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 蕭定雄 鐘佳陵
臺灣陽台的前世今生
陽台,是居住型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空間,是室內對接戶外活動空間的延展,是具有實用和美觀等多種不同功能和目的的場所。觀察臺灣「陽台」的發展流變,對應臺灣特殊的歷史空間所因應時代和環境的需求,而有不同的面貌和功用,或可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臺灣陽台發展的前世今生。
陽台的起源 — 作爲鄰里交流的半戶外空間
據日本建築史家藤森照信老師的考據[1],陽台起源於英國入主殖民亞洲後出現,為了與空間和炎熱的奮鬥,防止陽光直射與改善通風,在歐式石造或磚造建築的前簷搭建或設置出習自印度次大陸的半戶外木造開放空間,自此成為生活中午睡、品茶、家庭與友人團聚愜意娛樂的交流空間。
印度加爾各答的民宅的陽台形制可見歐州殖民建築式樣發展的軌跡。
(Source:Getty Museum Collection,https://reurl.cc/vkr7Rl)
由於建築材料和型態的不同,歐洲建築中類似陽台的雛型也可溯源至十八世紀中葉的馬爾他陽台,其形式為木造封閉的外推式陽台,推開陽台窗戶,可直接與隔壁鄰坊和街上的行人互動,而陽台的構成和裝飾性也豐富了都市空間的容貌。
馬爾他瓦萊塔陽台為現代陽台的雛形。
(Source:WIKIMEDIA COMMONS,https://reurl.cc/qkyNNR)
展演陽台 — 作為權力場景的展現
陽台作為常見的室內過渡空間,也能從古希臘羅馬由列柱形式發展看出近似的機能傳遞,作為上層階級發表演說和會見群眾或貴賓的場域,爾後更成為上流人士必備的一種身份象徵,從陽台的外觀便可以推估一個人的身分位階,陽台立面空間的呈顯因而備受重視。放眼世界歷史上的陽台,其空間與權力關係密切相依,最為著名的案例即是奧地利維也納的「希特勒陽台」,在此,陽台面向廣場,不僅是作為領袖向群眾發表演說的重要舞台,更具有歷史的象徵意義。[2]
維也納霍夫堡皇宮的陽台昔日曾作為希特勒發表演說的空間。
(Source:Wikipedia,https://reurl.cc/eXq6EM)
陽台除了在權力象徵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文學經典的展演上,最為家喻戶曉的便是沙翁筆下的「茱麗葉的陽台」,時至今日,義大利的卡佩羅路 23 號仍被視為愛情聖地,吸引大批遊客前往朝拜。[3]
義大利卡佩羅路23號直至現今仍被視為莎翁筆下的「茱麗葉陽台」。
(Source:BBC News,https://reurl.cc/RvxK0z)
臺灣陽台的發展脈絡
由於世界各地域的建築發展型態與脈絡不同,陽台空間的構造與建材也相應變異出不同的特徵,以臺灣而言,陽台空間的發展在歷經不同殖民時期建築空間的演變之下,也形塑出多元的面貌。
陽台的文化多樣性 — 具眺望功能的望樓和少年會所
一般我們所認知的陽台構造與型態為受殖民西化所引進與演變而來,然而若仔細爬梳臺灣史的發展,可發現臺灣自荷治時期至日治時期,平埔族與原住民所使用的邊防建築「望樓」,便具有近似陽台功能的構造。根據相關史料的記載,望樓具有遠眺、監控周遭、掌握先機的目的與功能, [4]在此期間原住民所使用的望樓,除了作為當時地界之間的軍事防禦的瞭望台外,亦作為部落天然庇護的場所。
高砂族望樓,小野郁著、藤井初太郎攝,臺南:小野尚美堂發行,1923年,《臺北在營紀念寫真帖》。(Source: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https://reurl.cc/RvAjve)
進一步從臺灣原住民傳統的居住文化脈絡深入,可發現卑南族的少年會所亦具有近似陽台功能的構造。因應臺灣島內氣候潮濕多雨的特徵,卑南族少年會所多以干欄式架高為立面結構,外圍有圓形走廊連接出入,四周設有外廊,除了具有遠眺功能外,[5]傳統卑南族少年在十三、四歲時需進入少年會所接受禮節、命令、膽識、體能、戰鬥等教育訓練,具有社會秩序學習之功能,[6]再者,少年會所的陽台也作為部落每年舉行猴祭祭儀活動的重要空間。[7]
臺東卑南族少年集會所建築外觀。
(source:臺灣樣 Taiwan Code.共感建築生活,https://reurl.cc/4Q24bv)
臺東縣南王部落少年集會所內部空間俯瞰圖
(Source: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臺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小組,1982,《臺灣山地文化園區規劃報告第二冊:臺灣山地建築文化》,屏東:屏東縣政府。)
卑南族舉行猴祭當天中午時分會在少年會所前廊空間,
將前晚於部落驅邪與祈福後的餅乾、糖果分享給在場觀眾。
(Source:奇摩新聞:https://reurl.cc/5M0GYy)
綜上臺灣原住民建築構造與居住型態可知,臺灣在歷經殖民以前,島內族群就已發展出近似陽台功能的建築構造,且從空間的使用型態可觀察出陽台除作為功能性使用外,也因居住文化型態的不同,進而被賦予多重性社會意義。
因應島嶼氣候的外廊構造
臺灣為一高溫、高濕、多雨且日照強烈的海島型國家,自日治時期開始,受到歐美熱帶殖民建築經驗影響,為了改善臺灣氣候特徵所產生的疾病及衛生問題,在建築物空間的規劃使用上,多在建築物外牆體添加外廊 [8]、庇[9]構造物。依據前述藤森照信教授及林思玲教授的研究中對於熱帶殖民建築的考究,可發現印度當地所發展的殖民式樣建築前簷空間的「外廊」構造,可溯源自 18-19 世紀印度當地的「Bungalow」建築形式。[10] 回過頭來看日治時期在臺殖民式樣的建築,更可觀察出在相似的氣候背景之下,其建築形制產生的關聯性。
