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0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廖翊丞
文章一覽 / 2024 年 / 文章分類 / 都市。社群培力

【行動育成計畫】透過藝術,發掘都市裡的多元風貌

文╱六島創意有限公司 廖翊丞

文字大小:

【行動育成計畫】透過藝術,發掘都市裡的多元風貌

「Be a DOER 呼叫都市行動派!」的正式名稱為「112年度臺北市都市再生行動育成實驗(以下簡稱行動育成計畫)」,是臺北市政府都市更新處為了培植「從零開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一項專案。在行動育成計畫中,集結了具有公共參與意識的市民,帶著他們所關注的都市議題、對於社區的理想願景,和想要投入的行動構想。在每一期的計畫期間,將提供全面且專業的社區營造(以下簡稱社造)輔導課程、社區人際網絡,以及一份行動實驗金,讓初次進行社區實驗行動的參與者有豐富的基礎資源,順利踏出第一步。本年度的行動育成計畫從社區議題出發,並以創新的實驗行動落地於臺北市各個社區空間,為城市帶來新的活力,同時透過資源媒合、在地串聯的方式擴大影響力。

藝術,可以是傳遞理想、引發思考的載體。在都市裡,藝術的發生又可以為地方、社區帶來甚麼樣的擾動與影響?當我們以「地方」作為一個策展主題,又該如何與地方上的人建立連結,從人們身上學習並發掘深刻故事?今年Be a Doer計畫有兩組擁有藝術策展經驗的提案團隊——CUPID CAN與艋舺婆娑之眼,他們都是受一個空間啟發,希望透過行動了解地方發展脈絡,利用藝術的形式轉譯對地方的理解,他們具體做了哪些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一個在市場裡的藝術行動

思考一個地方的在地特色元素、文史內容如何轉譯成創作,一直是靖婷努力的方向。今年靖婷組成「CUPID CAN」團隊參與計畫,關注中正區南海藝廊空間與牯嶺街周邊場域的空間利用、街區文史與社區創意形塑相關議題,運用自身從事藝術創作與策展的經驗,期待透過訪談、書籍創作、在社區策劃小型展覽等行動,與街區關鍵人建立關係,為倡議打下基礎。

這次行動的主題是「龍口市場交換日記」,靖婷與當地工作室「南海藝工作室」合作,一同加入他們在市場的居民參與藝術計畫,以此作為延伸,靖婷採集市場攤販的特色故事,搭配戲劇工作坊、闖關活動,民眾可以從各個攤販關卡取得經過轉譯故事創作而成的傳單,最後回到終點攤位製成一本小書作品。

會以「交換日記」作為概念,是因為靖婷希望在創作中加入更多的變數,從與居民聊天、互動磨合的過程中,作品可以被賦予更多地方意義,帶領觀者從中認識在地故事。

走訪市場採集故事、蒐集靈感(提供:「CUPID CAN」團隊)

靖婷最初與南海藝工作室討論合作方向時,對於可能呈現的成果並沒有明確的想像,創作小書的想法出現後,她開始思考要如何讓藝術不突兀的介入市場空間,透過觀察市場攤販的日常,擷取可以應用在創作中的元素,像是發現豬肉攤販用來包肉的紙材質特殊,靖婷就用這樣有污漬的貨單作為創作的媒材,在上面繪製豬肉攤肖像,慢慢串起攤販跟藝術的連結。

通過與在地不同團體合作,學習溝通與磨合

除了與南海藝工作室的合作外,這次行動靖婷也有與不同在地團體合作的經驗,像是地方教會與里辦公室。為了讓藝術策展得以順利在市場執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溝通與磨合,過程中靖婷學習到如何將想法轉換成所有人易懂的內容,幫助每次討論聚焦,這也是她第一次與別人長時間交流創作,覺得這個經驗很有趣。

與不同在地團體合作、討論行動執行方式提供:(提供:「CUPID CAN」團隊)

參與計畫對靖婷來說最大的幫助與啟發,一方面是有陪伴員協助她梳理想法,給予溝通的建議,讓民眾與攤商可以更快理解藝術與市場結合的具體樣貌;另一方面,計畫提案團隊間彼此交流的環境,也讓靖婷有被支持感,並且更相信自己的行動可以為社會帶來一點點正向的改變。

完成今年的行動,靖婷仍然對駐地藝術創作充滿興趣,期待未來可以在不同場域實踐。


「西園町」 —— 一個在台北市西南隅的神奇地方

「艋舺娑婆之眼」團隊,由羿蓉、羿如、星佑三位萬華在地人組成,從2013年開始,他們陸續透過訪談、實際行動搜集街友對萬華的未來願景,以及留存環南市場的影像與故事,經過多元的專案累積社造經驗,長期關注萬華議題。

今年,他們把注意力放到環南市場旁,舊稱西園町的區域,團隊觀察到西園國宅與福民平宅周邊的環境特色,與台北西南區獨特的生活軌跡,嘗試應用過往的經驗延伸,採集當地的文史資料、走近並發掘在地不同空間的可能性,並以藝術策展的專業切入,希望利用行動喚起大家對這個地方的關注。

團隊將這次行動取名為「西園物語」,他們發現台北西南隅(即西園町周邊區域)的環境樣態有「拼裝」的特色,拼裝特性可以從當地的堆積物、在空間中以多元材質組成的庶民藝術,與各種饒富巧思的環境細節可見,以此作為靈感,團隊想把台北西南區域的生活洞見呈現出來。

西園町區域「拼裝」的環境特色提供:「艋舺娑婆之眼」團隊

訪談與紀錄,是藝術走進社區的關鍵

要以藝術、設計介入社區,他們認為扎實的訪談是必須的,藉由這些文史的田野調查,才有可能從中擷取真實的資訊,作為詮釋與轉譯的素材。在今年的行動中,本來團隊希望可以實際改造空間環境,不過考量到在地生活習慣與居民跟創作的連結薄弱,他們先將計畫轉為完備對此地歷史與脈絡的理解,舉辦走讀活動,帶領不同世代的人們認識這個場域,以此作為未來串接藝術創作的養分。

西園國宅的走讀活動提供:「艋舺娑婆之眼」團隊

未來團隊也期待可以徵集藝術家、設計師、收納師或有興趣的民眾,應用空間內的堆積物進行再造,製作成傢俱、裝置藝術等,除了讓空間煥然一新、整潔美觀外,也透過這些創意與在地文化建立更深刻的連結。

經歷多年的耕耘與挑戰,他們認為要做都市、社區工作最需要具備的特質就是堅定的意志力,在努力的過程中隨時保有初衷,才是長遠堅持下去的關鍵。

藝術策展介入社區的方法自由且多元,然而這些創作要實際在地方上發揮影響力,還是需要仰賴藝術家扎實的田野調查與親身體驗,並將這些珍貴的素材與感受進行轉譯,才能完成引起在地人共鳴的作品,引動進一步參與公共議題的契機。
 

▶ ▶想要聯繫他們嗎?歡迎私訊官方帳號
FB:台北社造咖
IG:Be a DOER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