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4文 | 林齊晧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6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咆哮的青年,你在大稻埕聽到什麼聲音?/ 林齊晧

文字大小:

咆哮的青年,你在大稻埕聽到什麼聲音?/ 林齊晧

春夜已深  江山樓內

胡琴的弓弦聲  靜空了我的心靈

孤獨思念  孤獨煩惱

夏夜已深  太平町內

懷念的咖啡廳  青色燈光隱隱約約

爵士樂聲響  爵士樂聲響

                        ——節錄自《大稻埕行進曲》,1932 年,文聲文藝部作詞,鄧雨賢作曲

 

回憶大稻埕,你會想起什麼樣的聲音?

這兩年在夏末秋初的大稻埕藝術節,有個聲音讓我印象深刻,還真是《大稻埕行進曲》說的爵士樂。一群老外組成的奇妙樂團「泥灘地浪人」,憑著各種雜貨合體般的樂器、即興趣味的演出,得到眾多樂迷的支持。他們在大稻埕的演出,也吸引了一群酷愛Swing 舞蹈的男女,在結合美國鄉村、爵士音樂的襯托下起舞,也成了大稻埕藝術節的一片人文風景。

有趣的是,「泥灘地浪人」和 Swing 舞蹈呼喚了大稻埕歷史的聲音,彷彿二十世紀初的摩登臺灣重現 —— 象徵進步的西方文化輸入臺灣,洋曲、洋舞、洋食等等不一而足。我記得 2016 年某次在大稻埕欣賞泥灘地浪人「跳舞時代」專輯發表會時,中場還搬出一臺老式唱片機,眾人圍上去嘖嘖稱奇的景象,宛如在 1920 年代的臺北看熱鬧一樣。如果現場搭配樂團《寶島賣藥秀》的音樂,還真的來一段「喝玲瓏、賣什細」,那就更完美了。

這些聲音成為近年來我對大稻埕的記憶。當然,這背後的脈絡也多少與大稻埕的城市社區營造、以及所謂的「文創」有些關聯,大稻埕藝術節很大方地運用泥灘地浪人與Swing 來做為召喚大稻埕靈魂的符號,特別是主打著對「1920 年代」的想像。而後,有了 1920 變裝遊行、也有了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加持,想起大稻埕似乎也能都想起那邊視覺層次的象徵。

我們來看一下,主辦官方是如何想像大稻埕的:

「大稻埕的繁華盛世是 1920 年代。彼時的大稻埕,開港通商,東西文化交流,繁榮傲視全臺,那時候的大稻埕比年貨大街更熱鬧,比煙火節更燦爛!」

大抵上這樣的想像離歷史事實相去不遠。我們不必糾結於年代的問題,其實大稻埕的城市活力在 1930 年代也十分旺盛,主辦方以 1920 為錨點大概也是一時權宜。但是我們將這一段想像,用聲音的方式建構的話,總讓人覺得有些單調、和隱隱約約的不協調。

為什麼必須是爵士樂?

為什麼必須是Swing?

這邊並不是譴責這些元素不好,或是認為不適合大稻埕。事實上這些元素都很棒,放入大稻埕的文化脈絡裡同樣引人入勝。只是我們或許可以讓想像更多層次,大稻埕並非只有這些東西可以拿來展現。

不協調感,則表現在另一種聲音:語言。在一個城市或社群裡面,會聽到哪些語言這件事,本身就傳達出一種社會文化脈絡的訊息。在大稻埕變裝遊行活動裡,臺上的主持人卻只說著流利的華語,這一點令人感到尷尬 —— 1920 年代的大稻埕,普遍說的是臺語。

因此當主持人在臺上吆喝、盡力炒熱現場的氣氛時,一個蘊含歷史意象的活動反倒透出一股歷史的格格不入。這年頭要找到人可以臺語主持活動並非難事,這未必是活動主持人的錯、或應該究責於主辦方,應該說這是當代臺灣在華語思維主宰之下的結果: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問題。也顯然對於大稻埕 1920 年代的想像,仍僅止於衣裝的視覺層次(當然主辦方也說了那就是「變裝」遊行),大稻埕更立體的歷史圖像,尚待聽覺層次的加入與補充。

類似的活動,我曾經在美國波士頓體驗過。波士頓做為美國獨立建國的精神發源地,自然有其特殊的文化歷史地位,尤其是每年 7 月國慶將至,處處可見各類特色的慶祝活動。波士頓有兩條歷史人文的觀光路線:一條是象徵建國的「自由之路」(Freedom Trail),另一條是對外國觀光客而言沒那麼有名、以非裔美國人為主題的「黑色人權之路」(Black Heritage Trail)。

「自由之路」也有變裝活動,與大稻埕藝術節類似,讓民眾扮裝成美國獨立前後的樣子,或扮成開國先賢、在路邊宣讀著名的獨立宣言;「黑色人權之路」雖然沒有變裝一類的活動,但同樣有靈歌詠唱、黑人在紀念碑前大聲朗誦黑人悲苦歷史的景象。這些對於城市歷史的想像,不僅止於視覺層次,而同樣關懷到聲音的表現,「自由之路」的演出甚至考慮到講話的腔調、用詞必須符合歷史時空的樣態。

同樣的,如果建構大稻埕的歷史時空,聽覺上仍然只有固定的領域與音樂類型,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寫到這裡,或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臺灣歌謠嗎?或是像《大稻埕行進曲》裡頭唱的,「春天深更,江山樓內,絃仔彈奏的聲韻,鑽入心頭」。這也是一種形式,而且也有人開始這麼做了,例如霞海城隍廟前有著老靈魂的年輕歌女演唱「穿越大稻埕1930' s的聲音」,就是脫胎於此。

但是這些或許都還不能支撐起立體的稻埕村落之聲。那些隱藏在歌謠音律之後、在大街小巷穿梭的日常音聲,需要打開頻率、重新提煉出來。就像曾在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段歷史影片,美國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於 1930 年在臺灣拍攝的有聲新聞影片,紀錄了大稻埕當時的生活風景,我們可以聽到「喝玲瓏、賣什細」的聲音,聽到器具碰撞、市場人聲鼎沸──屬於城市的聲音。

所幸已經看到有人注意到這塊尚待開發的領域,在 2016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中,即有《屬於城市的聲音 - 大稻埕篇》團隊,從大稻埕開始,紀錄、觀察、詮釋屬於城市的聲音;無論其成果如何,都是值得期許的開始。

如果真的穿越百年時空、重逢夢址大稻埕,咆哮的青年們又會聽到何種聲音?



2016_04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