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施佩吟
新型態的社區公共空間 Open Green Taipei / 施佩吟
從好好看到好好生活
臺北市的社區營造有一個很特殊的特質,就是我們擁有很多元的社群能量。回顧過去二十年社造所累積的成果與能量,公民參與的意識轉化為藝術、文化、創新、環境等各種力量,一點一滴的浮現著。
近年來,臺北市的地景正在悄悄地改變。有些荒置空地轉眼變成充滿香氛植物的香草園;有些巷弄中的畸零空間出現了一些熱血的年輕團體加入創意改造的行列;原本老舊房舍拆除後的空間,在政府尚未有利用計畫以前提供給社區居民參與認養種菜的行列;甚至,不只是公有土地,也有許多民間單位嚮應社區營造,無償開放民眾來做環境綠美化。
臺北是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城市,過往單一推動都市更新著重於硬體的、視覺綠化的建設;於花博會展期間,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推動臺北好好看系列二政策獎勵城市綠美化,其中,「羅斯福路綠生活軸線」實驗案例嘗試摸索城市實踐綠生活的新可能。羅斯福路沿線綠點透過與民間 NGO 團體的參與合作,展開了一系列呼應社群興趣的活動,包括「跟著雨水去散步」(金齡建設/雨水花園)、「溫羅汀星光夜讀」(順天堂藥廠/溫羅汀閱讀藥草花園)、「不插電的麵包窯」(保強建設/生態觀察花園)、「都市農夫講堂」(冠德建設/開心農園)。這樣的空間與社群媒合模式,讓社區(地緣性)與社群(議題性)之間更能有效接軌。
(微笑單車俱樂部騎著腳踏車踏查城市保水綠基盤「雨水花園」)
善用公私有閒置空間落實新願景:都市綠生活與社區規劃
Open Green 的核心精神就是「綠生活」。運用步行可及性的地緣觀,議題串連社群團體指認地區範圍,而於老舊地區萬華、大同區更需因地制宜的作法融合調整。「綠生活」不只是環境面的,在人文社會的關懷也同等重要,更多元、更在地化的作法可以涵括社會綠、倡議綠、產業綠、生活綠、生態綠等面向。例如,(南)萬華加蚋仔生活圈具有傳統聚落紋理、健康友善社區等推動議題,適合透過與社會福利團體結合串連,發展社會綠的綠生活。而大同區雙連蓬萊町生活圈則是因應打鐵街、木材街之產業技術之再生傳承課題,結合在地匠師與新型態Makers的設計自造力,目標推動相關公共空間之使用如打樣設計空間等。
(雙連蓬萊町結合在地匠師與 Makers 的設計自造力,運用停車格體驗打樣設計空間)
面對地區型的各式特質,Open Green 鼓勵技術社群、地緣社群及議題社群合作,一起進入社區參與公共空間的改造。歸納檢視至少包四個 Open 的原則: 打造「新公共空間」、打開社群邊界、打破僵固使用、打下小系統循環基,以軟體基底開創新空間改造方式,醞釀都市再生發展的社會力與願景共識。
各式各樣的公共開放空間都鼓勵民眾參與加以改造:屋頂、垂直立面、庭院、畸零地、公私有閒置空地或房舍、水體、老樹、牆面等。透過在地微型的行動、實驗等,引動居民、在地學校組織等及創意協力團體共同改造公共環境介面,這正符合了國際創意城市的潮流:在地化「地方創生」(Place Making)。
(「玉米伯的轉角」戶外畸零空地改造)
102 年 11 月由在地社區和社群組織的水陸畔聯盟共同舉辦了「綠人六象:社區綠運會Green-Lympics」跨域串連活動,四里辦公處(大安區古風、龍泉、錦安、龍安里)發掘出六處潛力改造資源點,邀請居民一同進行創意的空間微改造。六處改造點包括蘊含樹木保護與社區園圃意義的「玉米伯的轉角」、霧裡薛圳遺址沿線空間「水與綠巷」、「龍泉秘境」、「?公小野地」、「故事巷圖書分享角」,以及綠屋頂農園「錦安頂交流場」等。
像「社區綠運會」這樣的跨里別、跨社區社群等合作模式,指出了未來社區營造趨勢將是整合性工作的橫向交流。Open Green 作為都市再生之策略規劃方式,相關之駐地社區規劃師輔導機制亦需將能量結合引入生活空間,未來將透過遴選機制媒合出更多的社區改造點,鼓勵有技術夢想、創新能量、社區願景的社群合作,打開都市公共新願景。
Open Green Taipei
以綠生活地方工作坊凝聚社區意識,整備盤點地方資源,藉由事件來串聯多元協力網絡,並建立對話基礎,促進中長期合作計畫,以建立綠生活願景。計畫執行單位為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Open Green Taipei 共創共享共治的微型實踐 - 施佩吟、游適任
不只是 Green,還要更 Open—Open Green 2.0 空間培力改造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