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李宇中
荷蘭「自造」- 低地國城市與地景 II
小孩堤防(Kinderdijk)是南荷蘭省另一個很有名的地方,位於鹿特丹東南邊港口南岸的一個老堤防裏,這堤防之所以有名能成為聯合國世界遺產之一,是因為在其兩道不同水位高度的水道區域內,總共有十九座風車站立在水道旁,是荷蘭最壯觀的也最特別的地景代表,此區域的遊憩路線設計也十分簡單直接,就只有中間一個原本用來分隔水道的河岸做為步道之用,步道本身就是沙土,沿途設了幾個解說風車的木質告示牌,兩座橋通往其中兩個風車。騎著腳踏車的遊客和步行的遊客以及溜直牌輪的遊客就在這條路上走著,照相的照相,騎腳踏車的騎腳踏車,看得出來騎腳踏車的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藉著星期天下午的陽光出來晒太陽的。
(小孩堤防Kinderdijk / 李宇中攝)
若是仔細觀察小孩堤防周圍附近的空地,幾乎保持著和一百年前一樣的樣貌,如今仍然可以看到居民仍使用著風車在其中過著田園般的生活,走在其中,會覺得一百年前應該也是如此。其實小孩堤防最重要的並不是這十九座風車,而是整個文化地景結構,包括高度不等的運河和水道以及迂田(Polder),藉由著風車的力量帶動水車把低處的水帶到高處,一步一步的把低處的水抽乾,能保持如此完整的地景結構才是高明之處,初造訪時就驚嘆,不知道荷蘭政府花了多少精力去限制周圍開發,並盡力的保持住民留在這些風車裡面,才能讓其依舊保持著原有樸實仍舊能運行的風貌?
(小孩堤防 Kinderdijk/ 李宇中攝)
剛到荷蘭讀書時,有許多參觀社區和開發案的機會,心中總是疑問著為什麼荷蘭可以輕輕鬆鬆的在道路正上方加頂蓋房子,而不用考慮道路公有地和房屋私有產權的抵觸問題?為什麼在湖旁邊蓋房子,房子可以伸進沙灘與湖面或浮在水上,卻不用考慮國有地與私有產權邊界的問題?為什麼可以每每動輒那麼大型的都市設計、住宅社區計畫,卻不用擔心地價狂漲無法執行的問題?為什麼可以在國土中間原可做大量開發的區域裏,保留那麼大一塊的綠心區域(Green Heart)而有荷蘭獨有的環狀網絡都會區(Randstad)的產生?為什麼在市中心可以出現那麼多社會住宅?
記得在第一學期的設計課要設計個在鹿特丹東北方的一個生態社區,至今還印象深刻的是,為解決排水問題及創造可供周遭社區居民遊憩的地景,老師建議我可以在地塊內挖個佔基地面積 80%的大湖,我當時簡直是不知所措,他進一步跟我說,你看這附近這些沿著河道的湖及水道,看似自然,其實都是人工開鑿出來的。那時我才除了驚訝於這國家景觀真的都是被塑造出來的之外,對於這國家規劃和設計的力量這麼大的原因更感好奇。
(典型荷蘭迂田水道地景 Rijnland/ 李宇中攝)
後來才知道其中很大的結構性原因就在於荷蘭獨特的土地制度與政策,荷蘭的土地制度在都市化的過程裡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荷蘭從十九世紀末就開始實行土地租賃制度,自1924 年之後,荷蘭的所有地方政府就沒有賣掉土地的紀錄,至今荷蘭有 80%的國土是屬於國有。以阿姆斯特丹市為例,除了極少數在市中心的歷史民房建築是私人擁有土地外,大部分的區域都是荷蘭國有的。地方政府直接向農民購買土地,公部門擁有所有權後,再進行都市計畫的擬定。而都市計畫的擬定,並非只是消極的制訂都市功能分區,而是鉅細靡遺的從社區、景觀、生活品質、綠帶、公共空間、社會階層融合到形式的都市設計作整體考量與計畫,這些計畫在經過地方民眾參與討論與學者提供專業意見後,進入執行階段,先由公部門完成公共設施、交通,然後將地上權交由私部門包含建築師、建築公司、房地產公司作建築計畫、執行,對於農地地價與計畫後的地價包含租賃地價,公部門都有一套計算公式,公部門扮演著房地產發展者的絕對主動角色,也因此,地方政府的執行責任很大,權力也很大。
(典型荷蘭迂田水道地景,Rijnland / 李宇中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