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文 /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廖翊婷、徐菀臨、吳欣融、鐘佳陵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3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 台北好好生活

黑夜是你,白晝也是你,林森北/專訪林森北消息粉專營運者劉茜汶

文 /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廖翊婷、徐菀臨、吳欣融、鐘佳陵

文字大小:

黑夜是你,白晝也是你,林森北/專訪林森北消息粉專營運者劉茜汶

提到林森北路,第一個浮現在你心中的印象是什麼?或許會是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夜生活場景。本次的訪談對象——臉書「林森北消息」粉絲專頁的負責人劉茜汶,則堅定的要調整既定「林森北路」的形象,將林森北的白日與生活感帶回到大眾面前。

鄉愁—說不出口的林森北路

被林森北居民們親切稱為「阿文」的劉茜汶,從小在林森北路與長春路一帶長大,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與日本人做生意的父親,總應酬到很晚,帶著一身酒氣回家。「我過去非常不喜歡說自己住在林森北這邊」,劉茜汶坦言,住在林森北路上的居民們都同樣難以啟齒。一來是不想要外人有所遐想,二來也隱含著對「林森北路」負面的刻板印象。過去林森北路「條通」地區聚集著許多日商公司,劉茜汶家裡也有房子出租給日本客人但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變化日商與日本來客數量減少,出租給日本客人的房子空了出來。過去在外求學、工作的劉茜汶便於六、七年前搬回來。而重新回到在林森北地區生活,讓她對記憶裡熟悉卻又疏離的「家鄉」有了不一樣的體悟,「林森北路不僅養大了我們,交通、生活都很便利,也有豐富的在地歷史文化。」

過去劉茜汶從事新聞媒體業,專精於採訪寫作、新聞攝影與街道攝影、SEO策略顧問與執行等專業領域。源於自己的專業素養,也帶著對養育她成長的林森北地區的情感,她開始執筆紀錄在地的點滴故事,陸續在社群平台上發佈對林森北地區的個人觀察。偶然間看到了臺北市都市更新處「110年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Be a DOER」(下簡稱「育成計畫」)的資訊。加入育成計畫接觸社區營造課題後,她決定重新審視「林森北」,將林森北的生活感與「日生活」攤開在眾人眼前。

在育成計畫的行動過程中,劉茜汶創辦了「林森北消息」的臉書粉絲專頁做為實驗行動的媒介。並拜訪林森北地區的里長與相關人士,進一步在「林森北消息」上發佈更完善的地方性消息與報導。育成計畫的行動參與,讓劉茜汶反思「林森北路」作為她的「家鄉」,對自己人生的影響與代表的意義。

「消息工作室」負責人、「林森北消息」平台營運者劉茜汶,與我們分享參與臺北市都市更新處「110年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 Be a DOER」的過程。(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提供)

Be a DOER 走向社區與自己

在育成計畫的期間,劉茜汶積極參與各項社區營造、活化的培育活動及課程。且多次與計畫顧問群:《秋刀魚》、《貢丸湯》與《新莊騷》等刊物的主編們進行線上會議諮詢。這幾本刊物皆具備文化與地方性質,與劉茜汶對「社區報」經營的興趣不謀而合,顧問群也提供很多的幫助,如:提供預算編列意見、釐清運作模式等。此外,育成期間也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設置了Line群組,互相串聯、交流發行地方刊物的心得。在專業顧問、業師與陪伴員的支持下,她更決定走一條有別於過往職涯經驗的路,在2021年9月成立了「林森北消息」的「消息工作室」,專注於社造活動的推廣。

入選110年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 Be a DOER 計畫。(Source: 劉茜汶提供)

育成計畫結束後,劉茜汶也持續經營「林森北消息」,並以地方刊物的發行為往後的目標。她透過平台傳遞、報導地方性的消息與故事,將林森北路生活圈的百變樣貌展示在大眾面前。實際上,「消息工作室」位置的選擇是劉茜汶採取的巧思策略之一。「林森北路非常長,不是只有條通那一區,絕非只有夜生活」,她希望藉由此舉平衡眾人對林森北路日與夜的印象。

結合平台經營與林森北在地居民力量,劉茜汶真的創辦了第一本由在地人發行、設計印刷的地方刊物《林森北情報誌》。《林森北情報誌》於2022年 11月10日正式出版,消息甫公布就受到熱烈的迴響,開放預購時便回收了投入的成本,形成良好、正向的收支循環。「我不覺得辭去新聞業的工作可惜,現在專職經營消息工作室,反而是讓我往前進,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劉茜汶驕傲地與我們分享,以更開闊的方式想像社區營造與經營,處處充滿著可能性與後續的商業價值。

