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殷寶寧
〈社會住宅〉「家」或「住宅」?從都市生活到住宅的文化想像與社會共識(四)/ 殷寶寧
1995 年,磯崎新在日本岐阜縣北方町公營住宅計劃中,提出了一個大膽有趣的實驗方案。他邀請了四組女性建築師,意圖倚重這些女性建築師,以其性別社會角色與生命經驗,所可能構思出來的「女性原則」,來對抗在日本的住宅設計思維中,已經僵化固定的 nLDK 住宅設計模式。磯崎新認為,日本的公共住宅政策是與經濟發展政策相互掛勾的,但政策重點是放在量的問題,或是每年創造了多少住宅,但卻並不關心這些住宅所提供的居住品質,或是市民所擁有的生活環境究竟如何。這種數量化的思考模式,代表了「男性原則」(male principle)。而以品質為重的思考方式則可以視為是「女性原則」(female principle),應該將住宅視為是「人類生活的容器」(container of human life)。北方町公營住宅案例中,妹島和世設計的案例是經常被拿來討論的。在這個設計案中,妹島著眼於公共住宅有其預算考量,因此,如何兼顧住宅的品質,視覺的趣味變化,使用的彈性與可變異性,以模矩化的設計方法應用,讓每個家戶共同核心的配置為居室、廚房,衛浴,和室和陽台,其他則依據大小戶數和入住人口,再增減單元數量。不僅如此,如何提供不同家戶之間可以兼顧隱私,安全,同時又能保持相互聯結的社交空間,是集合住宅維持入住者良好生活品質的重要考量之一。換言之,人們的生活乃是全面的,與他人有所聯結的。並非僅止於家戶門牆之內的封閉環境,這凸顯了集合住宅對公共設施與整體空間品質的依賴程度應該是更高的。
在目前幾組已逐漸浮現的社會住宅設計方案中,提供多少數量、何種內容與機能的公共設施,似乎成為討論焦點。如前所述,「公共設施」乃是確保住宅社區空間品質的關鍵。提供當代都市居住生活應有的服務水準,而非將住宅視為一種政策上的「恩賜」或「施捨」,才是避免汙名化與社會歧視的關鍵。最早期的國宅興建,如南機場公寓,中華商場等等,在當時社會整體有限的物資與經費條件下,以滿足最低水準提供居住面積的做法,成為日後居民遭汙名化的歷史緣由之一。但另一方面,比照其他國家經驗,例如紐約市最早於 1937 年所興建的社會住宅,在政府完善的規劃,提供良好的公共空間品質,並且持續維護建築硬體環境的情況下,1999 年仍進行維修,讓這棟承載當時國際樣式風格的集合住宅,迄今仍能維持良好使用,見證紐約市的公共住宅政策歷史。
因此,最後不得不關注的是管理層面的課題。臺灣既有的公共建設投資的思維,多僅編列了資本門的建設經費,但幾乎無餘力編列日後的維護管理經費。導致許多建築風光落成開幕,但往往不用多少時日,則會因為維護費用的短缺,呈現相當負面的景觀,或是關閉大量區域,主要是公共設施,以降低管理成本。這樣的狀況經常導致對於公共建設在設計層面的保守心態,多從日後管理維護層面著眼,要求建築設計團隊使用最容易清潔維護保養的材料與施作方式,可以想見,大幅扼殺建築設計的創意發想之外,長期下來,不僅無法發揮公共建築引導城市美學與開創性的價值,更會讓公共建築淪為低劣品質、保守設計的代稱。然而,對於這些即將大量浮現於都市景觀中的社會住宅應該如何規劃管理機制,顯然也是當前應該儘速納入討論議程的一環。可以想見的是,不論是鼓勵在地社區的自我管理,或是由全市型成立統一或地區型的物業管理公司,甚至是朝向公共住宅法人,從經費集資、規劃設計興建、到日後管理維護的一條龍式的營運模式。總之,管理營運沒有處理好,將會形同是宣告了這個住宅社區生命力的提早耗盡,重蹈社會住宅可能被汙名化的危機。
從提供社會住宅在國家公共投資的政策正當性,到從量化指標到空間品質的質化思考討論,對於整體城市發展的意涵與未來可能的衝擊,一直到社會住宅的管理問題。這些環環相扣,各個面向的多種問題,不僅是我們面對社會住宅議題的挑戰,當然更是促成其是否得以順利發展的關鍵。許多問題經過多年努力慢慢有了進展,有些新的問題則箭在弦上,必須儘快處理。當我們對住宅提供的想法,要慢慢朝向打造一個「家」努力之際,當我們漸漸建構出一個可以不再完全倚賴於土地開發商的市場邏輯的住宅供給時,當政府公共投資應該著眼於城市公平正義的主張,逐漸能取得論述空間與正當性時,當我們對社會住宅的想像更能經由社會溝通取得共識時,將這些共識逐步凝聚為行動,這個社會也才能朝向更好的未來持續進展。
居住環境是否能讓孩子們開心快樂平安長大,似乎從來不是我們討論住宅規劃設計時的課題。
(巴塞隆納社區公園,爸媽帶著孩子嬉戲,或讓孩子自由走動停留,都是設計上相對愉悅且安全的遊憩設施)
考慮到住宅基地週邊的開放步行空間——建築立面配合的退縮變化,創造出對城市街道較為友善的住宅社區邊界。
(巴塞隆納的社會住宅。不會因為是政府投資的公共住宅,而在相關的服務設施和空間需求層面降低服務水準。)
住宅社區內部提供大面積開放空間,做為社區居民活動,特別是小孩嬉戲的安全空間。
巴塞隆納卡翠納市場基地旁設置有一處老人住宅,任何城市建設都無法脫離人的居住涵構。零售市場提供的生鮮飲食採買,旺盛的人氣,都是豐富老人家日常生活、有趣的都市生活。
(威尼斯的聚落巷弄空間)
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各類需求,例如晾衣服。這些需求要如何融入當代集合住宅的建築設計中呢?日常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應該是設計師心中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