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綠禾國際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5 年 / 社區未來學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新興社會住宅》 新興社宅混居多元 住戶與異鄉人交會重新定義家與家人

綠禾國際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林嘉琪
攝影|第五季

文字大小:

《新興社會住宅》 新興社宅混居多元 住戶與異鄉人交會重新定義家與家人

【引言】在臺北市新興社會住宅社區誌《新興誌》(*註) 發表會現場,住戶謝采雯(采采)和紀錄片導演楊如意,分享她們努力留守新興社宅的心路歷程。兩人激動地又哭又笑,為對方拭淚。在這一棟今年已滿52歲的舊宅裡,住戶采采奮力守護家園,這裡也是異鄉人如意想家時的依靠。像這樣打開空間的社宅,讓新住戶和外來者交會,她們在此重新構築家及家人的樣子。
 
|新興社會住宅IG| https://www.instagram.com/xinxin__home/

社宅居民、外來者和「都市再生學苑」學員們,在新興社宅交會,他們在此重新構築城市生活裡的家及家人新樣貌。

「知道自己有東西要保護,就不會失去力量。」

——潔思敏‧沃德《蠻骨猶存》

於1973年落成的「新興綜合市場與公宅」,是一棟地下一層、地上五層的住商混合大樓。當年空間規劃為地下室到二樓設有菜市場攤位,三到五樓則為新興國中教職員宿舍。隨著時代變遷,市場沒落、宿舍老化,空蕩的空屋帶來無限寂寥感。
 
直到8年前(2017年),臺北市政府重新盤點並整修老舊宿舍,把閒置空間改為社會住宅,開放民眾入住;地下一樓到二樓則由旅館業者取得經營權,再邀請小型店鋪進駐,形成市集感的商業空間。目前這裡轉為結合住宅、美妝百貨、旅店與青創空間的綜合大樓,同時也是「臺北市都市更新處」實踐「都市再生學苑」(再生學苑)2025課程的實習基地之一。

「倒數82天」的搬家日曆 為安家立命而奮鬥的社宅居民

社宅一樓轉角處,有如「社區里長辦公室」的「林森雜貨」,是住戶與再生學苑學員經常聚集的場域。創辦人劉茜汶(Nana)透過選品、出版計畫及街區行動推動社區營造,有如「地下版總幹事」的她穿梭於居民、攤商與街區之間,編織全新的社區網絡,陪伴新一代住戶展延生活紋理。
  
三樓的居民采采於6年前(2019年)抽籤入住。她的「第二人生雞蛋糕」推車是社宅裡的甜蜜角落,也是鄰居常來「寄放與餵食」孩子的「行動托兒中心」;身為再生學苑陪伴員的她與學員組成普查小組,關心住戶生活;並與再生學苑實習老師Nana聯手阻止未經社區溝通的圍籬工程。

去年,采采接到租期屆滿的搬家通知,憂慮孩子就學變動、掛心獨居長輩搬家太辛苦,她在自家門口掛上一幅「搬家倒數日曆」,為了守住家園奔走申請續住的她,每天撕下一張日曆,越來越少的倒數數字加劇離家的急迫感,直到日曆停在「倒數82天」那一頁,她們終於向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成功爭取續住。

這本停在倒數82天的日曆仍掛在樓梯轉角,成為居民努力安家立命的印記。

(左)「林森雜貨」創辦人劉茜汶(Nana)透過選品、出版計畫推動社區營造,與新興社宅的居民緊密互動。(右)居民采采與她的「第二人生雞蛋糕」推車,像是社區裡的「行動托兒中心」,常有小孩和老人被「寄放」在此。

掛在采采家門口的「倒數82天」的搬家日曆,象徵居民奮力留守家園的印記。

「另類管理委員會」的誕生 成功阻止85歲獨居老人遭愛情詐騙

自今年五月起,再生學苑實習老師Nana帶領實習小組進到新興社宅,這些擁有設計、歷史、社造與社會工作等不同背景的人與住戶采采和如意共組成團隊,在老屋裡展開社區再生實驗。

譬如,他們將樓梯間改成開放教室,讓放學後的孩子能在此玩耍、學習;也從一場突發的愛情詐騙事件,發動防詐演習。 

Nana敘述:「住在三樓85歲的阿伯,有一天向采采借錢,他說有兩位女性搶著要和他結婚。居民與學員意識到他正被詐騙,便想盡辦法阻止他匯款,並邀請中山二分局與消防隊進到社區演習防詐騙說明,由於社宅沒有公共活動空間,警消人員還驚訝大家都願意開門出來,就坐在樓梯參與演習。」

