的流行商圈中心西門町,南到青年公園一帶的寧靜住宅區,一個行政區的樣貌其實是很多元且深不可測的,我們難以從一個景點或一部電影就得以瞭解一個地方的完整樣貌。

就連在萬華土生土長,生活超過30年,現在是萬華糖廍文化園區副總幹事的魏子鈞,也說自己一直到2015年才因緣際會第一次踏入剝皮寮歷史園區,並且第一次去看青山王遶境。如他所說,小時候我們生長在一個地方,學校只教我們考試唸書,下了課我們只負責玩耍,很少會有孩子,主動想理解自己的家鄉是什麼,有什麼文化故事。

子鈞大學時期念外交系,畢業之後進入航空業工作,每天在機場與旅行社兩點一線之間奔波,在工作時竭盡所能挖掘國外的美好,但奇怪的是,他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家鄉是否也同樣擁有值得吸引外國人欣賞的美好。2015年的某天,他碰巧在社區活動認識了身為社區規劃師的陳德君,而他們兩位邂逅的那天,也成為了他踩進社區土地的開始。

東園街社區規劃師工作室與臺北市長柯文哲合照(source: 東園社規師工作室)

許多人會說「萬華的土會黏人」,子鈞一開始完全不懂是什麼意思。直到透過東園街社區規劃師工作室,他結交到志同道合的夥伴,才終於明白了這句話的涵義,因為自從加入社區規劃師的工作室,他就發現自己生命歷程的一切都逐漸脫離不了萬華,不只工作,連生活上的大小事乃至結婚都是在家鄉萬華。

過去7年來,凡是與社區有關的活動,他都盡可能去參與,參與過的團隊多到無法一一細數,有的已經結束營運,但也有的乘著社造崛起的浪潮,至今仍努力不懈地站在浪頭上,像是萬華社區小學、六庄文化發展協會、糖廍文化協會等。

子鈞與六庄的夥伴們曾經為了一座即將走入歷史的「萬大天橋」,舉辦了天橋攝影展「瞧橋加蚋仔」,將陪伴人們走過日常卻時常被忽略的天橋,用一幅又一幅可以永久保存的影像記錄下來,並將照片綁在天橋上,像是停格動畫用一張張定格的照片製成影像,行人們可以隨著照片觀看天橋的不同面貌,最後在腦海中留下如同動畫般的想像。後來他也擴大思考的範圍,在萬華社區小學期間,成為第一屆艋舺城市博物館主辦方,與夥伴共同提出「艋舺生活節 艋舺護照」的想法,透過參與式行動,希望讓萬華人自己寫自己的家鄉。

六庄文化發展協會成員合影,左1為魏子鈞(source: 六庄)

以上豐富的活動經驗,讓子鈞能夠用靈活的手腕跟公部門打交道,面對種種政府框架下的規則,找出可以迎刃而解的彈性手段,舉辦了諸如:培根市集、青銀合創計畫咱兜萬華、青平台實習、雜學校等。

一位曾在航空業工作的艋舺囝仔,如今化身成推動社區運轉的齒輪,「我希望繼續以個人角色扮演串聯的節點,以及作為認識萬華的一個途徑。」

 

學會在生活中旅行 打開觀察的意識

「如果和家鄉不熟,該怎麼開始呢?」,活動最後的QA環節,有人問了這個問題,若說魏子鈞是社區轉動的輪,那劉盈孜便是一雙使人看見社區的眼。

以編輯為業的盈孜告訴我們,她喜歡旅行也喜歡探索文化,用文字感受生活的細節,生長歷程卻意外地和子鈞相似,大學就讀英文系,研究所則用英文研究文化,升學就職的過程,為了研究到世界各地瞭解各國文化,跑遍了印度、冰島、香港等等。身為雜誌編輯的她,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有趣經歷,過去在雜誌社的一個企劃,他們駕著車在台1線與台9線上行駛,看到有趣的路人就急速停下進行採訪,用路人的故事環島。盈孜將編輯的工作形容為廚師,「編輯如同主廚,挑選市場的蔬菜,選擇他最後要端給客人的餐點,有前菜、主餐、甜點,如同一場古典交響樂。」

然而遶了世界一大圈,自己的家鄉萬華呢?萬華有故事值得去發掘嗎?

