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5文 | 潘信榮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7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臺北青銀共居的條件與機會(上篇):高齡社會與閒置公寓/潘信榮

文字大小:

臺北青銀共居的條件與機會(上篇):高齡社會與閒置公寓/潘信榮

再過五年的臺北,平均每五人將有一位高於 65 歲,談論已久的高齡化議題又再次成為當今各領域的顯學。除了談長照、通用設計,事實上空間閒置的議題也與高齡化相關,本文將以老公寓再利用的觀點,與讀者分享回應高齡化都市的另一種可能。

空間問題與高齡社會之間有什麼關係?

根據臺北市都發局,臺北市的 6.47 萬空屋中,有超過 50%是屬於 30 年以上的老房子。而這些民國五十年代開始大量興建的四、五層樓步登公寓(註1),其屋主通常都是已退休的長輩。過去內政部曾鼓勵老舊公寓增設電梯之政策(註2),可惜成效不彰,也更不用提已近乎停滯的都市更新。事實上,這些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長輩們,若年輕時便持有臺北的房地產,事實上年老時也不用等待費時耗工的老公寓改建,許多不是在郊區過退休生活、就是搬去新的電梯大樓,甚至移民者(註3)也不在少數。因此,這些原本在市區的老公寓便呈現閒置的狀態,既無心力管理、也因為不缺錢而不會想立刻賣掉,多抱持著看何時兒女可能還會用到的心態而保留著。對於多數房東無心管事、害怕遇到惡房客的心態,便曾有研究(註4)指出空屋屋主選擇閒置,雖然失去租金收入卻避免因出租而產生許多交易糾紛與勞動,加上考量到國內租金的報酬率,將房子出租對屋主而言是幾乎沒有誘因的(註5)。這便出現了臺北有趣的現象:有著極高的居住需求,同時卻也有著大量閒置的空間;持有者多半是長輩,而需求者卻又多數是青年。現今五十歲以上的世代,通常二十出頭歲便準備成家、買房,如今千禧世代(註6)的人們,不但三、四十歲依然不婚者不在少數,數據也顯示臺北首購族的平均年齡正年年升高,代表租房的時期也在拉長。

img 1 1                                   (臺北地區首購年齡變化 / 永慶房屋

因此公部門方面,臺北市政府日前正積極的推動「包(代)租代管」計畫,鼓勵業者修繕老屋並協助管理,促進閒置資源有效再利用。民間方面,以玖樓共生公寓為例則從2015 年至今,改造管理了 20 間老公寓、協助房東出租管理,兩年來也累積了不少與屋主互動的故事。

與玖樓合作的房東之一,早年舉家移民的 C 氏夫婦如今兒女也都在國外生根,較無法適應國外生活的 C 阿姨在小孩獨立後便較多時間留在臺灣,在臺北郊區買了個農莊當自耕農,C 叔叔則是國內外兩邊跑。

「之前其實有仲介有找我們,說要開 6 萬 5 幫我們出租,但後來我拒絕他。因為他進來我們家裡居然沒有脫鞋!」

C 阿姨的抱怨看似有點誇張,但可以感受到 C 阿姨對於自己家的情感與回憶,更是不希望這樣的空間因為一時的出租而被破壞,而玖樓的模式提供了 C 阿姨相對彈性的選擇,讓C阿姨保有一間書房讓她從農莊回臺北或C叔叔回國也有個休息的地方,每當 C 阿姨回臺北時便時常帶著新鮮水果,或者準備佳餚與室友們聚餐。另一位房東 M 阿姨,是位七十多歲家族事業橫跨中國與臺灣的退休商人,由於其家人多半在美國與中國,一年當中有大半時間不在臺北,即使在臺北也是住在新的電梯大樓。M阿姨雖然由於生活較忙碌而沒有參與玖樓的活動,但卻在許多資源上給予玖樓團隊很大的支持,是第一位全額支付公寓裝修費用的屋主,回臺北時更三不五時約著玖樓的工作團隊吃飯。玖樓負責房東關係的夥伴們便常半開玩笑的說:「其實開發的主要業務就是要常常跟這些房東阿姨們吃飯。」玩笑歸玩笑,但的確不論是 C 阿姨或是 M 阿姨,面對玖樓團隊或者入住的青年,都幾乎是他們在老家臺北所剩少數甚至唯一兒孫輩的互動對象。面對過去熱鬧如今卻空蕩的房子,除了租金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信任與關係的建立。例如 C阿姨甚至分享到:

「有些不會、不敢跟自己兒女聊的事,反而比較會跟室友說。」

img 1 3

img 1 2                    (玖樓公寓不插電音樂會,不同公寓的房東也來參與)

日本的 Sharenest 也有著類似的故事,他們提供的「管家奶奶」服務,希望營造出一種溫暖的氛圍並提供健康的飲食環境。一位有兩個孫子的婦女岩井純子是這項服務的常客,一周三次到年輕人們的分租公寓做晚飯、打掃客廳、洗衣服。根據媒體報導 ,公寓的房客們十分感激能在租屋生活中享受營養豐富的晚餐和剛洗過的衣服,不再是泡麵或找不到乾淨的襪子。管家奶奶也說:「我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看到他們給我留下『真是太棒了謝謝您』這樣的便箋。以往在家裏吃完飯後反而沒有人會說『謝謝』,來到這裏讓我覺得自己更有活力。」不論是日本 Sharenest 或是玖樓的案例,長輩與年輕人不見得真的朝夕住在一起,重要的是彼此互動的機制與機會,並且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有時過度的關切反而是種壓力。像是玖樓便曾有與屋主同住的室友抱怨到:

「我很喜歡那個房子與環境,但我要的不是第二個媽媽!」

因此,討論青銀共居,必須先看見長青世代的多元面向。所謂的銀髮,絕不只是一群被動等待照顧的長輩(照護應為長照議題),他們有他們自己精彩的人生,同時也渴望有機會能接觸新鮮事。筆者也認為,青銀共居不見得只是狹義的在同一個屋簷下朝夕生活,它可以是如玖樓的 C 阿姨一樣,偶而回家能與青年互動;或甚至擴及到鄰里關係,如日本案例中的鄰居奶奶成為租屋青年的好朋友。而以臺北的都市現況,老公寓正可成為縫合世代落差的關鍵角色。

img 1 4                   (玖樓理想中的共生關係-從公寓內向外延伸至鄰里)

除了市區的老公寓之外,公部門方面新北市政府也率先開啟了青銀共居的體驗計畫,將於下篇與讀者分享。
 



(註1) 一般認為 1961 年由大陸工程公司投資建設之「光武新村」為臺彎民間部門有計畫 開發四層公寓的開端(曾旭正,1994: 90);而根據蕭惠文(1986)研究指出,民國五十到五十六年間四層公寓之推案建造數量急遽增加,平均每年興建兩萬戶中 70%為四層公寓。而根據許坤榮(1988)整理自戶口及住宅普查的資料中顯示,五樓以下的公寓住宅到了 1980 年還佔所有住宅類型的 61.2% (註2)提升高齡社會生活品質,內政部鼓勵老舊公寓增設電梯 (註3)根據玖樓共生公寓兩年多來所接觸的四十多位屋主中,便有約三成的屋主不是本身長居國外,就是家人皆已移民 (註4)曾義權(2002) (註5)全球房地產指南 Global Property Guide 2015 年研究報告顯示臺灣租金報酬率是全世界最低僅1.57 (註6)Y 世代,一般指約略於 1981 年~2000 年出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