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臺北願景計畫
住得更近、住得更好:高齡少子的時代裡,讓我們一同住在「緊密城市」之中!
隨著醫療科技提升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延長了人類的平均壽命,而教育程度、所得的提高及產業結構的改變等因素卻使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增加,幼年人口減少,導致「高齡少子化」現象成為全球已開發國家當即面對的挑戰。
全球面臨高齡少子化現象(Source:http://japan.hani.co.kr/)
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7%時為高齡化社會,占總人口比例14%時為高齡社會,占總人口比例達20%時為超高齡社會。臺北市於103年便步入高齡社會,去年(109年)65歲以上人口數已接近總人口五分之一(19.05%),若依人口趨勢推估,未來不久臺北市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至於幼年人口(0至14歲)的部分,其比例也從100年的14.5%逐漸下降到去年的13.2%,可見臺北市高齡少子化情形日益顯著。
109年臺北市人口結構比例(Source: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
高齡者由於體能限制,移動方式多仰賴步行及大眾運輸工具,且移動距離有限,進而可能限縮其社會和經濟等生活活動。因此,如何在步行距離之內,使高齡人口能觸及城市中的購物、醫療、社交活動等必要設施與服務以滿足日常生活,成為未來超高齡社會下的重要議題。另外,生育率下降促使部分地區學齡人口大幅度減少,校園空間供過於求,因而面臨廢校或校區整併問題。
少子化導致校園空間供過於求(Source:https://npost.tw/)
面對高齡少子化的城市需要哪些公共設施,又該如何進行規劃?
隨著都市人口結構的高齡化及少子化現象將愈來愈明顯,都市公共設施需求也隨之轉變,其類型必須進行調整。
公共設施即為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的共同設施或設備,對高齡者日常活動而言,其所需的公共設施大致可分為幾大面向:
・社福及健康服務:如養老院、長照機構等照護設施及老人服務中心。
・社會參與:提供高齡者充足多元的社交活動或是聚會場所,像是社區附近的公園、休閒中心、學校、圖書館及交誼場所等。
高齡者活動場所(Source:新北市政府)
・戶外空間:舒適安全的綠色人行間及公園廣場。
提供舒適安全的綠色人行空間及公園(Source:https://www.strongtowns.org/)
・大眾運輸:便利的大眾運輸轉乘系統,提供高齡者方便到達醫院、公園、購物商場、銀行及高齡者聚會所等地方。
大眾運輸提供高齡者方便到達目的地(Source:https://gendai.ismedia.jp/articles/-/54016?page=2)
因應高齡少子化社會,除了檢視公共設施的類型外,其「可及性」對於行動範圍有限的高齡者來說也至關重要。因此,「緊密城市」成為因應的對策之一,透過集約、高密度的複合式土地使用型態,使高齡人口能在一定距離內便以步行或大眾運輸的方式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什麼是緊密城市?它又有哪些特徵?
城市在面臨高齡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變動時,其發展模式應同步調整,為配合高齡者日常生活所需,城市應朝向土地使用集中化的「緊密城市」(Compact City)發展。
荷蘭將緊密城市的原則納入城市規劃(Source:https://easyelectriclife.groupe.renault.com/en/)
緊密城市的定義會因地方經濟、社會、環境及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在眾多的定義中,仍有幾項不可或缺的因素,包括:
・良好健全大眾運輸系統。
・混合式土地使用。
・高密度發展(土地利用)。
・高強度發展(經濟、社會面活動)。
・適當比例的綠地。
・良好平衡的工作、住家、日常生活服務分布。
・都市空間結構、功能運作具效率、效能。
・綠色城市規劃基底,永續導向發展模式。
Burton在2002年將緊密城市概念區分為高密度(high-density)、混合使用(mixed-use)和緊密化(intensified)三種都市發展型態。高密度的都市創造活力與多樣性,並防止都市蔓延;都市內的混合使用是達到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可明顯減少私人運具的使用;緊密化即為讓都市人口、建設發展及都市範圍內混合使用密度增加的過程,進而激勵衰退的市中心再生。
(Source:黃國平、洪慈佑(2007),都市緊密程度與捷運發展之系統動態關係,規劃學報,第三十四期。
徐國城(2006),緊密都市型態之正負面效益論述-兼論對臺灣城鄉空間發展之參考觀點,土地問題研究季刊。)
(Source:OECD(2012)、林淑英,緊密都市發展策略及衡量指標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
緊密城市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又有哪些?
緊密城市的影響其實尚存許多爭論,以下我們來跟大家分享OECD[1]於2012年所提出關於緊密城市的正負面影響。
OECD指出緊密城市的正面影響主要有三大部分:
・環境方面:
相較於其他都市發展型態,緊密城市因移動距離縮短讓車輛使用頻率下降,集中發展的型態減少了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量。且因強調已開發空間的再利用,抑制了都市蔓延,從而保存了都市周邊的農田與自然生態多樣性。
緊密城市得以保存都市周邊的農田(Source:https://www.metrotimes.com/)
・社會方面:
提升所有家戶的機動性、生活品質及個人健康。
・經濟方面
減少都市基礎設施的成本、增加勞工生產力、更有效率的土地資源利用、都市與鄉村之間有更多連結機會。
至於緊密城市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則是可能造成交通壅塞、空氣汙染、房價負擔提高、都市熱島效應、密集建成區需要高能源與欠缺開放、休閒空間等問題,另因都市發展密度高,在受到自然災害威脅時,受損程度可能更嚴重。
緊密城市可抑制都市蔓延(Source:https://medium.com/@jordonoliver)
走幾步路就有一間便利商店、食衣住行樣樣方便的臺北,在完善大眾運輸路網的配合下,顯然已具備「緊密城市」的空間結構。目前許多的政策如TOD、EOD亦皆強調土地高密度、高強度以及混合使用的都市發展,目的就是期望能在有限空間內創造更便利、更永續的城市!
臺北便利商店密集(Source:https://www.foodnext.net/)
➤ 延伸閱讀:從萎縮都市到折疊都市:在城市變老變小之際,重新思考城市再生可能
➤資料來源:
1. 老年學雜誌,超高齢社会に求められる都市空間構造とは
2. 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16),公共建設因應人口高齡化的作為
3. 林淑英,緊密都市發展策略及衡量指標之研究,國家發展委員會。
4. Burton,E.(2002),Measuring Urban Compactness in UK Towns and Cities
[1]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為一國際組織,致力製定更好的政策以改善生活,其目標是製定有利於所有人繁榮、平等、機會和福祉的政策。
本文轉載自:臺北願景計畫。原文分為四篇臉書貼文,分別是:「緊密城市-1:高齡少子化下的困境」、「緊密城市-2:高齡少子化時代-城市所需公共設施」、「緊密城市-3:什麼是緊密城市Compact City (上)」及「緊密城市-3:什麼是緊密城市Compact City (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