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1文/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蕭定雄、徐菀臨、鐘佳陵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3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觀察筆記 / 台北好好生活

想像臺灣的「陽台」生活:專業空間設計者的觀察與反思/專訪連振佑副教授、趙璽總監

文/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蕭定雄、徐菀臨、鐘佳陵

文字大小:

想像臺灣的「陽台」生活:專業空間設計者的觀察與反思/專訪連振佑副教授、趙璽總監

當我們走在臺灣都市街道,抬頭望向兩邊的住宅、大樓,觸目可及皆是外推或加設鐵窗的狹小「陽台」。臺灣陽台外推、加蓋的情況,早已引起大家的注目。前幾年,在網友票選的臺灣台灣「醜市容」中,「外推陽台」也榜上有名。

此種陽台外推的普遍現象,讓人開始重新思考,「陽台」對於我們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臺灣人要將陽台外推,將原本半開放的陽台,重新搭建成為私人室內空間的延伸?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開放的陽台空間嗎?

本文以專業設計者的角度來觀看「陽台」,邀請了朝陽科技大學景觀及都市設計系副教授連振佑老師,以及大紘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負責人趙璽總監,藉由他們專業眼光的觀察,與我們一起暢談「陽台」。

連振佑老師談陽台。
(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趙璽總監與我們一起討論陽台空間議題。
(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提供)

 

現今臺灣陽台空間的困境:亞熱帶氣候、臨路建築設計與個人隱私

當前臺灣的建築法,因陽台空間比例限制與不計容積的規範下,造就了一個相對狹小且長形的陽台範型。連振佑老師與趙璽總監都點出,臺灣建築「臨路」的特性,進一步導致了陽台空間的困境,低樓層的陽台緊鄰馬路與人行道,不僅有隱私上的問題,也面臨噪音、空氣污染的問題。臺灣位於季風氣候區,天氣潮溼、悶熱,狹小的陽台也並非適合長時間活動的區域,種種的因素,導致了今日臺灣陽台的困境。

臺灣陽台外推、加蓋鐵窗的普遍現象。
(Source : pexels, Photo by Soloman Soh.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590576/

提及臺灣陽台的「困境」時,兩位老師持有相近的意見,皆以建築設計、建築物理的觀點切入。缺乏建築物理設計的陽台,忽略日照、濕度的影響,使狹小的陽台空間更不舒適。隨現代社會發展,家電用品也需要放置場所,陽台自然而然成為放置瓦斯爐、洗衣機與冷氣機的「工作陽台」。而建築法規的特性與臺灣人注重隱私的性格,成為陽台外推的誘因,藉此獲取更大的私人居住與工作空間。臺灣今日的陽台型態,實則是受法源、氣候、人文環境與都市條件影響,產生的特有空間使用方式。

國際陽台案例與臺灣陽台的對話:生活型態的想像

世界的陽台經驗,也許可以讓我們看見多種不一樣的陽台想像。連振佑老師舉荷蘭鹿特丹為例,見到當地居民在自家的陽台日光浴。即便是在人來人往的鬧區,當地的居民依舊自在地在陽台活動,不在意他人的目光,欣賞外頭的風景,「因為這就是他的日常生活」。

觀察荷蘭鹿特丹當地居民使用住宅陽台的方式,居民大多大方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
(Source:連振佑 提供)

 

但此種生活模式放置在臺灣的都市裡,卻會顯得有些突兀。因臺灣的建築緊鄰著馬路與人行道,陽台看出去的風景並不好,更遭受噪音與空氣污染問題的困擾。臺灣的陽台空間狹小、濕熱,也並非舒適的活動場所。

「解套臺灣陽台的困境,或許可以參考維也納的社會住宅」,振佑老師分析,維也納的社會住宅朝南面,直接開口讓陽光可以進入建築中,且陽台面對的是不臨街的開闊中庭。良好的環境,保障了陽台的利用率與公共、開放的生活。重新思考建築空間,想像生活的可能,將陽台重新塑造為半公半私的生活場域,或許是臺灣陽台困境的解套方法。

維也納的社會住宅Alt Erlaa將陽台景觀的視角需求也考量了進去。
( Source : Wikipedia, Photo by Thomas Led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terlaa#/media/File:Wohnpark_Alterlaa_Dachblick_von_Block_C1.jpg )

陽台、大面積景觀窗:同為對戶外風景的渴求

臺灣濕度高、體感溫度高,多數的人選擇開空調取代開窗。為了滿足與戶外環境接壤的需求,許多的住宅、大樓,設有大面積的景觀窗,而做為建築與戶外連接途徑之一的陽台空間,是否會被大景觀窗取代,滿足臺灣人對戶外風景的渴求?這是令人相當好奇的問題。

