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5文 | 施佩吟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7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溫羅汀|在地發芽的全國運動組織:崔媽媽基金會/施佩吟

文 | 施佩吟

原典創思規劃顧問團隊

文字大小:

溫羅汀|在地發芽的全國運動組織:崔媽媽基金會/施佩吟

2 1 profile
 

專訪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1989 年發生了萬人夜宿在臺北市房價最高的忠孝東路,稱之為「無殼蝸牛運動」。「崔媽媽」這個溫馨的名字,是為了紀念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婦——崔陳水金女士,她相信「人人有屋住是好事」,也實際以行動支持無殼蝸牛的運動理念。

回顧崔媽媽基金會的發展軌跡有兩個軸線,一個是全國性的居住政策,包括抑制高房價、倡議社會住宅的提供,以及都會區租屋市場的公平,包括 2015 年的房屋合一稅、公告地價調高等相關稅制的改革成果,都是在這個地方推動而成的;另外一部分是於1995 至 2000 年與在地里長、社區發展協會、教會等單位合作,在溫州街這一帶進行的紮根社區營造,發掘了許多歷史地點和社區故事。到了 2000 年以後,我們就轉向以符合大臺北都會區的特性去輔導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透過和社區大學合作開設課程等方式去協助處理經營管理與社區糾紛的課題。因為它其實就是社區營造的最基本的一個單位、社區公共事務的基本組織。
 

我眼中的「溫」洲街:NGO 組織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當時還沒有「溫羅汀」這個名字,我們做社區營造的管區特別是在溫州公園附近這一區塊。這個區域的教堂、非政府組織(NGO)很多,然後因為它是一個臺大、臺師大師生出入的地方,所以特色餐廳也很多。還有,全臺灣密度最高的影印店就在這邊。我們常常開玩笑說,NGO 為什麼要在這邊落腳?一方面因為公館是很重要的轉運站,這裡就有非常多志工、師生可以號召;另方面許多熟知 NGO 工作環境的人都知道,文宣不到最後一秒鐘絕對不印,所以這邊影印店多,即使晚上十點去敲門也有人可以幫你印出來。或是早年網路還沒這麼發達的時候,因為 NGO 時常要連署,所以這邊腳踏車繞一圈,二十份連署書回來沒有問題,或是說 NGO 有時候器材比較拮据,需要東借一個投影機、西借一個大聲公,如果你人際關係不錯的話,繞一圈要的所有裝備也都可以借到。1990 年代這裡有個台灣勞工陣線,考量勞工的區位屬性有一度搬去了板橋。結果隔不到兩年就又搬回來了,因為板橋那邊沒有一個支持 NGO 生存的基礎設施跟條件。這是溫羅汀除了藝文以外,潛在跟隱性的一個特質。早年這邊的 NGO 社團非常多,不過現在變化還滿大的,隨著臺北捷運的出現,NGO 有比較發散的趨勢。
 

 

回憶中的主題書店:自然野趣

這裡的主題書店密度很高,早期有一間叫「自然野趣」的書店,是「全國第一家自然文化書屋」。店內柔和的光線、樸實的擺設和輕輕傳出的鳥鳴音樂,總吸引人進去一探究竟。店主人吳尊賢本身也是台北市野鳥學會的常務理事,他希望這間店能作為都市人的一個小窗口,使遠離自然的人能發現自然的美、自然的可愛,豐富每個人的生活。有些人有疑難雜症會跑來問他,甚至還曾有人把受傷的鳥兒送到他這裡來。時常我們發現他沒有營業,多半是因為救鳥的關係。若有人送了一隻受傷的鳥來,他可以一天不做生意,就為了趕快把鳥送到獸醫那裡。1991 年書店開業,八年間因租金關係搬了三次,1999 年被轉讓給老闆的友人,搬去了復興北路,新成立戶外用品主題的自然境界書店。
 

公共空間的打開:溫洲公園的參與式規劃

在 1995 至 1999 的四年裡,我們持續進行了四個公共空間的環境改善,包括溫州公園、溫州綠地、大學公園(以前叫辛亥公園),還有瑠公圳霧裡薛圳支流復育等。這種綠美化或公共空間的改善工作告了一段落後,便思考如何滾動更多的在地單位參與,因此後來推出溫洲賽旗活動。

2 2 park 01         (左:溫州公園 1998 年以前尚未改造時;右:改造後的溫州公園)

一開始我們先舉辦溫州公園的樹木認養,邀請小朋友認養公園樹木、票選社區花,後來有個契機提案臺北市地區環境改善計畫,溫州公園的改造找了臺大城鄉所的劉可強老師來幫忙,進行了將近半年的參與式規劃的討論,施工拖了兩到三年才出來。大家集思如何讓公園更不一樣,設計師預留了四十面拼貼地磚,讓小朋友在施工前去完成,趁著暑假期間,分了十幾梯次讓小朋友在公園拼貼,或直接到安親班裡做拼貼地磚。現在公園裡面還可以看得到這些地磚,而比較完整的是在溜滑梯後方的牆面上,地面上的已經壞掉不少。從 1998 年到現在,將近十八年的時間,因為老里長本身就很喜歡花,相較於其他的公園,大學里的鄰里公園維護狀況一直以來都非常好。

