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林鍵樺
【2022 Mapping & Talking系列讀書會】我與臺南築角的關係
臺南築角今年邁向第十三個年頭,我(以下為林鍵樺-嬉遊境空間構築工作室創始人的視角撰寫)則是在第十年的時候承接,第一步即是將臺南築角計畫檢討與深化,期待由社造到造社,也就是由傳統的社區協會活動,化成可更多元性的社群互動。而第二年遭遇到新冠肺炎的嚴重影響,不得不在疫情轉變下做更謹慎的因應,畢竟社區營造希望大家結伴同行的精神,大大與封控隔離的措施相互抵觸,於是只能限縮在最少的人力範圍內,運用精簡、分批並以防疫為優先的前提下去完成,用力地完成營造點。111年疫情趨緩,為求讓人們能夠渡過悲傷與低落,於是以—「在地有感空間-打造精巧的臺南印象」為主軸,試圖讓民眾在解封的同時,再次凝聚相伴的溫馨。
東區後甲社區及&後壁頂長社區差異
臺灣南北之間差異在於土地開發使用面積的密集度,在越都市化的地方,土地價格越是寸土寸金(在此不是指價值),比方說在臺北,設計圖退縮1B磚,可能就少個2、3坪,然後一坪100~150萬,少了這些價格業主可能就抓狂了!臺南市鄉村聚落腹地廣大,除非特殊因素,受開發影響相對平緩,也因此能夠有機會的合理試錯,從錯誤中反覆尋找並調整出自己想發展的方向,然後累積,下面將以位處都會區的東區後甲社區及在鄉村型的後壁頂長社區為範例說明:
1.東區後甲社區:以時間換取空間
東區後甲社區所打造的幸福花園原為公墓用地,民國100年以前,除清明時節祭祖之外,其餘時間多為荒涼且人煙稀少,自101年開始自發性地營造,加入臺南市都發局資源,開始後甲社區幸福花園的規劃。102年從簡易綠美化的巧佈點計畫啟動,103至110年接連與台南應用科大、嘉義大學、崑山科大學生合作,奠定動手實作與僱工購料基礎,111年提報進階型的駐村計畫,同時動員社區民眾與專業工班的加入,打造出一個美麗的都會綠洲。後甲社區因土地屬性關係,暫時無大型公共建設,因此靠社區協會自己提報個小型計畫自力營建,作為社區長者與居民的後花園,來這邊認養種植區與休憩的民眾日益增多。後甲社區認養國有土地,可用面積約計4000平方公尺,已維護近十年,從開始認養土地迄今,由原來的雜草叢生不毛之地改造至現今為後甲社區美麗幸福花園,在長輩及久居都市上班族懷念與欣賞農村田間植物美,亦可到基地體驗難得的都市農園綠色空間自然美景,整體環境人有效舒放身心靈。
迴響-東區後甲社區與愉快的小夥伴(source:欣傳媒 吳宜晏攝影)
2.後壁區頂長社區:結合校園政策
頂長社區與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環境行為研究室有密切的合作關係,長期透過執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與教育部教學實踐計畫,與地方有良好的互動關係,並結合成功大學建築系必修課程「建築計畫」與全校之通識課程「建構桃花源-永續環境設計之實踐」,帶領大學生直接進入場域,與地方進行訪談與舉辦工作坊,連結在地校園、鄰里長及信仰中心等地方組織團體,且藉由實際進入場域體驗環境,執行因地制宜之規劃設計,培養與吸引投入農村地方的工作青年人才,平衡資源相對不足之社區發展需求。於是社區與學術合作讓社區發展規劃日趨成熟,目標以社區藝術療癒空間整備、發展社區藝術療癒產業、藝術療癒社區經營管理為主軸,藉由改造基地內廢棄建築構造物及周邊環境,完備發展所需之機能。近年多來持續打造第5座社區公園,將社區內閒置空間、鐵皮構件藉由中排水路,將分散各處的住宿、歇腳、用餐等機能串連起來,包含綠藝步道、藝術小廣場、樹蔭休憩、白楊木森林、野宴區等,充滿鄉間農趣。
臺南後壁頂長社區長短樹公園老屋打造的二樓網美拍照空間(source:聯合新聞網 記者吳淑玲攝影)