雖然大面積景觀窗提供另一種人與戶外環境接壤的途徑,但無法完全取帶陽台可直接與戶外空氣、大自然接觸的功能。
( Source : Pixabay, Image by Pexels. https://pixabay.com/photos/city-man-person-solo-window-alone-1868530/ )

擁有豐富建築設計經驗的趙璽總監提到,在他經手過的案件中,台北地區確實有許多是以大景觀窗取代陽台的住家。並且以 24 小時的空調系統取代開窗通風,也不需要陽台空間。然而,居住者依舊有著渴求戶外的接觸需求、親近大自然的需求,前往社區公園、陽明山等。

近年來,隨著疫情擴散,限制了人們的戶外生活。被封在住家內的時間變長,陽台空間的必要性也逐漸突顯。陽台不僅作為人與戶外空氣、大自然環境接觸的場所,也提供社交機能。

陽台的需求取決於「看出去是什麼」,戶外的環境景觀,對陽台的存在與否有很大的影響。趙璽總監擔任設計評審時,也見到很多老屋改造,反而是向內推的空間設計,製造出更大的半戶外空間。打造出室內外空間的交錯感,提高空間使用的層次性。此種層次交疊視覺與使用感官上,讓空間行為變得更有趣、多元,在居住內且戶外景觀、空氣與陽光接觸,是很不錯的事

原典建築師事務所《光景貳宅》將房間空間內推,讓靠牆空間變成陽台,創造出有別於一般對於陽台空間使用的想像。
(Source:原典建築師事務所 提供、
攝影:Studio Millspace 揅空間工作室)

陽台與大景觀窗的建築設計,同樣顯露人們對戶外環境的渴求。當噪音安靜、空氣改善,生活品質提升,陽台成為舒適的生活空間,人們也會自然而然選擇在陽台區域活動,並增加對陽台空間的偏好。

解放陽台:生活型態與陽台空間的再思考

「陽台」對我們而言,究竟是什麼樣的空間?有什麼樣的意義呢?或許可以回歸到人們嚮往的「生活型態」本身去思考。

台中范特喜文創聚落外廊空間。
(Source:范特喜文創聚落 提供)

 

范特喜文創聚落外廊空間,提供人們開闊的公共性場域,滿足不同活動需求。
(Source:范特喜文創聚落 提供)

在一處與社區的改造提案上,振佑老師與學生曾討論過打通空間,創造於二樓在以上的「通廊」,藉由原本戶戶相隔陽台的打通與再創造,將屋子串聯起來,活絡建築空間的運用,促進居民之間的互動交流。而合同住宅、集合住宅等群體式參與設計,社群也更容易打造出大家認同的陽台通廊。提升人與陽台空間的互動性,才能真正的讓陽台空間產生意義。

法規層面的與時俱進

趙璽總監以更務實的角度來談,提到現在的陽台設計,建商佔有很高的主導性,符合法規去設計,造就了臺灣陽台的種種現況。若要思考臺灣陽台設計的未來可能,便需要從法規層面探討,如何創造與當前不同情況的設計與使用誘因。當有設計師、建築商更願意往使用與生活上來思考與倡議,政府則可以讓法規將更加與時俱進,一同建構建築與生活空間。如此一來,建商方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才能達到平衡,尋求更好的生活型態,陽台空間也能更開放、讓生活更好。

設計與生活的價值轉型

臺灣的陽台一向是市容的問題之一,過去對陽台空間的設計,也並未受到太多的重視,且陽台的外推也許在生活上帶給了住民便利,卻也同時帶來了法規上的制肘與封閉了都市生活上的整體想像。對於住戶而言,尷尬、狹隘的陽台空間只能做為「工作陽台」,堆放洗衣機、冷氣機等家電。可是人們對陽台空間並非沒有需求,有一部分人在陽台種植綠植盆栽,或將陽台打造為休憩的場所。並透過陽台空間,滿足與戶外環境接觸的需求。

在專業設計者的觀察下,皆見到設計良好的陽台空間本身的價值,以及帶給人們的正向感受。而隨著都市發展、價值觀與生活型態的變化,人們將會對陽台有更多的「生活想像」,當都市環境的外在條件改善、甚至法規的與時俱進下,介於公私領域之間的陽台機能,也會逐步的受到使用上的重視,鄰里的社群共生需求也將同步獲得展現,屆時設計與專業者定能回應使用者,共同打造出現更多元且舒適的陽台環境。

【延伸閱讀】

臺灣陽台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