觀察日治時期興建的臺中州廳,已具有外廊及連接室內的陽台功能構造。
(Source:國家文化記憶庫,https://reurl.cc/2WXE46)
陽台的社會連結功能
而隨著臺灣街屋住商混合的聚落型態發展,以及日人實行的市街改正計畫影響,街屋的高度逐漸增加至二、三層樓。也因為街屋二樓退縮的格局及騎樓的空間格局改變,使得二樓出現陽台空間和門窗裝飾,陽台空間除了易於通風採光外,亦能增強使用者在二樓與街道的關係。[11] 由此可看出,陽台建築空間在使用上,逐漸從氣候特徵的考量面向過渡到外部社會連結功能性的轉變。
觀察日治時期臺中市本島人街之二樓已發展出陽台空間的功能。
(Source:國家圖書館典藏)
從1960年代鹿港街屋立面形制可觀察出陽台空間使用的變遷過程。
(Source:許蒼澤攝,長源醫院鹿港歷史影像館提供)
在有限空間作最大利用的趨勢
隨著政經情勢的演進,臺灣的陽台空間使用也隨著都市化發展的過程中產生急速的改變。臺灣自戰後以來,大量人口移入並集中都市,使都市發展急速擴張,為了因應在有限空間用地所產生的大量住宅需求,建築空間型態漸從早期獨戶住宅逐漸演變為公寓式集合住宅。
在此背景發展之下,陽台空間的使用需求也隨著住宅型態的變遷日益漸增,然而即便在既有法規劃設出陽台使用空間,當實際的物理條件與住戶的空間使用需求產生衝突時,為了追求空間機能,常見將陽台加裝鋁窗與鐵格柵,以增加使用空間,或利用「陽台外推」的形式,將陽台視為室內空間的一部分。
常見住宅陽台加裝鐵窗或鋁窗以增加使用空間。
(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提供)
陽台外推增加雨遮面積的集合住宅形式,隨處可見。
(Source:雄本老屋規劃有限公司提供)
回歸自然的陽台 — 現代意識的轉型
綜觀現代臺灣住屋空間型態的演變,隨著人口逐漸停止增長,經濟及生活水準的提升,進而改變現代人對住宅空間使用上的想像,陽台也跳脫出傳統意義以晾曬、洗衣等工作型導向的需求考量 [12]。近年來,隨著全球新冠疫情及高齡化住宅議題的催化,在長時間居家隔離與療養的情形下,相對接近自然與戶外的空間需求也大幅提升。有鑑於此,著重綠化景觀、具休閒性的陽台空間漸受到重視,在既有坪數空間的住宅中,將室內空間退居並引入到住宅內的空間形式,也成為近幾年來住宅空間整合需求上的考量。藉由「陽台」回歸於「自然」的空間引渡使用,也進一步跳脫陽台原先作工作機能的角色,已逐步轉換爲「以人為本」、「適居」的空間轉型思考。
高雄 Sukina room No.2 貓宅陽台外部景觀。
(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高雄 Sukina room No.2 貓宅室內看向陽台空間。
(Source:小本室內裝修設計有限公司)
[1]藤森照信,《日本近代建築》,台北,五南,2014,頁 8-11。
[2]〈維也納惡名昭彰的「希特勒陽台」何去何從?奧地利掀起歷史辯論〉,《風傳媒》,2021年,3月。https://www.storm.mg/article/3569108?page=1。
[3]雖然現今此址的「茱麗葉的陽台」經BBC記者查證並非典出。茱麗葉‧裏克斯(Juliet Rix):〈記者來鴻:茱麗葉的陽台是「冒牌景點」〉,BBC NEWS,2016年10月。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fooc/2016/10/161021_fooc_italy_verona_juliet。
[4]郭美芳、徐明福,<臺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相對應之邊防建築>,《國立臺灣大學建築城鄉研究學報》,第 13 期,2006 年 3 月,頁 46-47。
[5]關華山、黃蘭翔、陳文德,<重構與詮釋台灣南島語族居住文化-以卑南族為例>,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https://reurl.cc/Y8Z6xO。
[6]傅鳳琴,<少年會所:卑南族的「男子學校」>,史前館電子報,433期,2020,https://reurl.cc/jlb5m1。
[7]同註5。
[8]外廊(veranda),指的是建築物外牆附加的廊道空間,為一室內或直接由屋簷延伸出的半戶外空間,在由柱列所支撐。林思玲,《日本殖民臺灣建築氣候環境調適的經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21。
[9] 庇為牆面上延伸出的構造物,與外廊具有遮陽擋雨的功效,但與外廊不同,並無柱列支撐。參考資料同上註。
[10] 林思玲,《日本殖民臺灣建築氣候環境調適的經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4-24。
[11]李乾朗,<臺灣街屋的亭仔腳與騎樓(下):騎樓,是街屋「侵入」還是「讓出」街道?>,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https://reurl.cc/LN8XN7。
[12]彭其薇,《都市集合住宅陽台空間機能變遷與淺在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學位論文,2016,頁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