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06
影片 / 觀點影片

多元觀點下的公共住宅規劃設計 - 郭旭原

 

講者 郭旭原建築師

文字大小:

多元觀點下的公共住宅規劃設計 - 郭旭原

「不管是對弱勢、對年輕的族群,或者是對真正需要有一個家的族群,好的住宅的居住品質,才是最根本對生活上的幫助。」 - 郭旭原


 

從兩個永續計劃開始

「綠色永續」,必須要達到自然的陽光、空氣、水,在建築物裡面可以是一個循環的系統,所以我們用了很多建築的策略,包括:多孔隙的建築 (陽光、空氣可以滲透到建築物裡面)、?減少機械設備的使用,讓建築物可以更加地永續。

 

我們覺得台北市的綠地很稀少,希望整個建築物是座落在立體的花園上面,在地面層、平台、或是露臺,能夠種植植栽的地方都種植栽,讓社區座落在公園上面。

 

第二個永續計畫是「經營永續」,公共住宅未來將出租使用,經營的永續必須要以幾個方式來達成,規劃的房型必須要能夠適應不同的族群才能使公宅的壽命得以延長,所有的房型都要架構在:系統化、模矩化、彈性化 (彈性的隔間與調整),以適應各種的生活形態,並滿足所有家庭結構。

 

三個樂活世代

而這兩個永續計畫就是為了滿足三個樂活世代的生活:青年、中年、老年,能夠在互助、共享、相互學習的社區中生活。藉由提供相對應的公共設施:托嬰、托老、學習中心......等,讓公共住宅變成鄰里中心、社區中心、學習中心及生活的中心,成為社區學校。

 


一個台北城

我們不是提供社會救助,而是提供好的環境與好的社區,讓這個社會繼續動起來,然後翻轉這個城市。

西柏林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轟炸得支離破碎,1977年西柏林綠色列島重建計畫,在殘存破碎的街區中置入新的節點,如同列島般,成為城市串連的基地。

今日,我們在台北市推動社會住宅,就如同西柏林綠色列島計畫一般,利用每個個案來翻轉台北市,這就是我們對於社會住宅的想像;我們認為社會住宅不只是提供住給弱勢或者年輕族群就好了,它其實是要提供一個生活的環境,翻轉台北,讓整個城市變成是有活力、有向心力的地方。

 

 

(影片剪輯自2016/06/18 「築巢 ‧ 公共住宅規劃設計的夢想」系列講座 - 多元觀點下的公共住宅規劃設計,講座由巢運與建築改革社共同合辦,圖片來源為臺北市公共住宅計畫公聽會網站,特別感謝OURs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的協助)

 

延伸閱讀

住得起的社會住宅
公共住宅共享進行式 WHY CO-SHARING? - 戴嘉惠 + 林欣蘋
「家」或「住宅」?從都市生活到住宅的文化想像與社會共識(一)/殷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