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05文 |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集資組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9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臺北眾力方程式:由四場議題沙龍看臺北市非典型社造

文字大小:

臺北眾力方程式:由四場議題沙龍看臺北市非典型社造

臺北市的政策支持度高,市民社會的社會資本雄厚,許多異域部門投入多元的政策資源均有助於社造發展,也有非常多民間團體活躍其中。然彼此的對話、經驗交流、合作並不明朗。臺北眾力方程式希望擴大「社區媒合」的精神,盤點北市主要政策願景目標,以及由下往上觀察到的社會問題。今年我們舉辦四場議題沙龍,邀請專業者與民間交流,相乘彼此的資訊與經驗,希望這四場能作為促成、發展多方對話的好設計,由城市問題引導,推動跨域的公私協力,邀請更多的社造團隊,持續性地捲動更多的相互認識與合作機會。
 

打開公共與私人空間,讓空間與社區關係新生

第一場由「為老空間拋光.空間活化議題沙龍」拉開序幕,另外三場市場沙龍、公宅沙龍與水沙龍分別坐落在十月的系列特展中。

(濕地嘗試舉辦各種新潮活動,像是條通藝術季,或談「酒店文化中的性別議題」,邀請在林森北的酒店工作者現身座談,門票瞬間搶光。/ flyingV 提供)

臺北眾力方程式今年邁入第二年,共與 22 個團隊齊力挖掘社造議題,發現「老空間活化與創新經營」在脈絡中為顯學,在空間取得不易的城市,如何愛護、改造老空間愈趨重要,如去年的社區專戶團隊「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進駐地下室老舊空間,翻新成「南機拌飯」,成為南萬華生活圈的社群重要基地;今年「踩踩水咖啡」在金門街轉角嘗試融入居民的日常,邊泡咖啡、邊做社造;團隊「社區工具間」也嘗試在集合式住宅內開放社區空間的機制。

社區營造終歸要有一個基地作為著力點,這些空間基地如何取得,如何進一步聚集社群,我們邀請「臺北老屋新生大獎」計畫主持人蕭定雄、flyingV與濕地創辦人鄭光廷、綠點點點點創辦人黃芳惠,一同勾勒出更清晰的臺北都會型社造面貌;同時也借題發揮找來鄉村代表「埔里籃城好生活」森葳和「宜蘭Stay旅人書店」世傑,探討都市與非都市案例有什麼差異。

芳惠老師是我們的顧問兼業師,與本計畫關係最親密,老師當天以「綠點點點點」的經驗出發,多著墨如何實踐綠色生活?從社區綠色公車、工具分享、器物改造、堆肥、屋頂菜園和互助修理站等,需要群體一起完成,藉由簡易的勞動和資源再生,試圖去重建社區關係。低門檻的使用規則,大大的「工具分享,加倍奉還」Slogan,貫徹了分享互助的精神,逐漸特定議題的社群在小白屋凝聚,成功集結了地方社群,如果每個行政區、每個社區都能有像是小白屋的據點,能抓住社區的力量,把人框住,創造強大的募集機會。像是施行多年的木工實作,有人教、有人學、有人幫忙,資源被使用,長輩、社區媽媽、小朋友跨齡互動,打造社區全齡共享空間。除了追求綠色生活,更讓社區有機成長。另外,今年底綠點點點點將接棒,以「城市公共空間」議題松持續深化空間議題。

 

(綠點點點點在實踐綠色生活的過程中,從社區綠色公車、工具分享、器物改造、堆肥、屋頂菜園和互助修理站等,藉由簡易的勞動和資源再生,試圖去重建社區關係。)

 

市場不只有食材流通,以美學與教育打造「文化櫥窗」

今年我們輔導的起步團隊之一「艋舺娑婆之眼」,由三位家族在環南市場做生意的駱家人組成,致力於環南市場口述歷史保存,在社造初試啼聲的他們,今年挑戰出版刊物,收錄環南市場八大情景、市場二代故事,什麼是八大奇景?八大奇景是舊市場中的奇特光景,如鹹菜桶、菜山、人車共道、保佑市場的石敢當……,改建後將消失或以新型態見人,駱家人以鏡頭紀錄舊奇景,搶救心裡的舊時光。對團隊成員羿蓉而言,市場本身就是一門值得探索的學問,她與家人在得知環南市場要拆遷後,和家人攜手紀錄市場40年來的故事與歷史,她曾說:「除了我們家族故事,還有其他攤商二代的故事,希望留給他們孩子,打動他們,讓後代知道環南市場發生過什麼。」這段話更引起我們研究市場的興趣。

市場逐漸變成一個博物館,是了解地方最好的方法,生活感特強,很有探討的價值。因應現今市場精神、市場美學漸趨顯學,加上艋舺娑婆之眼團隊的故事很動人,我們在 10 月 9 日舉辦一場「市場議題沙龍:包容城市下的市場精神」,邀請市場處、新富町文化市場天母士東市場宜蘭市場音樂米團隊與談「舊市場之於城市的意義」和「更新後的市場如何保留人文氣息」兩大題綱。舊市場時常被視為破敗的象徵,然舊市場其實代表著職人精神、生意經、昔日風光、生命哲學……,城市應展現包容的文化底蘊,如何融舊於新,創造新的市場美學,將過去的生活軌跡好好保留。

