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31

Open Green Taipei 的前世今生 - 孫啓榕

文字大小:

Open Green Taipei 的前世今生 - 孫啓榕

Open Green Taipei 都市再生策略的生成,有兩項關鍵脈絡:主體性的建構、以及為都市更新前的閒置狀態做準備。

主體性的建構

自1994年陳其南在文建會提倡「社區總體營造」的新概念之後,「由下而上」的機制開始出現。1999年社區規劃師制度的建立,讓「社區營造」只對空間環境的關注,擴及社會人文、弱勢關懷、文化保存、甚至是公共衛生等眾多議題上,同時也從對「物件」的關注轉變成對於「人」的關懷。

都市更新前閒置準備

「台北好好看計畫」為了讓都市更新前的土地不會因為閒置造成環境衛生或是社會治安問題,以容積獎勵的方式鼓勵建商做簡易綠化。但是,「短暫的綠地換來永久的容積」使得這項政策遭受強烈的批評。

Open Green Taipei 的前身,其實就是「台北好好看」

「由上而下」與開發商合作的機制,被轉換成由居民自主「由下而上」來經營閒置空間。早期的Open Green Taipei 著重在綠美化,研究符合臺北都心地區多樣空間型態的綠化範型:屋頂花園、垂直綠化、口袋公園......等等。現在Open Green?Taipei 更將「綠生活」落實在人文社會的關懷,涵括社會綠、倡議綠、產業綠、生活綠、生態綠等面向。它已不再只是以綠化手法做空間改造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了。

Open Green Taipei

是臺北市提供生活空間改造的補助機制,鼓勵有意自主改善生活環境品質的社群與社區提案;讓社區基地透過社群網絡串聯、空間專業者的協助等,以創意發想打開公私界面、回應城市環境議題,營造社區的宜居空間。

除了Open Green Taipei政策,前都市更新處林崇傑處長還發展了一系列都市再生策略,例如:URS都市再生前進基地、URS Partner、Future Lab、Space Share Taipei、Share Vision Taipei......等等。這些政策都是為了幫助都市再生而策劃的,因為單純的執行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概要計畫)並無法回應現實生活如此複雜而豐富的社會脈絡。而Open Green Taipei在這一系列都市再生策略裡的角色,就是以綠美化當做工具,來做社區總體營造,來做為都市再生的一種嶄新策略。它在這樣的脈絡下提供了很多機會給下一個世代,也建築了一個了不起的價值觀。

 


Open Green Taipei

以綠生活地方工作坊凝聚社區意識,整備盤點地方資源,藉由事件來串聯多元協力網絡,並建立對話基礎,促進中長期合作計畫,以建立綠生活願景。計畫執行單位為經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延伸閱讀

Open Green Taipei 新型態的社區公共空間 - 施佩吟

Open Green Taipei 共創共享共治的微型實踐 - 施佩吟、游適任

不只是 Green,還要更 Open—Open Green 2.0 空間培力改造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