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文/ 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行動育成計畫】結語:「長出」都市行動的下一個世代

文/ 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林佾萱

文字大小:

【行動育成計畫】結語:「長出」都市行動的下一個世代

112年度的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就這樣告一個段落了,在閱讀完今年14組團隊的理想之後,不知道您是否也折服於他們的勇氣及行動力呢?今年的團隊有深耕地方的老手,也有帶著專業議題嘗試落地於臺北市任何地方的跨域行動者,不論是怎麼樣的行動者,我們都希望能夠陪伴他們一同落地,讓臺北市的都市再生有更廣泛的討論。

我們認為,當靈活、彈性地屏除「在地人」、「外地人」的二元概念,可以讓地方文化傳統與西方公民社會的邏輯共融,為有意參與城市發展的市民提供了更容易進入對話的途徑,吸引更多人參與討論。在初入一個地方的時候,不一定要承諾自己將會在地方「深耕」多少年,也不一定要了解每一種議題,而是透過靈活的擾動,讓加入行動的門檻降低,讓交通的革新縮短在地人與外地人之間的差異,讓都市行動微小卻遍地開花。

推動虛實混合的行動模式,讓參與更多元

自後疫情時代以來,部分民眾及組織開始嘗試使用網路直播、線上會議等方式展開公共討論,而整合線上及實體的都市再生行動形式,更透過網路會議平台、社群媒體等提供一輕鬆簡單的線上參與機會給跨域、但對於議題感興趣之民眾,無論他們身在何處或有何種限制,降低參與議題討論的門檻後,有助於提高社區參與的多樣性,從而匯集多元專業知識和觀點。

網路直播、線上會議等方式,可以讓參與公共討論的門檻降低。
(提供: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此外,相關數據及經驗的線上資源整合與共享一來可以觸及更多行動者,鼓勵原本彼此活動地域疏離之提案團隊們及陪伴員們有效率地交流、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更具洞察力之決策。透過混合行動的宣傳效果亦能廣泛推廣行動內容,提高市民對於社區行動、都市再生的理解,促使更多人認識並參與。

這些行動並不一定要先潛心鑽研於科技才能達成,只要能夠運用過去人際網絡的累積,加上現在網路上便於使用的各種工具,也能讓深耕多年的社區營造成果產生再加值的效果。例如本年度的提案團隊「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由具有參與社造經驗20餘年的林國崧所發起。他運用過去在國外學習影音編輯的經驗,在帶領著一群退休志工的同時,也利用台灣現在廣泛使用的line及QRCode掃描,將影音生態導覽儲存至youtube,讓更多人透過手機,便能讓任何在新店溪畔現場的人們更輕易地理解,在河濱公園靠近河畔的草叢背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打開對於河濱的新想像,讓親水成為可能。

line及QRCode是廣泛年齡層的大眾都能操作的方式。
(提供:「國興水漾社區發展協會」團隊

跨域、縱向的團體串聯,打破台北市各區域的藩籬

或者,如果提到社造蓬勃發展的區域,不知道大家是否會想到「大稻埕」、「北投」或「萬華」等地呢?目前在臺北部分行政區內,已可見有些在地團隊勤於展開一系列具一定規模的各項社區行動,並且認真於當地經營起深厚的在地連結和豐富的人脈資源。然而,這些在地團隊大多仍遵循傳統上社造觀點的行政疆界劃分,而在整個臺北市的範疇內來看,跨域之間的團體互動和協作則顯然不足。

即使是參與本計畫的陪伴員也表達了相似的感受,他們表示,平常儘管在各區實踐類似社區議題,並對於彼此團隊的工作內容略有耳聞,但卻是通過本案都市再生行動的各場會議、工作坊以及會後活動,彼此之間才得以有更深入的認識和交流的機會。如果在地方行動多年的人們都有類似困境,那麼剛踏入都市行動的人們,便更難想像臺北市目前有哪些人?正在做什麼事?有什麼可以串連的其他資源?也因此這個計畫的陪伴員成為引路人的角色,讓新手們更順利地走入社區,然而,這些資源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更彈性的串連。

除了引路之外,不同發展階段的團體間的交流亦極為關鍵。正處於起步、探索階段的團體需要充分的輔導與協助,由本案的執行經驗來看,有前輩陪伴、指引行動上的盲點,會是團隊執行計畫的一大助力與信心來源;而處於中階發展、進入經營穩定期的團隊則可以協助他們招募新血、持續擴充行動規模與深度,為計畫注入新動力。因此,串聯不同發展階段的團體,並在活動規劃中建立一個相互支援的系統,從單純的現場參與,漸進至共同策劃、協辦活動,可以以「母雞帶小雞」的模式,傳遞都市再生的寶貴經驗。例如,目前各縣市由國發會組織的「青年培力工作站」,提供了一個創造空間和事件的平台,讓當地的團隊能進行縱向的串聯與交流。對於不同階段的團隊來說,這不僅是一個互相激發動力的管道,更是一個共享資源和經驗的珍貴場域。

讓合作在交流中產生。
(提供: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或許大家在前面的專訪之中也有注意到,今年的計畫之中也有這樣區域間的串連,特別是以北投作為場域的陪伴員及提案團隊最為明顯。深耕於唭哩岸的庚霖、北投的其農兩位陪伴員,以及深耕舊北投的提案團隊「北投-山峸二手書店」,引介了非常多認識北投在地團隊及店家的資源,給初入北投的其他團隊們。除了北投地域性的串連之外,在團隊互訪的時候,也有許多人透過北投的產業激發起自身地域的靈感,這樣微小的交流,也開始促成的跨域的擺攤活動及講座活動。

當我們想要更進一步地參與都市發展的過程時,還能夠往哪個方向前進?

20年後的臺北市都市行動會是什麼樣子呢?在資訊容易取得的今日,有越來越多人能夠對於議題發表自身更深入的看法,甚至選擇用靈活的方式參與這個時代。展望未來,或許我們能夠經營集合多方力量、交流專業知識、探討社區議題實踐策略的平台,從而推動城市的永續發展和再生。

這些討論的平台可以透過聚焦於特定核心主題—如社會永續、社會包容、環境保護以及歷史文化的維護—吸引各方關注相應主題的行動者、地方頭人、專家學者,並邀請具有實作經驗的團體,給予一個平台讓正在進行或已完成的專案能夠被展示和分享。在活動中,參與者可以透過深度的互動討論來探討議題未來發展方向,並透過這些對話,加深對都市再生議題的共同理解。更進一步的,在活動結束後建立起彼此的合作關係,以便於持續的相互跟進和合作。

不僅如此,透過這些活動積極吸引社區居民的關注與參與,深入了解他們的居住需求和期望,不僅豐富了社區文化的內容,同時也鑄造了一個連接社區成員的重要紐帶,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認同感。再進一步而言,在工作坊或論壇中,讓居民的聲音得以明確表達,並通過參與,感受到每一份微小的努力都能帶來社區行動的變革。

都市議題多元且龐大,若您願意,請和我們一起起身成為主動發起者,讓都市的發展加入更多人的想法,讓都市的未來能夠接納更多不一樣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