(傳統菜市場,雖然平凡無奇,卻蘊含生命力的泉源。在宜蘭音樂米的子維心中,南館市場最具人情味,啟發他的思考觀察,也是滿滿思鄉情懷之處。/ 宜蘭音樂米方子維提供)

近年來因都市更新、空間老舊或不敷使用等因素,市場在建築本體上的更新如火如荼開展。以市府目前推動的市場改建或重建工程,約莫七個正在進行中,公有零售市場科何科長也期盼,傳統市場在找到自己的優勢之餘,政府也需要與外部、民間密切的連結與合作,創造更多市場之於都市的新意義。市場的重視度似乎被提升了,另須思考的是市場的想像是否僅硬體的更新?市場的多樣性、多重功能與意義,在更新過程中如何被保存或轉化?不同屬性的市場面臨轉型的過程中,如何搭配都市發展,並在公私協力的合作與互動下,共同打造新的市場意義。市場逐漸成為都市再生中重要的一環,實體市場必定要隨著經濟跟生活習慣改變而演變,經營者需要保有軟體和硬體一併與時俱進的時代觀,政府須有對應的退場機制或轉變策略,這些皆有與整體都市發展共同思考之必要。
 

公宅提供地方合作場域,迸發新市民能量

今年徵件提案在公宅這塊展現許多活力,健康公宅的剎點表演工作室寶貝樹親子共學實驗班、青年公宅的一窩好菜參與提案,公宅的社造模式值得持續觀察,這群公宅年輕人、父母、新興團隊在臺北市的活躍情形、持續度、與社區的連結模式是什麼?

本場「公宅沙龍:公宅裡的族群聚合」分為上下半場,上半場聚焦在臺北市經驗,從寶貝樹親子共學實驗班出發,探討同時作為青創計畫和本計畫團隊,今年做了哪些嘗試?李柏賢業師和團隊對於公宅內部社群擾動的成效如何?並由負責臺北市公宅計畫的經典工程顧問公司接棒,提供思考策略、對於青創計畫提案趨勢有何觀察、社區迴響如何。玖樓作為共生公寓的代表,注重社群與個人隱私、商業與公共性之間的平衡,租客下班後建立社群連結,與人一同聚會、吃飯、看電影,雖然與其他房客分享居住空間,但感受似乎擴大拓寬了,分享居住空間不再只是一種犧牲,以退為進。近三年玖樓更進一步地承接新北市公共住宅計畫,這次也分享豐富的社群創意結合混居的經驗。

(為了因應共居的需求,玖樓調配出 50%公、50%私的合適比例,並不停精進硬體上的體驗,如多間衛浴且分離式設計,讓大家上班時間不需匆匆忙忙搶廁所。/ 玖樓王維綱提供)

過去,公共住宅被標籤化,成為鄰避設施,硬體上是圍牆門禁社區,鄰里關係則互不交往。社宅的青創計畫作為解方,解決公宅遭遇污名化的問題。公宅內社群分布多元,如青創戶、在地區里、一般市民、特殊戶等,青創計畫深具公宅內外社群連結之意涵,肩負起的任務就是要對內連結社宅居民、營造社區特色,對外尋求鄰里合作、成為「社宅好鄰居」。共享、共居不是浪漫的生活趨勢,而回應了許多社會問題——公營住宅讓地區機能更完整,搭配社福措施的設置,彌補地方不足的托老托幼資源。青創帶來各種居民參與的平台,加強了社會安全網的建置。

租屋佔了人生最精華的時光,平均 38 歲以後才有辦法在都市買房,租屋一定要是流離失所、窩囊的樣子嗎?玖樓在個人隱私和安全不被侵犯的前提下,最小化私人空間,最大化公領域,將生活的空間分享出來,透過分享與互動,體驗變得更良好,並檢討共居與獨居的硬體面(如浴室共享、切割娛樂區)和軟體面(如室友履歷),白天的同事和工作環境無法選擇,至少可以選擇晚上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玖樓真正的社會影響力並不是好房子、受服務的室友們,而是他們共生公寓所營造的社群文化,這個「社群培養皿」才是真正的品牌價值。「不想要一個人生活」是所有人的居住想像的公約數,不只初來乍到臺北的青年有共居需求,銀髮族同樣也是。

