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13文/伊東 乾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疫術城市 / 2021 年 / 都市。國際經驗

後疫情時代的都市防疫對策:圍堵病毒與「收斂半徑」

文/伊東 乾

譯者:波波先生

文字大小:

後疫情時代的都市防疫對策:圍堵病毒與「收斂半徑」

(本文轉載自 JBpress ,原標題:新冠病毒後疫情時代,世界各國劇變的生活與工作 新增永續發展目標(SDGs):圍堵病毒與「收斂半徑」。原文連結:https://jbpress.ismedia.jp/articles/-/61637。)

編按:空蕩蕩的街頭、店家深鎖的大門與囿於家門之內的禁閉,疫情當前,對於臺灣以外的世界而言,封城的生活是日常。然而,值得思考的或許是「封城」究竟有著什麼矛盾:政府對於城市的定義是以行政區域來認知,病毒席捲的狀況在城市各區中並不均質,再加上人們在城市中的實際生活範圍各不相同,上述三者之間的不一致,或許也隱隱地呈現出封城是個簡單,但也過於武斷的防疫辦法。在後疫情時代的都市防疫裡,我們需要的是一種更細緻的辦法——在城市中建立「收斂半徑」。



人類應可戰勝「新冠病毒」?

首先,為了思考「後疫情時代」,我們必須要先釐清「感染收斂」,亦即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是什麼狀況。

結論清楚明瞭,無論是詢問 WHO(世界衛生組織)或者是厚生勞動省都會得到相同的答案,但這個答案卻沒有在日本社會中普及。

「人類戰勝新冠病毒」意為「成功圍堵新冠病毒」,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回溯過去人類歷史上出現的「鼠疫」、「天花」,甚至是 SARS 與 MERS 等傳染疾病,都是怎麼被「克服」的呢?

他們從地球上被撲滅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根據各國的傳染病研究所,這些傳染病的病原體、建立免疫療法時產生的減毒性病毒(又稱弱化病毒)等,都是在嚴密監控下被保存著。絕非病毒從此消失在地球上,只是在人類的控制下,理論上不會出現感染失控的狀況。

這才是「克服傳染病」的真面目。

克服新冠病毒→圍堵並管理(Source: JBpress

上面的圖,有一點必須要加以修正,但為了說明容易,筆者試著繪製上圖來說明。

能夠「圍堵」與「控制」病原體,才是克服全球大流行的唯一解。

「後疫情時代」不單純以「戰勝這次病毒」為目的,而是建立起「面對冠狀病毒病原體能夠承受打擊的人類社會」為目標。

 

並非「集團感染對策」而是「收斂半徑」

光靠「集團感染對策」已不足以應對疫情蔓延(Source: JBpress

現在全世界正面臨的「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就是感染在城市中迅速擴散的狀況。

為了克服這種狀態,我們應該秉棄從「點」出發的「集團感染對策」,改從「面」去「圍堵病毒,進而逐步控制」的作戰方式。

在此就必須提到其中一種方法:「收斂半徑(Radius of convergence)」,這是一種「圍堵病毒」的思維。

城市內感染狀況的病毒→圍堵→封鎖(Source: JBpress

2020 年 4 月,東京都所有的學校宣布停課,連跟感染沾不上邊的小笠原島,只因隸屬東京都,島上的公立學校也跟著停課。

這是明明是關於教育的問題,卻可能被扣上安全隱憂當做藉口。

從科學面來思考,盡管日本列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但南海的孤島完全位於疫情蔓延區域外,政府卻沒有提出任何有科學根據的對策,我們應該反思這是制度上的問題。

那我們應該要怎麼做呢?

在生活與工作當中,受到疫情蔓延的影響區域將被劃分出來,區域外的部分則必須持續運轉。感染情況持續擴大的地區,還是需要採取停止營業的措施。

只有建立起利用「圍堵」來對區域做出劃分的社會,才是「抗疫型智慧城市」的基本架構。


首圖來源:Martin Sanchez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