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7文 | 王健安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6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稻埕的流動(二)- 找尋與過去、未來的連結 / 王健安

文字大小:

稻埕的流動(二)- 找尋與過去、未來的連結 / 王健安

 

重塑大稻埕:日治時期的現代化與戰後演變

就地理範圍與街道紋理來看,大稻埕其實一直處於持續變動的狀態。最初大稻埕從淡水河岸開始發展,逐步往東拓展範圍,最遠到今日的延平北路一帶;北端約至今日的民權西路,南端結束於迪化街城隍廟的位置。整體樣貌偏向自然發展趨勢,道路與現代規模相比狹小、彎曲,更具有傳統街區的常見模式,以宮、廟等信仰中心為道路節點。

1895 年日本統治臺灣,不久後決定推動「市區改正」,以現代化的都市規劃打造全新的臺北市,而這將大幅度改變大稻埕的樣貌。

在一開始,改正計劃僅限於有城牆圍繞的舊臺北府城內。在城內開拓多條筆直道路外,同時在城牆上開設多座城門,希望交通更加便捷。但在 1905 年時,臺灣總督府設想了一個更大膽的新計劃。具體來講大致可分為三點:

一,正式拆除臺北城城牆,擴大城市發展空間。

二,將大稻埕、萬華和臺北城統合起來,在此規模上通盤規劃。

三,在城內各處鋪設寬敞筆直的道路。

後來所稱的迪化街(日治時期的永樂町)於焉出現,原先在城隍廟結束的道路,正式往更南端延伸;而現在的延平北路(日治時期為太平町)也是當時的具體成果,其寬敞程度,讓百年前的臺灣人驚嘆不已。此外,在更往東、南邊的地方,也陸續規劃更多新型街區,擴大大稻埕的地理範圍,著名的建城圓環就在這時初見輪廓。

二戰後,臺北市的發展重心漸漸往東轉移,加上不斷擴大的公路運輸需求與產業結構的轉變等,當政者如不是拓寬大稻埕周圍既有道路,便是在四週開闢新路。大約在五〇至七〇年代間,諸如民權西路、環河北路、西寧北路、塔城街、南京西路等寬敞道路紛紛出現,使許多珍貴歷史性建築接連消失。

而在 1970 年代末期,隨著迪化街的生意逐漸下滑,拓寬道路以促進經濟的的訴求浮上檯面。然而,臺灣許多民間人仕或文化團體有感於當地的豐富歷史價值,致力於爭取保存。終於在 1990 年代使迪化街免於拆除命運,讓後人終能一窺大稻埕的歷史風貌。

但在順利保存後,必須要面對的新課題是,我們想將迪化街帶到什麼方向?迪化街,甚至是整個大稻埕的沒落原因繁雜眾多,然而,「缺乏足夠的歷史想像,進而找到未來發展方向」絕對會是主要因素。從許多國外案例可知,城市的獨特魅力其實來自於人們如何想像其過去與未來,並使兩者結合在一起。

2016_0468.jpg

 

從羅馬城的演變觀看「歷史保存」與「城市開發」

圍繞於「歷史保存」與「城市開發」之間的討論,可說是西方城市發展史上相當常見的情況。對此,十五、十六世紀的羅馬城市發展可提供不少有趣案例,在當時,教宗身為羅馬城的實質統治者,其實也常陷入此一難題。對教宗而言,留下古蹟的意義在於,藉此展現承襲了古羅馬帝國的榮光,宣稱自己才是正統繼承人,以此反駁任何挑戰教宗權威的發言。但至關重要的是,教宗也清楚意識到,羅馬城的未來不能寄望於一昧保留過去,符合現代需求的開發勢在必行。如此一來,也能展現出有能力照顧廣大信徒的資源與遠見。

在此目標下,教宗在羅馬各地舖道路、蓋教堂、建廣場。過程中當然會破壞古積,但也有許多古蹟卻因此與現代需求相結合,進而得到完善保護。事實上,羅馬城內就有不少方尖碑就是因此得到妥善修復,以路標和宗教聖地重現於世人眼前。

如何在歷史保存與城市開發這兩個方向上,找到合適的平衡點,絕對是許多教宗都需共同面對的難題。僅採取任何一方都是極端不切實際的做法。任何城市都是會變動的有機體,要求完全不變,只是讓城市失去對現況的適應能力而邁向沒落;一昧地追求改變,只會創造出沒有自我特色的混合怪物。

在羅馬,鮮少案例會偏向這種極端,箇中關鍵在於,教宗對於這座城市有相當具體明確的想像。他人認為應在這座城市留下過往歷史,也能表現出充滿希望的宏偉氣勢。各種不得不的城市開發,也總是試著構思古蹟再利用的方式。如此一來,城市發展不會演變成漫無目的的大肆建設,至於保存,也不會侷限在凍結式的狀態。換言之,羅馬城的許多演變是一種具有想像力的發展過程,因而造就了如今吸引眾多遊客的獨特魅力。

2016_0469.jpg

 

想像大稻埕的過去與未來

在此全球化之際,都市的獨特魅力來自於如何巧妙地結合了新與舊,唯有如此,才能發現歷史的價值,並想像未來方向。

當年迪化街的拓寬計畫,持平而論只顧及未來,並未認真思考歷史價值。假使真的如期執行,許多見證文化交流、經貿發展的歷史性建築將不復存在,使臺灣發展史出現一大塊空白。但另一方面,難道我們僅滿足於看似未曾改變的接區樣貌嗎?在順利保留迪化街之後,整個大稻埕也缺乏後續通盤規劃,無論是過去或未來,都跟現況缺乏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連結。

所幸,大稻埕的豐富歷史從未流逝於人們的腦海中,更有許多人也期待著未來,進而為現在的大稻埕尋找更多可能性。

文創商店看上大稻埕獨特的場域氛圍紛紛進駐,以不同於傳統產業的角度介紹他們所看到的當地故事。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總是有著說不完了歷史,但比較不善於向外分享。新、舊業者各有擅長之處,透過各種場合與活動,開始嘗試合作,已對當地發展注入不少活力。大稻埕從不缺乏故事,需要的是說故事,以及將故事化為發展願景的人,而他們正扮演這個重要角色。以此為出發點,縱使規模仍未大到足以讓人一眼看出,大稻埕確實正一步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