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3文 / 邱佑寧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城市景觀 / 2022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2022村落之聲Season3城市景觀:舊城與老街的演變與新生—從歌曲與電影見證區域歷史與民生 | 活動側記

文 / 邱佑寧

文字大小:

2022村落之聲Season3城市景觀:舊城與老街的演變與新生—從歌曲與電影見證區域歷史與民生 | 活動側記

編按:林強的〈向前走〉讓我們看見90年代初期,剛落成的臺北車站樣貌;在陳綺貞的〈讓我想一想〉則可以看到臺北捷運初通車的時髦樣貌,這些歌曲都見證著城市的階段性發展,第三季城市景觀講座邀請到「老屋顏」,由楊朝景、辛永勝兩人組成,從 2013 年開始直覺性地拍攝臺灣各地的老房子,他們多年來走訪各地,記錄鐵窗花、磨石子、磁磚等逐漸消失且被忽略的老屋元素,並於社群上持續分享推廣,反轉對老建材之負面印象,進而凝聚各世代對於臺灣老屋之美與保存的關注。講座內容從歌曲開頭認識老屋與都市景觀的關係,並以老房子與區域發展的共生案例,一探城市特色、改善、維持、創造,新舊之間並存共生共榮的城市景觀。

 

臺南五條港 x 謝銘祐〈五條港邊〉

講座從臺南五條港的由來開始介紹,與臺江內海有關,可以從老一輩安平人常說到臺南府城,是要搭船的,而臺江內海在清朝時期逐漸陸化,水路逐漸消失,故「五條港」並非港口之意,而是指五條「運河」:「新港墘港運水肥、佛頭港運杉木與米、南勢港與南河港運南北貨與藥材,以及安海港運糖與製粉」,承接許多外來物資,甚至至今當地也留有許多乾貨店供人批發,成為臺南的經濟命脈,而位在其中的廟宇更是作為當地人的信仰中心遺留至今,如媽祖樓、金華府、水仙宮、風神廟、藥王廟等歷史也反映在金曲得主謝銘祐〈五條港邊〉一歌詞中:

媽祖你嘛拜啦 王爺你嘛拜一下

水仙宮斡過去 碗粿你著配鹹糜

風神你嘛拜啦 藥王你嘛拜一下

其中,「風神廟」是全臺唯一現存主祀風神、祈求航海平安的廟宇,臨近的接官亭則是讓來臺官員能接受當地官員的隆重迎接。水仙宮則因位處三郊總部(三益堂)、五條港之置中而成為五條港最重要的廟宇,然而二戰美軍轟炸後只留下主廟,演變為現今的被市場包圍的「水仙宮」;其對面則是舊稱北勢街、中段有「金華府」、街底為「藥王廟」的神農街,因為沒有被劃入都市計畫範圍而得以保留,同時可見到清代、日殖、戰後時期的街屋建築,更成為大家到臺南必遊的景點之一。不同的廟宇演變反映了城市的歷史,商業轉移後也漸成為純民居,甚至在現代又因「復古潮流」而逐漸又觀光化,形成不斷的循環。

風神廟前方為接官亭,來臺官員會先從鹿耳門登陸,再接駁到風神廟所在的碼頭入境。(source:wikicommons

被市場包圍的水仙宮(source:wikicommons

遊人如織夜晚的神農街(source:數位島嶼 / Huang Mark拍攝

 

高雄鹽埕 x 侯孝賢《風櫃來的人》、滅火器〈高雄驛起飛〉

第二個案例是高雄鹽埕埔,除了從地名反映出當地製鹽田的歷史,在1980年代鹽埕又因美軍駐港而成為高雄最熱鬧的地區。老屋顏首先帶領大家從侯孝賢導演1983年的電影《風櫃來的人》場景切入,一瞥當年鹽埕區的繁華,如港都戲院、高雄座、高雄銀座與大舞臺戲院等,反觀現今多數場景已不復存在,如已被拆除的港都戲院、高雄座、大舞臺戲院,或是更新改建後保留部分樣貌,如高雄銀座現在成為一座新舊攤商共存的市場。直到駁二出現,將原先為高雄港範圍民眾無法接近的區域打開,如香蕉碼頭、棧二庫融入了文創商店等青年聚落,成為了遊客們到高雄的必訪之處,也讓鹽埕區風華彷彿再現。