2 3 1             (溫州公園改造當時邀請小朋友們進行地磚拼貼,融入公園設計中)

 

社區環境改造:生態、文史、賽旗、布袋戲樣樣來

我們最早是從 1995 年開始和大學里里長做社區營造。一開始辦了很多小活動,包含放映社區紀錄片,舉辦布袋營、生態導覽、社區報等。以前溫洲街七十四巷有個西田社布袋戲基金會,是臺灣一家很道地的布袋戲推廣基金會。當時我們會去借教會的場地辦布袋戲親子營活動,然後再到溫州公園去表演。也推廣公園的生態導覽,帶著小朋友去公園看植物和昆蟲,結合教會較資深的傳道牧師協助社區歷史人文的導覽,還編了社區報。

2 5 paper                                   (1995 年針對溫州社區所編的社區報)

溫州賽旗的活動是當社區所有公共空間幾乎都改完了,在一次參訪之後產生的一個靈感。臺北藝術大學做裝置藝術的陳愷璜老師也很熱情地義務來幫忙,我們白天、晚上走了好幾趟去感受社區的氣氛,逐漸發展出豎立垂直發展的大旗子。陳愷璜老師發現臺灣的公園充滿了設施、總堆滿了東西,因而比較需要減法的作法,讓這個公園呈現比較清爽乾淨的感覺。溫州公園有很多蒲葵,椰子樹也是垂直式的往上發展,所以他建議這種往上發展的旗子會比較適合溫州公園的特性。就這樣,陳老師一開始帶著我們的志工做了一片崔媽媽的旗子,爾後我們連續兩年的期間爭取到 7-11 的贊助,就不斷推賽旗的活動,邀請民眾、學校、教會、安親班、里長來共襄盛舉。例如真理堂就邀請唐氏症的小朋友縫了一面旗子,每一朵花都代表一個小朋友;女書店做的就很有性別意識,有多元性別、多元成家的概念;還有自然野趣,老闆畫了很多本土種的鳥,有臺灣藍鵲、大冠鳩、五色鳥等等。兩年期間內大約招募了七十幾面旗子,也代表著七十幾個故事。

2 4 flag 01兩年期間大約招募了七十面旗子。左至右,挪威森林、女巫店、女書店、自然野趣)

那時候剛好是臺灣社區總體營造最紅的年代,賽旗的活動就有點像溫羅汀的前身,有一點實驗想把大學里變成有點文創、藝文的。譬如說到美濃會讓人想到黃蝶祭、紙傘;或是三義就想到木雕;鬼月提到宜蘭頭城就是搶孤、鹽水元宵節的烽炮。我們那時候就想說除了民俗傳統的習俗,有沒有可能在新的都會區創造都會區的共同記憶。
 

文人眼中的「柳綠鵑紅」地景

臺大門口在日據時代有條大水溝(特一號大排),作家陳若曦形容瑠公圳和周邊的新生南路叫做「柳綠鵑紅」,春天的時候有綠色的垂柳,到了三月杜鵑花開呈現紅色的。後來因為都市交通發展的考量,也沒有灌溉用途,特一號排水溝就這樣埋沒在大家的回憶裡了。溫洲街北側的大學公園旁邊是少數沒有被加蓋掉的?公圳支流「霧裡薛第二支圳——九汴頭」,於是我們跟龍安國小的鄉土教學課程合作,當時水還算清澈,但許多人家都會來這裡放生一些生物,小朋友來到這邊對烏龜、魚比起文史故事更感興趣。許多導覽活動也把這裡 當作是串連的特色點之一,例如周邊的殷海光故居。

地區環境改造計畫邀請了建築師詹益忠來做參與式規劃,他發現這裡很有蘇州園林民居的樸素氛圍,於是邀請住在這裡的社區住戶重新拍婚紗照。許多長輩參與拍照後都很感動。後來錫瑠綠化基金便完成了大家的夢想,以生態池、綠能的方式延續生態保存的理念,現在樹更茂盛了。
 

從社區營造到住宅政策的整體關注

崔媽媽基金會參與社區總體營造到了 2000 年便開始轉向,從社區的尺度走到公寓大廈,因為它是都會社區中最基本的單元。我們回到住宅政策的全國性議題,推動崔媽媽租屋服務、安心搬家、住宅議題等。夜宿忠孝東路以後,更需要長期抗戰,也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從服務租屋的房東、房客過程中會爭取到更多人的支持認同,逐漸推展工作也宣揚理念。從社區營造的理念跨出去的全國性議題,最開始是以大學里做第一個切入點,慢慢轉型服務公寓大廈管委會,這之後才能作為住宅政策的緊密扣連的基礎。

本文收錄於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波光移行〉

【延伸閱讀】

溫羅汀|都市山城:蟾蜍山之時間地層/林怡秀
溫羅汀|公館四月十五:走回林口庄/許泰英
溫羅汀|開書店 一圓臺大外文系畢業的夢想/施佩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