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文/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狂熱城市 / 2021 年 / 都市。國際經驗

「浮」生不再若夢:還地於河,荷蘭二十年後的漂浮城市會是什麼模樣?

文/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我們是一群對循環經濟抱有熱情的高中生,主要是透過社群媒體推廣循環經濟給學生族群,希望藉由文字的力量傳遞我們的理想,並希望台灣能在循環經濟這個未來趨勢中不落於人後! 歡迎來逛逛:

高中生的循環經濟

責任編輯:曹立寬

核稿編輯:賴澤霖

文字大小:

「浮」生不再若夢:還地於河,荷蘭二十年後的漂浮城市會是什麼模樣?

現今全球許多國家因為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愈來愈強烈的氣候變遷,都面臨著極為嚴重的水患,像是去年,日本因破紀錄暴雨,發生的嚴重水災,造成了近兩百人身亡。台灣一直以來也飽受水患所苦,即便隨著政府及人們越加的重視,這樣的現況卻似乎沒有好轉。

傳統的治水方式,是全面加強河流與海岸的整治,這種方式基本上和建起更高的堤防,擋住洪水沒什麼兩樣,而且這樣對於河流、海岸原有的生態,也會有重大的影響,促使這些地方被水泥化。這樣的防洪方式,長遠來看,無力於改善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加嚴重。如果回到源頭重新思考。或許水患最根本的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過去人們對於自然的不了解,導致人與水爭地的情況成出不窮。

為了因應不斷成長的人口,人們需要更多的土地。包含新加坡、日本的東京、荷蘭等許多國家,都有不少人居住在填海造陸的土地上。另一方面,許多原本隨著季節的變動,河水會自然流向的區域,被經過人為整治,拿來使用。水的流向本來就難以改變,如果沒有適當的處理,只是一味地和水搏鬥,終究改變不了水患的威脅,也因此,生活在此類地區的人時常飽受水災所苦。
 

荷蘭的自然防洪思維

要解決水患的問題,我們仍需要改變過去這種與水相爭的模式,走向與水共生。根據社企流的專題報導,幾個世紀來一直與水相爭的荷蘭,雖然在1930年代完成了位於荷蘭南海的「亞斯浪大堤」,並將那塊土地拿來做現代農業發展,解決了荷蘭在當時的糧食自給率問題。

但即使受到大堤保護,在1950年代,荷蘭仍然發生了他們史上最嚴重的水災,河水沖垮了堤防,近兩千人因而身亡。經過多次嚴重水患以後,荷蘭決定放棄過去與水相抗的生活模式,尋求與水共存的契機。

他們於2008年在萊茵河流域開始執行「還地於河」(Room for the River)計畫,這個計畫直接放棄了過去不斷補強堤防,阻擋洪水的做法,而是將堤防往後移,把原本拿來發展農業的區域還給河流,讓這裡回歸自然狀態。這樣一來,河水與堤防之間有了這個緩衝地帶,就不會再造成威脅。

(Source)
 

漂浮建築

「還地於河」這個計畫固然有用,但對於地狹人稠的都市來說,顯然難以實行。因此荷蘭進一步發展出漂浮建築、乃至漂浮社區。荷蘭至今已經有數十個漂浮社區,未來甚至可望發展漂浮城市。隨著海平面上升,不少城市都面臨著水患威脅,如果未來城市能建在海上,這自然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做法。 不但城市不再受水災所苦,讓城市真正與水共生,同時對於生態的影響也微乎其微。

漂浮的整體概念大致如下,在漂浮屋的底下,有一個浮動的漂浮平台,是漂浮屋的基座。這個平台是採用中空的混泥土製成,以增強平台的浮力,為了讓平台不要隨意浮動,四周會打入樁子,然後再使用套環,把平台與樁子像鐵鍊一樣扣再一起,這樣平台既不會飄移,建築也能跟著水位自然升降。在平台之上的建築,大致與一般建築並無太大差異。目前已有的漂浮社區,是以多個漂浮平台組成,未來進步擴爭漂浮平台,有望建造一座漂浮城市。

(Source)
 

活起來的漂浮城市

介紹完漂浮建築的概念與優點,讓我們來想像一下,一座浮動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漂浮城市最為特別的一點,是它打破了城市靜態的侷限,普遍城市要做都市更新或改造是一個非常困難且龐大的工程,但漂浮城市並沒有這個問題,因為比起地形複雜又靜止的陸地,水是動態且性質單純的。漂浮城市可以依據不同季節、不同時刻的需求,增加或減少城市規模。只要新增漂浮平台,自然就可以擴大城市,而若想把城市縮小,反之即可。

荷蘭目前計劃在2040年會完成一座漂浮市區,到時預計會有1200戶人將住在水上。未來如果漂浮城市廣泛出現在世界各地,這的確很值得期待。但筆者個人認為,現今我們仍然需要持續觀察,畢竟現在還沒有任何一座漂浮城市誕生,如果未來如果真的有的話,相關的防護措施,包含海流的變動因素、建築與漂浮平台的保養,以及漂浮城市與陸地的距離該怎麼衡量等等。究竟該如何安排,這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

➤ 延伸閱讀:不怕水淹,更要與洪水共生!打造具有「承洪韌性」的城市培養指南


本文轉載自高中生的循環經濟發表於方格子之文章,原文標題為[永續建築專題]不再與水相爭,而是與水共生:漂浮建築與漂浮城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