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8文/林承毅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23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議題行動 / 台北好好生活

【2023台北村落之聲年度主題總論】從激烈改造到有意識的溫柔整備~一段屬於這座城市的新生活與未來(上)

文/林承毅

林事務所 執⾏長

文字大小:

【2023台北村落之聲年度主題總論】從激烈改造到有意識的溫柔整備~一段屬於這座城市的新生活與未來(上)

台北市,這座台灣的首善之都,近乎250萬人設籍,每日有超過350萬人在此工作、居住與生活,看似一處足供安居樂業之地,但近年來,「老」似乎成為人們對其存在的共通印象,每逢選舉,各路候選人,無論是選市長或議員,最有共識的就是該如何加速都市更新速度,期盼加速新陳代謝,迎向可期下一哩。

當然想到「都市更新」,對許多人而言,可能是種又愛又恨,矛盾交錯的存在,首先,透過這樣的手段,能為城市注入活水,引領發展甚至創造生活品質提升的契機,但反過來也有更多的人,感嘆這樣激烈的模式,是否讓曾經在此存在的文化、矗立的帝景,都因此消失殆盡,最後只剩建商利益?如果你有機會深入了解,會知道一處都更案的推動,絕對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相互配合才行,而且推動了那麼多年,老實說依舊杯水車薪,所以人們就只能坐以待斃,還是能先退而求其次,尋求一個有感的微改變?

因此,有意識、溫柔且堅定地展開空間整備行動,是我們期盼對於市民朋友的居住提案。

也許當下我們沒有多餘心力來引動巨大的變遷,無論是都更也好、改造也罷,需要的不只是知津,還需要長遠的計畫與決心,因此何嘗不就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做起,從日常的居住與生活先來做些什麼?當我們珍視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願意從生活中微小的行動開始,讓「整備」的起手式,可能是一處的陽台,可以是一堵牆面,可能是一座客廳,並且對應到不同人生階段,不同的需求,共同的是,能否讓每一座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人,都能盡其在我、好好生活,無論屋齡有多高,是否即將走向都更,只要我們對於美好生活有所盼望,從整備來投入,將充滿希望及未來。

邀請每一個人,都從自己家開始行動,一同展開溫柔,且堅定的整備工作。

不同的人,同樣期待,居住台北,好好生活

從台灣超過四百年的開拓史縱深來看,相較於台南、基隆及彰化等地,台北相比之下是一處開發及建城都相對比較晚的城市,因此,「歷史悠久」這四個字,似乎就與台北可以說是絕緣體,但如果從當代城市街區的街景及整體的人口組成來看呢?

「老」,會不會是台北在進步、繁榮、快速的刻板印象之外,帶給人們充滿深沉但也確實的「裏印象」?從客觀的數據資料來看,截至2022年底,平均屋齡達36年,位居六都之冠,而超過70%的房屋有著30年以上的歷史,談到人口的高齡化,65歲以上的銀髮族人口超過50萬人,佔總人數之兩成,僅次於嘉義縣位居台灣第二。因此,從現實來看,台北確實老了,因而都市更新的角度一直都沒有停歇,但在此之餘,是否有展開更多軟性的行動,讓這座持續老化的首善之區,能注入更多的活水,重新起來。

「老」,會不會是台北在進步、繁榮、快速的刻板印象之外,帶給人們充滿深沉但也確實的「裏印象」?(source:林承毅)

從居住來看,台北有許多的步登公寓存在巷弄及住宅區之間,而這些見證台北發展歷程的老屋,許多就這樣陪伴著居民的人生歷程。從當年經濟蓬勃發展的七零年代,一直到現在,如果沒有足夠的機緣能走向改建,或沒有立即性迫切需改造,那就此放著,反正將就一下,日子也是可以過,還是更有意識的找回主導權,如果我們認為這裡就是屬於你我的安身立命之地,那有沒有可能展開一段有意識的整備之旅?

在臺北屋齡超過40年以上步登公寓,為求空間機能的追求,常見將陽台外推或增建鐵窗,形成舊城區特殊建築光景。(source:林承毅)

無論你處於人生起步的二三十,或者是穩定的四五十,或即將來到第三人生的六十之後,不同的人生,都有不同的生命任務以及對於居住的想望。畢竟當「安居樂業」一直是各世代人們對於實踐美好生活的目標,那如何能活在當下,即時為自己「整備」一個家,一處能住著舒適,並符合當下真實需求的地方。我們相信擁有一個家,有著一處喜愛、依戀、安適的地方必然能賦予人一個無形但有感的安定感。從而以家作為與城市之間相互連結之支點,向外延伸到周邊的街坊鄰里,所屬的生活圈及區域,再到城市的認同感,也因此,自然而然形成對於這座你所安身立命的城市,充滿了無限的自明性,以及內心感受到的光榮感,相信當人與城市之間能有這樣的默契,並具有情感性,離開就不會再是如此的容易。

外擴的陽台常見植栽綠化,為家增添不少綠意,但是否有更舒適親近自然的整備方案?source:林承毅)

關於「整備」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當我們認為它有著相對於「改造」的溫柔與簡便,縱使幅度不大,但也因為其從人本角度,適性適所的展開微小的調整行動,最終總能做收如施以魔法般的神奇效果。而關鍵點為何,就是全然地貼近用戶需求,並能從未來的角度來思索,如何透過空間的微調,引動有形的「活化」,進而帶動無形關係連結的化學效應,最終,相信塵封已久、慣性而用的空間,能有機會靜下來思考,誰要使用、要用什麼、要用多久,當問題及需求被充分的掌握及溝通,我們就能透過「整備」,預約一段屬於未來十年、二十年,可期的城市美好生活。

形形色色的鐵窗,猶如覆蓋一道阻礙,隔絕了人與自然的互動,若有一次「整備」的機會,你會如何改造?(source:林承毅)

關於那個真實的可能會是什麼模樣呢?什麼樣的人擇怎樣的區域與地段生活,又過著什麼樣的人生,繼續與選擇?我們認為,縱使城市的尺度再小,人事物流動再頻繁,都仍存在並建構出屬於這座城市獨有的文化,背後則體現出其自明性,再加上具有不同世界觀、生活態度的人,構築家庭這樣的群體,從而讓這座城市更為多元且精彩。

因此,在下篇,我們將以三種不同人生階段的人物誌為核心,營造出三種不同類型的真實生活情境,期盼能讓大家更深一層地感受到「整備」對於不同的世代、類型、需求之居民所能創造的價值與意義。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的心態,不再視這裡為暫歇之地,而是一處安身立命之地,當我們願意主動,展開整備行動,讓自己的家更為舒適且美好,當更多的人有這樣的心念及動力,這座我們所共同居住的城市,絕對將更為年輕、溫暖且有魅力。

*註:資料來源: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統計至11212月。

【延伸閱讀】

【2023台北村落之聲年度主題總論】從激烈改造到有意識的溫柔整備~一段屬於這座城市的新生活與未來(下)

【2023台北村落之聲年度主題】台北,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