由案例也能發現到學生選擇社區時常以學校住宿為圓心,就近方便的地緣關係為優先考量,但近幾年我們則是引導學生突破熟悉的環境,進駐到不同的區域去體驗在地的風土。初步透過田野調查認識地方的人、文、地、產、景,再將社區內荒廢閒置用地打造成社區活動中心之外的鄉村聚會場域,活化成社區的亮點。除了媒合臺南各區域的社區與全台空間相關科系的學校,我們也開始鼓勵同校跨科系組隊參加,讓不同系所關注的議題可以更全面性。並且協調各組學生創作團隊彼此交工,比如上面提到的後壁頂長社區在提案時就是成大的老師先找到南藝大的老師共同合作,成大都市設計系的同學們進行盤點規劃,再跟擁有實作能力的南藝大建築所構造組的師生協力完成。臺南築角鼓勵勞動,進行集體創作,構築空間的同時也凝聚共同記憶,因為我們相信營造好的空間氛圍與使用經驗有助於提升人際情感交流,並透過空間導入活動來串接生活。經過這三年的累積,也榮獲營建署城鄉魅力金讚賞及建築園冶獎等公、私部門的肯定。
接手臺南築角的感觸
主導臺南築角這三年來,發現社區、地方工作介面太多,若無先釐清就瞎忙,很容易忽略事情的本質,急就章的做事方法,反而會破壞了社區工作內的人際關係。
關於人際交往,日本〈風之波紋〉紀錄片,內容描述日本新潟越後妻有的鄉村風情及居民們跟面對環境挑戰的生活,許多畫面很吸引人,比如改造過程、務農畫面、晚上大家一起唱歌和餐聚,也是自己過去幾年的縮影。影片開頭,導演用了宮澤賢治童話《渡過雪原》的一則寓言,彷彿在告訴觀眾們「小心陷阱」、「別被欺騙了」,也就是不要被這種迷人「自然生活」的浪漫詩意所誤導了,而走入一個地方生活,真的不用帶著「我是來付出」的那種使命感和目的性的方式進駐,因為我們可能遇到狡猾的人或自己變成狡猾的人,不一定要帶給地方什麼,因為我們自己一不小心就是那個吸取地方精華和消費地方的人。這部片也觸及到現今農村的兩個問題:老化與農業升級。我想對於老化要真實面對,除非是自己願意,不然年輕人們會有自己的主張和價值追求,硬要用最青春年華的時候去付出,好像也不一定公平或適合,未來很有可能是健康的長者去照顧失能的長者的時代,所以健康很重要,養生的觀念和實踐一定要有,我們常說老伴老伴,就是老有所伴,而這個伴,應該是跳脫兒女奉養,而是擁有志同道合,也能夠彼此體諒生活在一起的人。
三城社區營造座談會側拍(source: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面對真實,那怕一件小事也要準備周全
前幾年接多了工作,連結婚蜜月的第十天,都還特地安排拜訪當時在臺灣爆紅的社區設計/山崎亮先生的Studio-L大阪分部,表明來意與介紹後,細心邀請我們去參加工作室所承接,位在附近百貨公司內的活動,走完整個流程後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從企劃項目及細節,任務準備與分配和每次進度銜接,都有詳細的表格紀錄,但倒不是繁文縟節的感覺,而是每個步驟都是被清楚記錄。正是這種明確的訊息傳達,讓每個參加的民眾都可以瞭解自己所擔任的角色和脈絡,被賦予的任務,並且透過一次次的聚焦討論,凝聚共識。我吸收獲得到的是—面對真實,哪怕一件小事也要準備周全。日本回來後隔年,人生進階多了一個叫做爸爸的角色,開始調整做事方式,由量改變成質,除了空間構築我們更注重人際構築(關係的建立),因為硬體工程只要按部就班不偷工減料,就可以如實呈現在眼前,可若是因為彼此相處的摩擦,造成運作上的消耗,是非常可惜的。臺南築角造空間,造關係,也開始造人—因為地方需要,我們也開始讓青年學子們理解謙虛的意義,一年不用做十件事,而是願意專注花十年做好一件事,去累積去經營,不管哪個領域,我想道理都是一樣的。
首圖來源:臺北市都市更新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