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5文 | 王健安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6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稻埕的流動(一)- 歲月時光與產業故事 / 王健安

文字大小:

稻埕的流動(一)- 歲月時光與產業故事 / 王健安

大稻埕的故事,幾乎等於臺灣近現代史的濃縮

十九世紀初,當淡水河仍是人們南來北往的主要交通要道時,新莊、萬華兩地是臺北盆地內最熱鬧繁榮的街區,至於大稻埕,主要作為曬穀場使用,罕有人煙。不過大概在十九世紀中葉後,大稻埕迎來了長達一世紀的繁榮興盛。

西元 1853 年,萬華的住民因長久糾紛,爆發了以同安人和三邑人為主的械鬥「頂下交拼」。雙方死傷慘重,最後居於下風的同安人被迫離開,輾轉流落至大稻埕定居;在此之後,各地因械鬥而落敗的一方,也陸續移居至此。以當代眼光來看,大稻埕其實頗具發展潛力。自然環境而言,新莊、萬華的淡水河道淤積嚴重,航運價值已漸漸不如大稻埕;風俗民情而言,大稻埕作為較晚開發,且族群多元豐富的地方,也容易接納外來新事物。以上種種在 1860 年代淡水向外開港後,成了最有利的發展條件。一時之間,各地船隻齊聚大稻埕,尋找各種有利可圖的商機。

來自英國,日後人稱「臺灣烏龍茶之父」的約翰‧陶德(John Dodd),便與買辦李春生以此為據點,開創臺灣茶葉的黃金歲月。看上大稻埕的重要性,清代統治者在臺灣推動洋務運動時,更將此地列為主要區域。不僅有各國使節館,還有全臺灣最早的鐵路、火車站、電報局、西學堂、機械局等現代化設施。

知名畫家郭雪湖在 1930 年完成的作品《南街殷賑》,以大稻埕南街(大約是今日南京西路到城隍廟的迪化街)為背景,試圖捕捉在日本統治時期的大稻埕。畫中人潮絡繹不絕,道路兩旁的招牌林立、商業鼎盛,而在畫面左下角,還有著最新電影《火燒紅蓮寺》(因版面有限,郭雪湖只寫了「紅蓮寺」三字)的最新廣告。

事實上,這幅畫充滿了畫家的個人想像,招牌順序及內容與現實有頗大落差,而《火燒紅蓮寺》也要到隔年才會引進臺灣。但可確定的是,郭雪湖的想像並非毫無根據,從許多歷史文件(如《臺北商工人名錄》)、老照片、或耆老回憶可知,日本統治臺灣的半世紀中,大稻埕的地位就好比今日臺北東區,其熱鬧繁榮、流行新潮之程度問鼎全臺。因為富足生活,也帶動了相當活躍的文化活動,培養出蔣渭水、李臨秋等知名人士。好景氣在二戰後的二、三十間持續下去,直到臺北產業結構與都市紋理開始轉變後才漸漸退去。

如今,如果從大橋頭捷運站步行,直接從民權西路進入迪化街一段往南,有點難以想像這裡曾是全臺最繁榮的地方。人潮與商家密集度不高,略顯冷清,一直要經過民生西路後,才明顯熱鬧起來。除非舉辦年貨大街,即便是在假日和舉辦特殊活動時,人潮也不見得像《南街殷賑》搬擁擠,尤其是在平日傍晚,多數店家已準備打洋。至於延平北路,早已變成車流量大的吵雜公路;以往的高級地段貴德街,也轉變為不起眼的小巷弄。

 

從建築到產業,屬於大稻埕的特有故事

即便人潮不如往昔,大稻埕仍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嘗的韻味,其中以留有古風的建築最受人注目。在迪化街上,不時有人抬頭觀望建築立面,或張望那難以看盡的深深空間。這些建築融合了傳統的閩南街屋與日本時代的西洋元素,佈局挾長深遠,結構分為至少三進,內有店面、天井、倉庫與居家生活空間。正面外觀大量採用西洋柱式、雕花、拱心石等元素,再加上一些南洋風圖騰,其風格早已不是單純的文藝復興或巴洛克式,而是別具一格地走出臺灣風味。位於民生西路上的新芳春茶行,以及貴德街的陳天來故居,則以非凡氣勢呈現另一種歷史風貌。樓高三層,寬敞立面至少可容納三至四個店面,騎樓相當寬敞,裝飾更是繁華許多,甚至還有屬於自己的寬敞中庭或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