對於青創戶而言,成功有時,失意也有時。最困難的初期建立關係階段,經常帶著滿腔熱血,立志扭轉當代冷漠都市的人與人關係,但是被潑了很多次冷水後,稍微冷靜下來,原典的莊美智說「熱血青年停下來,是不是不用投入那麼多,要有策略地做」。對此,青創計畫執行團隊舉辦「青創聯合交流會」,其中一個活動非常受歡迎,稱為「社區搞砸經驗大分享」。通常,都是成功案例分享,但是失敗的經驗反而更重要,反省身為社區住戶、青創計畫執行者、熱血青年的三位一體狀態,找到相對合適的「公宅社造模式」。
 

社造如何因應環境變遷?與自然共生

環境類別的社區營造擁有其特殊性,臺北作為高發展的都市型城市,市民應該對珍貴的郊山溪流具備更深的認識與關懷,將自然視為共同愛護的學習資產。雁鴨公園位於淡水河支流新店溪與大漢溪的交流處,孕育寶貴的生物多樣性,應賦予更多的人文想像。今年萬華社大為我們輔導團隊之一,綠野仙蹤社團關注雁鴨公園的生態保育和水環境,希望營造「與河相處的 100 種方法」,在 10 月 18 日的「水沙龍」分享今年踏查成果,和對淡水河萬華段的親水路徑觀察與建議。

(每個人對河川的期待不同,有理性、有感性,有功能取向、有懷舊取向、有景觀取向,背後更代表著不同的治理部門、專業者、民間團體、居民各方需要不斷地討論,才能形成共識下的理想河川。/ 眼底城事陳懿欣提供)

作為最後一場議題沙龍,這場與談者依舊精采,除了萬華社區大學兩位年輕的工作者外,邀請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柏宏、臺北市景美溪規劃團隊郭博勝、中冶環境造形顧問有限公司共同主持人郭中端、萬華社大綠野仙蹤社指導老師熊伯清、艋舺文史工作者黃適上、臺北市水利工程處副處長吳秋香。豐富的親水社群們一起分享觀點,並討論公私協作的治理模式。

(如何拉近人與河的距離,把人喚回河邊?)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角色對於河川的想像不同——政策時常以安全、民生優先,把堤防愈蓋愈高愈好,河岸從一處景色宜人的生活空間,轉為由許多嫌惡設施或都市開發而無法容納的空間所在;有些民眾只在意淹水、排水、除草;有些居民則對河川擁有記憶,心中的記憶隨著建設被抹去……由於不同的聲音拉拔,公部門得花力氣經營夥伴協作關係,劉柏宏老師有豐富的策略分析方法,分享在前端資料盤點、中段規劃設計、後段維護管理等,都得納入民眾參與,訪談在地社群,找出關心河川的重點社群與里辦,並舉辦論壇和工作坊邀請關係人,分析河相,如非河濱運動體健的需求、自然野溪生態保育的型態,當中「溝通」的重要性非比尋常,這樣才能建立真正「活的河川」,如果建立平台得使用適當的方法,才能進而產出共識。社大、民間、公部門的合作在此基礎上,疊加萬華在地長期孕育的社群與民間能量,希望能夠吸引關心此議題的關鍵者一起投入。環境議題在今年浮現,不僅是淡水河,也不僅是萬華,河川、郊山、野地與生活的關係不應該只侷限在單一的可能,生態的美景與功能應該讓人們能夠親近。
 

豐富的社群集結,由下往上營造多元社區認同路徑

很開心看見不同的社造議題在臺北市相互激盪,同時作為輔導單位,也希望持續偵測不同的脈動,四場議題沙龍精煉出重要的「公共空間」、「市場」、「公宅」、「親水」主題,在不同的場合上,多道社會趨勢以及社區力量在跨社群、新議題的層面,猶如探針在不同的穴位探測臺北的社區動力模式。另外臺北市的社造成果是流動的,遠遠超越傳統社造模式,工具有議題松、集資、社區專戶,手法也有出版、走讀、實境遊戲、親子教育等,也能減少工作者與里長等地方權力結構打關係的阻力,本計畫多年輕的社造工作者,以「非典型社造」的手法從事社區營造工作,並用更適合自己的管道靈活地進入社區。這樣的社造面貌已經不能再以傳統觀點與理論捕捉特質,開始被接納為都會社造的常態,非典型社造的用語已被接受,臺北是走得最遠的城市,這也是臺北市新興「都會型」社造迷人之處。


臺北眾力方程式

都市再生議題的推展與行動,十分仰賴公私協力的夥伴關係,為促進多元的合作網絡,並擴大民眾對議題的關注熱度,107年起「臺北眾力方程式」以「社區集資」培力社區組織,透過群眾募資工具的專案執行過程,打破傳統政府補助框架並引動社會資本投入,並同時深化社區數位工具及專案執行力。計畫鼓勵提案團隊向群眾倡議公共議題,擴大社區提案自主性與在地性。

延伸閱讀

社區集資 | 臺北眾力方程式-2020 發聲(發生)什麼事!

社區議題松,找尋意志相投的社區夥伴!—臺北眾力方程式 活動側記

臺北眾力方程式:國外社區集資平台運作機制與經驗(上)

臺北眾力方程式:國外社區集資平台運作機制與經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