林森北消息臉書粉絲專頁。(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林森北消息」:新型態的地方資訊中介與傳遞模式

「社群是凝聚地方意識非常好的平台」,透過「林森北消息」臉書與Line生活群組的串聯,協助社區居民凝聚力量,擴散在意的議題,將關心共同事件的人們媒合在一起。《林森北情報誌》的「毛孩物語:條通明星貓胖黑失蹤記」,講述了2022年4月28日「林森北消息聊天室」(「林森北消息」Line生活群組)接力找貓的故事。愛媽 Eling遍尋不著條通的明星賓士貓「胖黑」,焦急的向 Line 群組的成員們求救。大家接力尋找胖黑,終於在 8 天後傳來好消息,群組成員上傳了一張Line的截圖,表示胖黑在吉林路德惠街被尋獲,讓 Eling 去帶回。

除了記錄林森北路上發生的各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之外,《林森北情報誌》也談論深刻的社會議題。2021年新冠疫情的瘋狂肆虐,林森北路地區受到影響,日常生活發生不少波折。劉茜汶紀錄下了疫情下的林森北,從受到衝擊、生活與營生情況低靡,至疫情趨緩逐漸復甦,一整年的情況。在富含情感的筆下,我們見到劉茜汶對林森北路的關懷,林森北路不再是疏離的成長背景板,真正成為了她引以為傲的「故鄉」。而《林森北情報誌》中的在地創業故事、建築風情,與林森北夜生活的都市傳說等五花八門的「消息」,展現了多彩明媚的林森北風光。

《林森北情報誌》(Source:劉茜汶提供)

1973 年 8 月 28 日拍攝之新興綜合市場,於翌日開始正式營業。(Source: 製作人張哲生提供)

新興市場的人間煙火氣

在育成計畫之後,劉茜汶也參加了同樣由臺北都更處籌辦的「112年臺北市Open Green 2.0打開綠生活計畫」(以下簡稱「OPG計畫」),這次他對「消息工作室」所在的「新興綜合市場」進行街區改造。新興綜合市場位於中山區林森北路487號,落成於1973年,當時規劃為市場與北市教師宿舍結合的綜合大樓,但在原宿舍人員搬離後,逐漸荒廢、面臨轉型問題。北市府自2017年開始評估、整建新興市場,規劃為社會住宅、青年旅館與商業空間綜合機能的場所。

但重新整建之後,新興市場的「市場」煙火氣、人情味和生活感已不復返。原本攤商位置共有395處,如今僅剩下17個攤位。劉茜汶參與的OPG計畫,就是希望將人們重新帶入新興市場,藉此將生活感帶回來。至2023年,新興市場的屋齡恰巧滿50年,她希望能號召林森北地區居民與OPG計畫的參與者們,一起來製作具有街區意象的招牌,讓過路人能再「發現」新興市場。「 育成計畫是訓練大腦、腦力激盪,OPG計畫則有許多動手、親自勞作的地方」,劉茜汶笑著跟我們分享參與OPG計畫的心得體驗,透過身體力行的方式,將「自己」與「社區」串連、融合在一起。

新興市場內部空間現況。(Source: 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提供)

位於新興市場內的「消息工作室」,是劉茜汶與男友家人一起親手改裝而成。(Source: 劉茜汶提供)

「消息工作室內部」,也作為「林森雜貨」營運,展示刊物、在地商品。(Source: 劉茜汶提供)

自信的林森北人

回歸劉茜汶經營「林森北消息」、參與育成與OPG計劃的初衷,不外乎是為了能讓自己與其他林森北的居民們,驕傲、自信的說出自己「住在林森北路上」。以目前的成果而言,我們透過「林森北消息」與《林森北情報誌》,確實看見了形形色色的林森北路樣貌。採訪團隊走在新興市場附近的街道上,沐浴在和緩的陽光之下,體驗街區舒適的自在感。一路走到林森北路的「條通」後,迎面走來兩位勾肩搭背的醉漢,他們旁若無人笑鬧的樣子,比任何人都享受午後的時光。便想起劉茜汶說的,她並非是要「顛覆」林森北的印象,而是提供越加豐富且多元的林森北形象。黑夜是你,白晝也是你,林森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