「都市再生學苑」學員把樓梯轉角公共空間打造成遊憩區,這裡就成了新興社宅的開放式交誼空間。

社宅居民、外來者和「都市再生學苑」學員們,在新興社宅交會,他們在此重新構築城市生活裡的家及家人新樣貌。

「住戶與思鄉者的交會 她們在此重構「家」的樣子

這些關於家的點點滴滴,被紀錄片導演楊如意拍攝下來。影片播映時,居民和導演感動地哭了。

「其實拍片時,我才剛從臺南來到臺北工作,生活有些挫折,拍片計畫也卡關。」楊如意笑說:「我戶頭有一度都沒錢,曾閃過乾脆回家的念頭。」但居民保護家園的力量感染了她,「生活確實不容易,但有了采采與Nana的陪伴,讓我覺得有家的感覺。」

在《新興誌》發表會上,住戶謝采雯(左)與導演楊如意(右)分享留守新興社宅的心路歷程,兩人有感而發笑中帶淚,還為彼此拭淚,氛圍感人。紀錄片導演楊如意(上)拍攝新興社宅的歷程,也療癒了她離家思鄉的心情。

某夜,如意與采采在二樓露台聊天,露台外掛著居民共同手繪的燈籠,其中幾顆燈籠的創作者長輩已經離世。如意對采采說:「妳會不會覺得,這些長輩一直都在妳身後,讓妳帶著(對家的)使命,繼續往前走?」采采轉身望向夜裡發出微光的燈籠,淚水奪眶而出。在這段沒有剪接、一鏡到底的鏡頭裡,沉默與淚水流曳著她們對家的渴望與溫柔。

新興社宅的過去與現況,映照出臺灣城市規劃的發展。隨「都市再生學苑」計畫進到社區的何裕安(Sean)指出:「早期社會住宅在規劃時,多著重於『解決貧窮』與『改善環境』,卻無法創造就業與共好。」他從歷史發展角度建議,臺灣社宅的任務應從第一階段的「居住安定」,進入第二階段「社會支持」,再到第三階段「創造機會與共榮」,讓居民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參與。

住商混合的社宅,透過合宜的管理與配套,既能兼顧居住安定與就業機會,也讓屋子不只是「住所」,更成為「重新學習共居」的場域。

混居多元新形態的家 讓人們相信互相照顧的可能

「近年出現的新型社宅,也會規劃商店及青創空間,像明倫、福星社會住宅都有青創設計;而西松、青年、東明社宅則規劃店面。」何裕安說,住商混合的設置可提供生活機能,並透過新創事業與產業進駐,增加青年創業與當地就業機會,減少周邊居民對社宅的鄰避效應與擔憂,進而撕除對社宅的刻板印象。

如今,新興社宅能與鄰近住宅樓共同拉線掛燈籠,照亮街區;樓上住戶與樓下店家也常往來互動,日子過得熱鬧。像這樣住商混合的社宅,透過合宜的管理與配套,既能兼顧居住安定與就業機會,也讓屋子不只是「住所」,更成為「重新學習共居」的場域。

「我很幸運,能在臺北交到朋友。」如意說。
「那妳的緊急聯絡人可以填上我的名字。」采采回應。

這場「共居實驗」與「新形態的家」,讓城市的人們重新相信連結與照顧的可能。

新興社宅居民共同參與社區誌發表會現場,現場氣氛溫馨。
 


|延伸閱讀|

黑夜是你,白晝也是你,林森北/專訪林森北消息粉專營運者劉茜汶
▸▸https://www.villagetaipei.net/Post?PId=15292

【2024 DOER 幕後特輯#7】吃一塊雞蛋糕,品嘗病後開啟的第二人生故事─專訪第二人生雞蛋糕團隊
▸▸https://www.villagetaipei.net/Post?PId=15372

【2024 DOER 幕後特輯#8】用鏡頭背後的溫柔力量,營造台北的第二個家─專訪《拾九影像》巷弄內的貓團隊 
▸▸https://www.villagetaipei.net/Post?PId=15373

*註:新興社會住宅社區誌《新興誌》為114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進階提案團隊「第二人生雞蛋糕x拾九影像改造社區計劃」的計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