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魅力再發現 - 日本歷史文化遺產活用經驗 / 八木雅夫
以社區為基礎的文化資產經營
Community Based Heritage Management
日本町並保存連盟理事八木雅夫教授,投身日本聚落保存已累積超過30年經驗。不僅深入無數日本村落與偏鄉,更曾數度來台交流實務與專業經驗,1999年921大地震時親自訪台,提供日本的實務經驗,傾力協助台灣歷史建築的重建工作。
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特別邀請八木雅夫教授來到大稻埕,介紹日本民間聚落保存運動;八木老師以五個「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案例,介紹日本歷史文化資產保存活化的相關制度與手法,並分享其投入日本地方營造30年來的寶貴經驗。(日本從1975年至今已經有112個聚落得到保存)
大內宿 福島縣下鄉町
當地居民吉村德男在今年的「全國町並保存聯盟大會」上表示:「我在過去23年任職於政府單位,負責聚落保存的工作,現在是茅草屋頂的工匠。希望不只是從制度或是硬體來保存聚落,也需要從,如修茅草屋頂等的傳統技法延伸到傳統節慶,慢慢地讓以往的生活狀況復原。當硬體軟體兼具的保存工作成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時,聚落的觀光客數量也與日俱增。」
( 大內宿在1987年時被指定為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其茅葺屋建築群至今仍保存得十分完整。為了確保重要的宿場景觀得以永續留存,居民們訂定了「住民憲章」,以「不出售、不出租、不破壞」的三大原則來守護此一地區,並致力於茅葺屋頂技術的傳承。)
同樣以茅草屋頂為特色的聚落還有岐阜縣白川村荻町(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白川村,大家以換工的方式互助更換茅草屋頂,在大內宿也是一樣,每年都會有一兩次大家協力更換茅草屋頂的景象,這種協同協力的工作方式當地稱之為 "結"。茅草屋頂更換工作也會向住在都市裡的民眾招募義工,這樣的保存與復原活動,關鍵是有當地居民參與其中,是當地人支撐著這樣的活動。
大內宿有許多居民白天開設物產店、餐飲店,晚上經營民宿。香川縣三好市的東祖谷也有以傳統民居作為民宿保存經營的案例。原本普遍認為不會有人到訪的深山小村,因為推動者為美國籍的Alex的關係,最初來訪的都是國外旅客。該案例的特色是,完整保存十八世紀的傳統民宅,並且巧妙地展現建築木結構之美。古民宅要轉換成住宿設施,關鍵是需要提供健全的Wifi,同樣重要的還有能夠忠實呈現當地飲食。
城崎溫泉 兵庫縣豐岡市
城崎溫泉建築群多為三層樓的木造房屋,於現今的消防法規而言是不被允許的。1925年的北但震災伴隨的大火將城崎溫泉全區燒毀,現在留存的建築大多是當時重建的。而在去年(2015)一月又發生了火災。八木老師當時是推動當地三層木造旅館能夠排除法規成為特例的會議推動委員長,即便火災對於會議的進展雪上加霜,但是八木老師仍認為應該調整法律,才能繼續歷史性建築物的維護及聚落保存。在探討日本傳統建築保存的時候,火災跟地震是非常大的課題。
出石城下町 兵庫縣豐岡市
1987年被選定為「景觀形成地區」,出石後來也被指定為「重要傳統的建造物群保存地區」。當地的特色是蕎麥麵,麵店有五十家之多,每年約有一百萬人次觀光客造訪,經濟效益達到25億日幣。為了保存傳統建築,當地的建築師成立了「設計師會」執行推動。
1925年北但震災後興建的建築 (當時為了防火,花了兩倍的補助金將城中建築由木造改為鋼筋混凝土造)保存至今已有90年之久,年代久遠的鋼筋混凝土造建築要如何保存,是當今的大課題。
「豐岡市公所」以文化展示中心的新身分得到保存,原本二樓的銀行空間現在作為餐廳及住宿使用,即便有完善的使用機能,但營運狀況仍充滿壓力。另外一個案例是,丹波市「舊水上高等小學校舍」被指定為縣立文化資產,今日作為餐廳使用。公共古蹟在假日以包場供私人使用,面臨公共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難解的辯證。
生野銀山 兵庫縣朝來市
( 生野銀山位於日本兵庫縣,採礦業始於戰國時代,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銀礦產地,也是明治時期日本國內第一個官營的模範礦山、製礦所。於1973年結束其長達1200年的開礦歷史後,現已轉型為產業觀光據點。2007年被指定為近代化產業遺產,更於2014年作為日本全國首個以產業景觀選定為國家重要文化景觀之地區。)
當地居民從計畫初期就積極參與共識工作坊,直至後來的工程施工、及完工後的經營,居民也以各種形式參與計畫。這是以社區為基礎的文化資產經營一個很好的例子。居民參與文化資產保存、一起經營活化古蹟,古蹟也支持了居民生計,並回過頭來塑造居民的生活方式。
鞆之浦 廣島縣福山市
這個案例是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丘如華老師所發掘的議題,並積極參與成功保存的例子。經過33年的爭論,今年(2016)二月,?之浦的居民勝訴了,正式終止政府填海造橋破壞文化景觀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