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屋牆面修繕DIY指南 五步驟學會使用讓牆壁重生的「樂土灰泥」
【引言】不少老屋重生的故事,往往從前人記憶開始:這裡曾住過誰、發生過什麼趣事、藏有什麼老工法——然而,若一棟老房子線索稀少,新鄰居也與它毫無交集,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也許有。方法是讓未來的使用者親手修繕它,並在修復過程中創造屬於自己的新故事。
位於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小巷內,一棟1969年建成的三層老樓,如今即將成為「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的新據點——「Aula」。這棟樓在人去屋空二十多年後,終於重新亮起燈光,展開第二人生。
老屋牆面整修before(上) after(下)
▎老屋新用,從社區重新呼吸開始
這一帶的中山北路緊鄰臺北車站,曾是臺北最繁華的蛋黃區,如今巷弄裡多半沉寂。這棟加強磚造老屋,長年被樹根纏繞、牆面剝落、垃圾堆積。直到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動「老屋新用」計畫,希望媒合空屋與公益、文創或社區團體,讓城市中的閒置空間重獲生命。
屋主楊昇建設公司同意無償提供這棟樓三年使用權。儘管更新處提供修繕經費,進駐者仍需籌措部分費用,卻可免租使用。這樣的條件吸引了不少長期租金困難的公益團體參與。經評選後,「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脫穎而出。
他們服務外籍移工已逾十年,對於臺北車站周邊的社區環境再熟悉不過。從巷口到車站的短短幾百公尺,假日時印尼小吃、雜貨店、理髮店人潮洶湧,早已形成屬於外籍勞動者的城市聚落。
因此,讓這棟老樓成為他們的據點,不只是「進駐」,協會理事長徐瑞希說:「我們想讓它變成外籍朋友在臺北的『Aula』」——由於印尼移工都口語稱臺北車站為「阿烏拉」(Aula),「阿烏拉」在印尼語中是「大廳」或「禮堂」的意思,久而久之「Aula」成了對整個「臺北車站」區域的通俗稱呼,是外籍移工文化中的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
左圖: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瑞希。右圖:假日時的中山北路巷弄,印尼小吃店、雜貨店與理髮店熱鬧開張,人聲鼎沸,早已成為外籍工作者在臺北的重要聚落。
▎修繕:從壁癌與老樹開始的挑戰
然而,讓老屋恢復呼吸並不容易。這棟樓雖經結構安全評估堪用,但壁癌、漏水與植物根系鑽進樓板和二樓外牆的老樹,都讓工程難度大增。徐瑞希笑說:「榕樹根系,光是處理它就花掉我們原本預算的一大半。」
此時,承辦「老屋新用」計畫的城鄉潮間帶有限公司協助媒合修繕資源,邀請「樂土」團隊加入——他們以環保建材與簡易施工聞名,專門協助社區空間與老屋活化。不同於傳統工班以拆除或厚重水泥覆蓋的方式修復,樂土主張以輕度介入、維持透氣的方式修繕老屋。「修繕不是把老房子變新,而是讓它能健康地老去。」這是樂土Lotos創辦人郭文毅博士最常說的一句話。
且樂土是以再利用水庫淤泥為主原料,郭文毅博士研發出水庫淤泥改質技術,改質成具防水又透氣的塗料——他形容為「讓房子穿上GORE-TEX外套」,優點是可自行施作,只需噴槍或滾軸即可完成。
▎公益修屋:讓牆壁成為共同的語言
2025年秋天的一個週末,樂土團隊、樂土學員與協會志工、外籍移工朋友共二十多人,一起在老建築裡開工。
前一週先完成底漆,隔天上午全員分兩組,以噴槍均勻上第一層灰泥,午後再以滾輪疊上第二層。藝術家高一民受邀指導,他說:「噴槍就是你的畫筆,今天不是單純把牆壁填滿,它需要有生命力!」「不要擔心,放膽下去,在牆上做出自己想要的表情來!」
志工中有幾位印尼與菲律賓籍移工女性,特地放棄休假來幫忙。當天傍晚,兩層樓牆面全數完成,舊屋煥然一新。
郭文毅博士與樂土團隊並非營造單位,他們選擇參與的前提是「修繕必須具有公共意義」。從社區書店到學校老屋、再到這棟服務移工的「小客廳」,號召有興趣學習的學員一起上課、協助修繕,他們在修屋的同時,也傳遞「在生活或是在心靈上能感覺立即的幸福」的理念。
上圖:郭文毅博士樂土團隊帶領學習志工們學習如何使用樂土,並建立正確觀念。下圖:還沒全乾的牆面,由於牆面的吸水率不均會造成顏色的深淺不一,但也自然呈現了一種自然的侘寂風格。
▎老屋修繕DIY:樂土灰泥粉刷層之步驟
「樂土」團隊這一回協助「Aula」的部分整修,是在內牆與天花板做防潮以及粉刷。以下是本次工序,可使用抹鏝工具,也能改用較易上手的噴槍或滾軸,只要遵照樂土防水粉與水泥砂漿的正確比例來調配,讓「樂土灰泥」濃度適中、易於噴刷,目的是倚賴樂土的透氣性為老屋的內牆上一層淡妝。
◎ 所需工具和材料如下:

◼步驟 ⓵| 清除牆面上的生物遺留、灰塵。

◼步驟 ⓶| 整平牆面上底漆
刮除、清潔牆面之後上底漆。(依不同案場狀況,有時會用高壓水槍清潔牆面後,便可上底漆。)
底漆是使用「樂繕超薄抹面砂漿」為內牆與天花板打底本色,可以增加隔日塗裝「樂土灰泥」的附著度。 需根據牆面材質使用不同底漆,本次使用「水性介面接著底漆」(需要稀釋),以及矽酸鈣板上得利封閉底漆(直接塗)。

◼步驟 ⓷|樂土灰泥的備料與混合
根據樂土不同產品(如防水土膏、樂繕、防水水泥砂)的比例添加水份,並確實攪拌均勻(小量可手攪,但超過500g建議使用電動攪拌機)。本次使用的是樂土灰泥。

◼步驟 ⓸|噴槍噴塗灰泥
使用噴槍上第一層「樂土灰泥」,只需薄薄的一層,最多約0.25cm。一樓使用「樂土灰泥」絲綢型的清水灰色,其成分包含以台灣水庫淤泥改質而成的斥水性粉體以及水泥或樹脂等黏著劑。此配方可創造出細緻的絲綢般紋理,表面光滑,摸起來觸感柔順。
二樓使用「樂土灰泥」蚵灰型的牡蠣灰色,含有磨成粉的牡蠣殼,有真實水泥的觸感。

◼步驟 ⓹|滾軸使用及乾燥
待牆面乾燥後,使用滾軸上第二層「樂土灰泥」,一樣只需 0.25cm的薄度。塗刷時可以順勢做出一些紋樣,讓牆面擁有自己喜好的風格。乾燥後即完工。
郭文毅博士(左)及樂土團隊藝術家高一民。
※切記:塗完樂土之後,萬勿再上任何油漆,以免破壞了它的透氣性,水氣排不出去,反而造成室內悶濕。樂土產品現已有不少顏色可選,施工完畢等於也裝飾好牆面了。
➔➔更多樂土原理與運用,請見:https://www.techome.com.tw/use
▎老屋再生,不只是粉刷重生
回到中山北路這間「Aula」,老屋換了膚,第一個影響力就是不會有人再往這兒亂堆垃圾。未來,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將推出街坊鄰居、藍領、白領、外籍或本國人,皆能選擇參加的多元文化交流活動。有趣的是,該協會也是「台灣外籍移民足球聯盟」的整合者,會舉辦「台灣杯」國際移民足球賽,某屆參賽者的總國籍數多達53國呢,協會也將分享空間給足球聯盟使用。明年逢世界盃足球賽,這兒想必熱鬧非凡,果然很符合異鄉人小客廳的旨趣。
這棟今年56歲的屋子,雖然尚不確定還能存在幾年,但總算在這倒數階段藉由多方合作,仍是盡力貢獻了一段溫暖的城市共同記憶。
老屋修繕後透過各式活動也將延續臺北車站周邊多元文化的脈動。
【info】中正老屋Aula地址: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北路一段26巷14號
|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FB|https://www.facebook.com/GWOTaiw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