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8文/李尤
文章一覽 / 共好城市 / 2021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2021 村落之聲 Season 4 台北的小菲律賓・小旅行 | 活動側記

文/李尤

文字大小:

2021 村落之聲 Season 4 台北的小菲律賓・小旅行 | 活動側記

調查顯示,2025年臺灣將迎來「超高齡社會」。而在這過程中,臺北都市人口結構面臨萎縮,社區照護網絡在城市中開展,而看護移工們也在此打造出獨一無二的移工地景。​ 

​2021台北村落之聲第四季「共好城市」推出小旅行的實體活動,在十月第一個星期天拉開序幕,帶領大家走入「臺北小菲律賓」的探索之旅。

初秋明媚的陽光下,20人的隊伍浩浩蕩蕩,自圓山捷運站1號出口出發,在導覽講師——故事Story Studio的社群經理何昱泓的帶領下,往第一站「花博美術館園區」出發。

臺北小菲律賓區,是指位於中山北路的聖多福天主堂為中心,周遭的街區範圍。天主教是菲律賓人的主要信仰,而聖多福天主堂在臺菲律賓人望彌撒的重要集會地,由此,圍繞此據點放射出去的方圓街區範圍,便自然而然成為菲律賓人被信仰凝聚而定時相聚的前後,談天、吃飯、採買、遊玩,度過寶貴休假日的首選街區。

 

第 1 站 📍花博美術館園區

通常,在疫情還未侵襲的往日,空曠、舒適又綠意盎然的花博美術館園區,是菲籍移工們在從圓山捷運站走去聖多福教堂的必經之地,也是望彌撒前後消磨時光的所在。帶著自己珍藏或在東南亞超市購買的零食,挑一塊空地坐下來野餐,舉著自拍棒跟自己遠方的親戚聊天。


 

第 2 站📍聖多福教堂

1930至40年代,中山北路是許多移居臺灣的日本人居住的高級住宅匯聚地。二戰後,日人離臺,這塊空下來的地區成為中華民國政府提供美軍駐紮的區域,而提供英語彌撒的聖多福教堂也便在1957年成立。美軍離臺後,又有一批海外華人應政府召喚回到臺灣,共同參與社會的建設,同時也在臺灣尋求著屬於自己的一方新天地,中山北路一帶又再次逐漸成為菲律賓華人活動的區域。

隨著1990年代臺灣開放外籍移工進入、大批菲律賓人湧入臺北城市後,主要信仰天主教、官方語言又是英文的菲律賓移工發現中山區有一個「已經準備好的」、可以望彌撒和吃到家鄉味的街區。在時代的流轉下,如今的「小菲律賓」也逐漸成行,原本在菲律賓當地也不見得親近的華裔與本地族群,也因為在異鄉臺灣的相會,而有機會融匯出母國無法長出的和諧和共生。

近年,隨著越來越多東南亞國家的移工來到臺灣,除菲語和英文外,聖多福天主堂也開始提供越南文的彌撒。一座教堂,也是城市與移入人口相互調整、包容的小小縮影。

第 3 站 📍雙城公園

從聖多福教堂走去雙城公園的路上,沿路經過多家菲律賓食堂、咖啡館,還有TIWA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的辦公室。而如同花博園區,雙城公園也是望完彌撒後的移工們聚會、歇腳的首選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有許多菲律賓人來到臺灣後成立或加入彼此間的各種社團,譬如在1990年代成立的詩社,有位移工詩人Jun M. Sanchez曾寫過一首詩——

「每個星期天或假日對菲律賓人來說,不管晴雨,沿著中山北路的日子是好日子。你可以看到他們自成一格,你可以聽到他們,他們要去跳舞,享受生活樂其所欲,和朋友相會相約去吃些傳統食物和喝杯啤酒。⋯⋯」

雖然來到臺灣後每週的假日依舊只有一至二天,但中山北路街區的城市地景,確實讓許多移工們能擁有在家鄉外以想不到的自由與可能性。也讓他們能獲得暫時喘息的空間、創作的〇乾,在這個探索生活的過程中不斷練習「怎麼樣可以找到自己?」的人生命題。

2003年左右,雙城公園附近的住戶曾與假日大批聚集的菲律賓移工發生衝突,也因此移工們的據點越來越往城市邊緣移動。從更早時期的晴光商圈、雙城公園,再到如今的花博園區,也是城市中不同族群對於空間使用的不同詮釋之下,無可避免的妥協和再生。

 

第 4 站 📍  WOW LITSON MANOK - TAIPEI

有販售香草雞腿、香草五花、脆皮豬排等烤物配無限續碗的白飯套餐的菲律賓速食餐廳,也有賣Halo halo(意味:「攪拌」)的多彩剉冰飲品。

第 5 站📍 金萬萬名店城

戒嚴時期由於一般民眾不能隨意出國,少數能夠出國的人便會攜帶舶來品回臺販賣,「委託行」的產業因應而生。而位於中山北路三段上的金萬萬大樓,在過去就曾聚集了一間間的委託,販賣當時最新潮的舶來品。

如今,隨著跨國貨運越來越方便、舶來品不再稀有,金萬萬大樓因委託行商家的陸續退出而迅速的沒落,然而,這裡也迅速地被菲律賓人或華僑進駐,成為新移民開店的最佳之處。

當時的委託行所進口的舶來品,為了便於攜帶回國,因此多是體積不大的商品。因此,小小的一間店舖就足夠營業。這樣的空間特點依然可在如今的店家一瞥當年的輪廓——飄散濃濃染劑的理髮店、小吃攤、珠寶衣飾店、手機通訊行、通往下一個工作落腳點的簽證代辦公司⋯⋯一個個小店鋪濃縮著菲人在臺落腳的生活百態。

 

第 6 站📍 東南亞超市

這些年,雖然多數臺灣人跟東南亞移工之間還是保持著一定的生活距離,但東南亞食物無疑越來越融入,並成為臺灣人日常飲食的一部分,午餐泰式料理、晚餐越南河粉已是稀鬆平常。

最後一站,半日小旅行團來到兩件比鄰而居的連鎖東南亞超市:「EEC」和RJ挑選一份小旅行的伴手禮,也帶走一份對移工朋友們的好奇與瞭解。許多好市多尺寸的超大份量零食是移工們假日野餐聚會的好選擇,也是寄回家鄉的伴手禮;店內也有提供同胞寄賣手工製作的食物、貨品的區域。

講師推薦的「零食三寶」:Oishi,菲律賓的蝦味仙,帶有比臺灣更濃厚的蝦味;BOY Bawang 炸玉米粒,烤肉口味;炸豬皮。
 

城市高齡化並不僅帶有負面的意涵,它也能夠讓我們直面城市當下的處境,從中思考:當都市不再成長之後,高齡者的都市生活如何能夠更進一步改善?社區照護網絡如何在都市中開展?以及看護移工們打造出來的移工地景如何能夠被臺灣包容在城市之中。 

「願在高齡城市的近未來裡,我們對於都市發展的定義,是人們能與城市一起變老,也一起變好。​」 ​ 一起走訪過台北小菲律賓街區,一起更加瞭解我們的城市,也更加瞭解 #共好城市 的真實景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