老屋顏團隊分享從電影觀看高雄港周遭今昔景觀對照的發展(source:歐品妤拍攝)

銀座聚場(source:flickr / lin Judy

高雄港與鹽埕區周遭發展地點,現今的輕軌運行也脫不了過往臨港線鐵路的運作。(source:老屋顏)

高雄城市發展隨著鹽埕區及港口的發展,至近代重要的高雄市區鐵路地下化計畫、捷運與輕軌建設讓都市進入新的翻轉,可以從滅火器〈高雄驛起飛〉一曲見證此一發展:

來自海洋鹹鹹的風  陣陣吹入鹽埕埔

藏入塗跤的鐵枝路  畫著全新的地圖

愈來愈鬧熱的街仔路 消失的地下道佮高架橋

我恬恬生活佇城市的正中央 記錄改變的每一步

 

臺北中華商場、南機場 x 旺福〈我小的時候都去中華商場〉、任賢齊〈對面的女孩看過來〉

講座最後一個案例回到臺北,老屋顏以林強膾炙人口的〈向前走〉為象徵,歌曲反應了剛完成鐵路地下化、新車站落成的臺北,而交通設施尤其是鐵路地下化與捷運興建,對城市風貌的影響不小,如1961年建成亞洲當時最大的集合式百貨商場中華商場於1992年拆除,人們對於那段時光的回憶與懷念也都呈現在許多影視文學作品中,如旺福樂團〈我小的時候都去中華商場〉的歌曲,小說與電視劇〈天橋上的魔術師〉。老屋顏也特別分享其中的建築細節,如西面走道的水泥花格磚的設計根據當時的建築師趙楓所說,「可以擋火車煤煙、防止西曬,讓光線與空氣與不受影響」,此外也與美援時期支援水泥建材息息相關。

中華商場車水馬龍的臺北街景(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 / 施宇書

 

都市在「更新」的過程中,得到、失去了什麼?

講座尾聲的觀眾討論時間,老屋顏以任賢齊的〈對面的女孩看過來〉音樂錄影帶中以南機場公寓為拍攝場景切入,生活感的場景成為眾多電影、電視、歌曲等拍攝場地,然而這些作品中所呈現出的角度是否真實呈現居住其中人們的真實生活?還是形成另一種的刻板印象?許多參與的觀眾也寫下他們的看法:「南機場包容臺北的社會社群」、「南機場的鄰里網絡強」、「南機場保留60年代的生活樣貌」、「南機場現況的生活空間太小、違建、消防等安全問題嚴重」;而對於城市在更新的過程中新舊保存的看法,大家也分享「時間的軸線上必有取捨,但能保有故事的述說,才會令人難以遺忘」、「想到新北投舊車站的舊址再重新呈現時,只能偏離原本的位置與脈絡,再現地重新想像及串連地緣脈絡時,只能用透明立牌來把車站體投射在尺度感較小、繁忙的路口,重現修護只能將就相互妥協。」、「某種程度這也是歷史的現在式成長,就如同建成圓環,從過去的市場、玻璃蚊子館、又到遺址公園,其實歷史是一起成長的。」

➤延伸閱讀:修復城市空間也復育人心 / 專訪一碼IMMA—人與物的再生基地

➤延伸閱讀:來一碗「南機拌飯」──深入勞力和權利共享的地下社造勞動合作社

講座邀請大家寫下心中的看法(source:歐品妤拍攝)

觀眾參與分享想法(source:歐品妤拍攝)

講座尾聲老屋顏與大家交換、思索都市更新與文化保存的看法(source:歐品妤拍攝)

寓意為老房子容顏的「老屋顏」認為,許多不會在新建築見到的元素,如鐵窗花、停止生產的馬賽克磁磚等,這些一時風行的材料都被更「好用」的元素取代,但仍取代不了它們的歷史。而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得到許多關於屋主與當地歷史的故事,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身份如居民或是從業者角度切入分析,則可能具有不同的意見,不便與方便總是褒貶不一,而紀錄不僅是為了懷念,更是為了見證。

本次講座於臺北歷史建築仁安醫院舉辦,藉此回應舊城區的演變與新生。(source:歐品妤拍攝)

 


source:劉耘桑設計

首圖來源:歐品妤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