對於地方來說,引動青年產生對家鄉的意識,或許才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地方資源和切入點都是可在觀察之後挖掘,但若少了意識的知覺,地方政府即使提供多豐富的資源,也無法引動任何改變發生。

盈孜對於家鄉的觀察之眼,從家到捷運站的通勤路線開始培養,每天通勤的習慣途徑對上班族來說是最節省時間、淺意識的直覺行動,然而,盈孜開始嘗試每天走不同的路到捷運站,有時是多拐進了一條小巷,有時則遶路從另一個方向前往。

其中一個計劃,她沿途在1.2公里的艋舺大道上,拍下36家拉下鐵捲門的房子,有的曾是店家、有的是車庫,並將照片排列在一起,做了一個「艋舺大道休息中」鐵捲門的色票,從鮮豔的卡車藍退色到剩下斑駁的深海藍,這些鐵捲門見證了街區繁華衰弱的時光,如今緊閉,又有誰能再度拉開鐵捲門的序幕?

光是整理鐵捲門的樣貌,便能延伸出地方的街區發展的脈絡,這樣觀察的視野,若是運用在建築風景、傳統產業、綠地公園、路邊行人身上,似乎有看不見盡頭的題材,和挖掘不盡的故事可以書寫,寫出只屬於萬華的特殊紋理。

「艋舺大道休息中」鐵捲門色票(source: 萬華附近走走)

 

「艋舺大道休息中」鐵捲門色票(source: 萬華附近走走)

因此,盈孜不斷接觸更多地方事務,成為萬華NGO團隊「臺灣夢想城鄉營造協會」的志工,協助在地年輕市議員編製地方刊物《陪你報報》,並透過採訪地方店家與書寫文史脈絡,讓居民更加瞭解居住之地,另外也與咖啡店家共同籌辦「萬華老城咖啡香」,放大地方商圈的串聯能量。經過孜孜不倦的努力與地方經營,終於在2019年,盈孜正式成立了編輯工作室「萬華附近走走」,專門書寫萬華的人文和生活地景,並協助地方團隊進行企劃行銷。

《陪你報報》vol.01東園街走9遍(source: 萬華附近走走)

觀察與寫字,這兩者皆是可以隨時進行的行動,因此,如果你不知道在家鄉該從何開始,那就在家裡附近走走吧!

學會在生活中旅行,打開觀察的意識!

 

願每個人成為發光的個體  照亮地方的角落

這是一場溫馨又充滿激勵的講座,兩位萬華青年在外頭闖蕩了好一陣子後,就這樣先後回到自己的故鄉,用熱情與專業期待能點亮家鄉的魅力與希望。

最後,感謝所有願意在冷冽氣候與綿綿陰雨交雜之中,前來現場的民眾,不論是預先有報名準時抵達的參與者,或是剛好經過剝皮寮歷史街區探頭進來聆聽的遊客,謝謝你們的加入,讓這場在地對話得以順利展開,期許未來在萬華能夠有更多青年,持續照亮地方的所有角落。

近看萬華:看青年用行動點亮地方 活動大合照(source: 林 事務所)

 


【註1】▒ 《境・看萬華》  |   系列活動

VOL01.《 近看萬華:看青年用行動點亮地方 》

VOL02.《 鏡看萬華:透視日常中的不尋常,一起共好生活 》

VOL03.《 境看萬華:談翻轉環境的百種創意行動 》

VOL04.《 一個人努力,一群人無敵—萬華的幸福「進」行式 工作坊 》 

▎日       期:02/19(六)、03/12(六)、04/16(六)、05/14(六)

▎時       間:講座13:30~15:30/工作坊14:00~17:00

▎地       點:剝皮寮歷史街區 演藝廳/大可居青年旅館 大可樂 Duck Lab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KpQY2n  

 ■  指導單位:文化部

 ■  主辦單位:林 事務所

 ■  協辦單位:剝皮寮歷史街區 Bopiliao Historic Block

▒ 延伸閱讀《境・看萬華》  |   系列文章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透過「去污名化」—吹響城市復興再造的號角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一場關於家、工作與身而為人的灰色思考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從街友洗地與國際舞蹈節,看如何打造城市品牌

【境.看萬華系列活動】一個人,一對手,一群人,構築安居樂業的未來新萬華

source: 林 事務所

首圖來源:林 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