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8.28文 | 潘信榮、徐菀庭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7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臺北青銀共居的條件與機會(下篇):新北市社會住宅的青銀共居計畫/潘信榮.徐菀庭

文字大小:

臺北青銀共居的條件與機會(下篇):新北市社會住宅的青銀共居計畫/潘信榮.徐菀庭

新北市城鄉局及玖樓共生公寓於七月舉辦了三梯次三天兩夜的青銀共居(註1)體驗,共招募了 12 位 60 歲以上的長輩以及 15 位青年參與。雖然是體驗性質,但目的是希望試驗出適合青銀共居的生活互動方式及家庭規範,再逐步延長共居時間。透過跨世代的真實互動,從中觀察也收集體驗者的回饋意見,再逐步延長成數周至數月的 LONG STAY 方案,最後才進入未來的長期性規劃。面對這樣開創性的嘗試,首先面對的難題卻是,如何在已經建好的公寓大廈的空間中創造共同生活?畢竟原本的家戶設計是以三房兩廳標準核心家庭為對象進行設計,並非給一群陌生人共住。於是執行團隊將政府提供的三戶家戶空間進行了重新的定義,將公領域開放,如餐廳、客廳、廚房、陽臺等,長輩及年輕人可以在公領域共同工作、共餐、休閒娛樂等互動,但彼此間還是能保有獨立的生活空間。除個人的房間外,共規劃三個主題空間,包括共餐餐廳、共同工作室及室友客廳等創造跨世代交流的場域。希望透過公領域的開放,讓住戶們可以有更多的互動,彼此能分享生活中的體驗。

img 2 1

執行團隊思考如何在既定空間中創造共同生活的機會有了空間後,思考的便是如何在體驗過程中同時帶給參與著好的體驗,同時也觀察並更進一步了解參與者的需求與反饋。

img 2 2

執行團隊在體驗營中所應用的社會設計概念參與者不論年紀,都呈現多元的樣貌,年輕人有的做廣告行銷,有的大學剛畢業,也有剛考上臺鐵的車長;而長輩部分有經歷過白色恐怖的記者、有一輩子都是單身狀態的、也有不會任何家事也不煮飯的事業女強人媽媽。透過這次的活動我們發現,所謂青銀共居,與其說是跨世代,其實更是讓大家看見人生狀態多元的面貌:有人結婚、有人單身;有人擅長家務事、有人事業騰達;有人子孫滿堂、有人則選擇不生;生命不會只有一種樣態,那麼容納生命的家,更也不應該只有一種型態。

連續三梯次都來參與,從參加者變活動志工的小墨分享她外婆從外公離開後便是獨居一人的生活,每天卻都固定到榕樹下與鄰居們聊天,體認到不論如何每個人都不會只與「家人」共度一輩子,然而需要與人搭話、適度的陪伴交流卻是不管是什麼時期、狀態都不可或缺、身而為人所需要(也被需要)的。小墨本身則希望能從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多看看別人的人生,以至於檢視自己生命中更多的可能,因此即使第二梯次猶豫了許久,最後仍毅然向公司請了特休,來到體驗營協助當志工。小墨認為,青銀共居,不是世代的問題,長輩跟年輕人間的差異或許沒有想像中的大,即使是平輩間住在一起的問題不見得就比較少,重點是如何理解與接納彼此的問題。從體驗營中我們也的確看到,有的媽媽不會做飯,反而是年輕人燒得一手好菜,這位媽媽可以分享的反而是商場上的成功經歷;有奔三的年輕人為著愛情煩惱,而始終不婚的長輩則認為單身有單身的好。

負責規劃體驗營的 Irene 感受到:「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的苦,在吃早餐的時候,九十幾歲的豆豆奶奶分享她當時不能念大學,被家中的長工駕著馬車載回四川相親的故事;傍晚,來參與的另一位青年,正在和長輩聊著現代青年買房的困境,那種努力也不一定會有好生活的、畢業後的茫然感。透過真實的接觸,兩個世代之間的誤解與刻板印象,正在慢慢的消融。常常在相處的時候,我會忘了眼前這個人,是已經活過我四倍年紀的奶奶,因為不管是幾歲,都一樣會有煩惱、一樣會因為笨笨的事情發笑,一樣會有喜歡吃和不喜歡吃的東西。」

正如小墨所言:「我覺得共居很重要的一點,理解大家都有不一樣的地方,帶著不同的價值觀進來,有著自己要走的未來與道路,但我們都能接納尊重每個人。」筆者認為共同居住,其實就像是民主社會的縮影,形形色色的人們如何共處卻又不要像立委們在立法院中打架,讓我們一起從最微小的日常生活中開始。

img 2 30                                         (體驗營中大家一起下廚與共餐)



(註1)由新北市政府於三峽隆恩社區試辦的青銀共居是提供給健康且生活能自理 60 歲以上的長輩,在居住生活上另一種活潑、陪伴的選擇。在醫療照護需求尚不密集、尚未進入長照配套前,生活能夠有更多元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