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1文 | 李宇中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2015 年 / 都市。國際經驗

荷蘭「自造」- 低地國城市與地景 I

文 | 李宇中

文字大小:

荷蘭「自造」- 低地國城市與地景 I

台夫特市場廣場與新教堂Delft Markt , Nieuw Kurk 李宇中攝         (臺夫特市場廣場與新教堂 Delft Markt , Nieuw Kurk / 李宇中攝)

荷蘭許多獨特的景致總是令許多拜訪的人印象深刻,有以風車為地標排水拓墾的美麗風景,也有像阿姆斯特丹市中心這樣,從航海黃金時代留存下來的老建築群及貫穿其中的運河,近年荷蘭的建築師及景觀建築師在世界的舞台上竄起,在荷蘭也到處可見新穎的建築景觀,這些新式的建築設計並不只限於博物館、辦公大樓、車站機場這樣的大型建築,更多的是花盡巧思設計過,混和著社會住宅的新穎住宅區,運河地景穿繞過了新舊交雜的大小城市,塑造了獨特的低地生活方式及社會風貌。

以皇家小鎮臺夫特 (Delft) 為例,老鎮的東北角是大大小小的傳統臨運河街屋環繞著以新教堂(Nieuwe Kerk)、市政廳 (Stadhuis)及市場廣場 (Markt) 所組成的古老市中心,東南角則是臺夫特理工大學(Technische Universiteit Delft)的校區,有許多著名的建築,譬如半覆土建築的台夫特大學圖書館,充滿著科技感的玻璃帷幕大樓系館,也有頗有年歲的古老系館;西北角則大多是比較低矮的連棟及單棟住宅,西南角則集中了為數不少的中、高層集合住宅,其中混雜著社會住宅和一般住宅;環繞著台夫特鎮的是大片荷蘭的典型低地景觀——迂田 (Polder),大大小小水渠遍佈其中,連接著運河系統,穿越城鎮,這樣的城市風景其實很能體現近代荷蘭城市規劃的歷程,反映了城市規劃思維與歷史的不同面向,現在所看到的荷蘭地景是幾百年來人們活動與土地使用的累積。

台夫特集合住宅區 Delft 李宇中攝                                   (臺夫特集合住宅區 Delft/ 李宇中攝)

台夫特運河畔住宅Delft_Canal_Housing_李宇中攝                    (臺夫特運河畔住宅 Delft Canal Housing / 李宇中攝)

以海起家的荷蘭,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的各個角落,都需要與水共處,運河和堤防的無所不在,時時刻刻都提醒著荷蘭人幾百年前這國家大部分的區域都還在海面下,也正是因為如此,荷蘭人一方面珍惜著他們僅有寶貴的歷史,一方面也沒有包袱的不停地創造新的東西,因為眼前的地面在幾百年前都是不存在的。也因為自然的力量強大,人們必須不斷的與自然的力量搏鬥,創造可居住的環境,使得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崇尚著秩序和人為的幾何線條,學者 Simon Schama 認為這種根深蒂固於文化中的傾向,構成了荷蘭自我認同的一大部分,在強調規範和秩序、創造土地、建立地景條理的同時,人們也在其中實踐的在地景中創造的自由(註1)。另一方面,由於與水對抗求生存絕不是一人可及之事,地方的各種職業、商業、宗教、家族團體等都必須一起與地方政府成為夥伴,一起合作修築各種堤防、水道及水門等設施,因而形成非常穩固的地方自治權力架構。秩序、自由與自主這些有時看似相互矛盾的特性,直到今天還貫穿著現今荷蘭規劃與設計,變成了十分特殊的規劃設計傳統。

伸入湖裡的集合住宅 _The Sphinxes_- Neutelings Riedijk Architects 設計-李宇中攝,伸入湖裡的集合住宅 The Sphinxes - Neutelings Riedijk Architects 設計/ 李宇中攝)

(註1) Van der Cammen, H and De Klerk, L. The Selfmade Land: Cultural and Evolution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the Netherlands (Houten-Antwerpen: Het Spectrum bv., 2012), 20

荷蘭「自造」- 低地國城市與地景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