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2文/鄭翔仁 攝影/林輝順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議題行動

【台北都更解壓說實驗計畫】不只是房子,生活方式也應該要「都市更新」

文/鄭翔仁 攝影/林輝順

文字大小:

【台北都更解壓說實驗計畫】不只是房子,生活方式也應該要「都市更新」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源自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捐贈之公益設施,「112年度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空間實驗計畫」便是在概念館中,以輕鬆有趣的方式,透過多元活動,向市民推廣都市再生概念與都市更新知識,期望能促進市民主動探討城市議題、激發對城市生活的想像,以下為112年的空間實驗紀錄。

「你知道都市更新嗎?」根據觀察,很多民眾在聽到「都市更新」四個字的同時就會皺起眉頭,然後向後退一步,與說話者拉開距離。為什麼?因為很多人都誤解了都市更新真正的意義。

都市更新不只是拆舊房子、蓋新房子,其實還包含生活方式的創造,透過凝聚一群人、一起想像城市樣貌,攜手實踐生活改變。這其實也叫作「都市再生」,是臺北市政府之所以那麼認真推動都市更新的原因,也是我們認為最要緊、最應該被關心的事情。

從新的空間知識節點,看見臺北城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走出大直捷運站三號出口向右轉,黑框玻璃大門正對著行人廣場:這裡是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所捐贈的公益設施,由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負責營運的共享空間──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再走近觀察,玻璃大門內是個寬敞、明亮、簡約的空間,以木頭為裝潢基調,由內而外散發出輕鬆親切的氣息,平易近人,就像場館致力推動的城市生活樣態──多元、包容、共好。若再往裡探索,還能瞧見占滿一整面牆的大地圖,上頭貼滿臺北市多年來的空間經營成果,有綠地共享的社區空間、共好生活的溫馨瞬間,以及許多為都市再生默默付出的身影。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以「輕鬆步入」的概念營造空間氛圍。

這裡不只是由第一起公辦都更案回饋的公益設施,也是營造城市生活轉變的訊息節點,更是促成未來更多改變的起點,就好似濃縮臺北市都市更新歷程於一體般。如果用一個關鍵字來定義,「可能性」或許是最貼切的詞彙。

自111年底試營運後,這裡進行許多空間實驗行動,其中有幫助大家更認識臺北都更歷程的主題展覽,有增進居民感情、輕鬆愜意的手作活動,也有強調思考、傾聽與對話的讀書會與議題遊戲等。希望每一位走進來的民眾,能夠透過輕鬆閒聊或是活動參與,思考生活與城市空間還有哪些更多元的可能性。

接下來,我們將帶你一起回顧在這裡發生的點點滴滴,以及如何以不同視角,看看這座城市。

空間實驗行動以簡單勞動為媒介,打開民眾五感,以身體為尺度感受自身與城市空間的關係。

社會住宅與城市生活,相互扶持的都市「心」關係

首先想分享的,是去(112)年2月22日在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舉辦的讀書會──《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邀請到輔仁大學社會系的魯貴顯副教授,以及興隆社宅D2的青創戶曉平與愷伶一起和大家聊聊,什麼是「社會住宅」?社宅核心的意義又是什麼?

故事的源起,最早得從六O、七O年代談起。當時臺灣經濟飛速成長,「買房子」成為一代人的人生目標,「有土斯有財」的觀念根深蒂固;但到了八O、九O年代,經濟成長趨緩,原本「辛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的房價卻沒有隨著大環境停下,反而持續向上增長,變成年輕人肩上難以負荷的重擔。這個現象不只影響了「房子」之於城市的意義,更改變下一代人對「居住」的想像。於是社宅的倡議與施行,就成為突破城市困境的可能方案。

以《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為文本,聊「家」的意義、「居住」的想像。

也因為這樣的時空背景,社宅印象時常和「弱勢戶」、「低收入」等負面標籤劃上等號,造成許多人的誤解。事實上,多年前臺北市就開始思考「多元混居」的理念,近年更搭配世界首創的「社區種子戶(又稱青創戶)入住社宅」政策方案,將弱勢戶、一般戶、青創戶以4:5:1的比例混和,讓三種經濟條件及生活需求截然不同的人們住在一起,再青創戶透過組織工作坊、屋頂農園等社區活動,創造許多意想不到的生活火花。

有趣的是,其實很多人都想參與這樣的生活。雖然讀書會多數參與者都非社宅住戶,不少人也是初次接觸都市再生的概念,但大家都對社宅的生活情景充滿好奇。提問、驚嘆、歡笑的聲音在現場相互交織,與談人曉平與愷伶也大方分享社宅裡的點點滴滴。其中最印象深刻的,還是曉平對於社宅意義的詮釋,「在社宅裡,你會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它就好比一個小型社會。這些不同的人住在一起,彼此互相扶持,建立一個健康的社會網絡,我覺得這才是社會住宅真正的意義!」

房子如何更新之外,人與人如何在都會中維持溫暖、友善的關係,建立信任的基礎是根本問題。

以旋律譜寫暖心的網絡關係:Music Hours

多數人並不住在社宅裡,但我們仍然有機會參與、或者創造像社會住宅那般共好的生活。就在辦理讀書會的前幾天,這裡舉辦了輕鬆有趣的活動──Music Hours。活動邀請到由臺北市健康社宅的仁泓、蓓蓓,青年社宅的銘辰、興隆社宅的小飯、明倫社宅的阿峰以及新奇岩社宅的立彬六人組成的「憑感覺樂團」,以「我有音樂,你有故事嗎?」的概念,與參與者互動,交換心情、分享故事,用音樂建立人與人的聯繫。

上圖為憑感覺樂團全員合照。

雖然樂團名稱叫憑感覺,但表演卻不是全憑感覺,而是金曲連發。樂團先以一曲「我是一隻小小鳥」暖場,雖然歌曲揭示了生活的無奈,但努力飛翔、尋覓不懈的態度也是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們的寫照。就在食物與音樂的催化下,現場漸漸熱絡,不少人開始主動分享與點歌。

一位先生自告奮勇地分享。他說這是第二次來到概念館參加活動,一聽說有音樂表演,就特別帶老婆一起來。聽完他的故事,主唱小飯便臨時起意來了一首「愛情限時批」,獻給這對身旁漸漸泛起粉紅泡泡的夫妻檔。有人只是路過被音樂聲吸引,也有人是特意帶著伴侶或是好朋友一起分享喜悅,也有民眾說這是很難得的體驗,就像上個年代的咖啡廳,搭配簡單的餐食與伴奏聽音樂、聊聊天。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可以如此單純、簡單、真誠,珍視每一次的相遇,彼此信任、關心,但是這些聯繫很容易就淹沒在匆忙又焦慮的城市生活中,Music Hours創造的是一都市中的喘息空間,在留白中重新看見當代都市最珍貴的寶物,也就是所謂的「人情味」。

打開五感,在對話中看見新的可能性。

尾聲

在《不只是房子:社會住宅城市生活新關係》的引言中,主編劉柏宏老師寫道,「你嚮往每週和社區的大家相約唱歌、運動,一起在屋頂或空地種植蔬菜水果、作伙布置自己的社區空間的生活嗎?」看起來,這些敘述好像是指涉某種獨特的居住體驗,事實上,共好與共享也有可能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而這些實踐的方向、可能性,將一步一步慢慢的在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發生,如果想創造理想的生活體驗、對不一樣的生活感興趣的話,歡迎來走走看看,或許你也能點首歌,和我們分享你對城市生活的美好想像。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397巷26弄5號(捷運大直站3號出口後方)
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六13:00-21:00
FB:台北都更解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