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稿 / 謝易軒
「2022 Open House Taipei |打開台北」開放城市裡隱藏的驚奇角落,思考空間與建築無限可能 / 專訪共同創辦人徐千捷
編按:以建築為名、開箱城市而生的「Open House」活動,源自1992年英國,以限時打開城市中的建築空間,讓大眾透過導覽和體驗,探索城市與建築發展,而後成為全球性建築盛事。臺北自2019年取得官方授權,2020年舉辦首屆至今邁入第3年,經歷過疫情嚴峻之時,由民間自發籌辦,獲得無數志工相挺得以舉行。本文將由「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共同創辦人徐千捷與大家分享屬於臺北的城市經驗。
你住在臺北,或者時常造訪臺北嗎?臺北在你的心目中,是一座怎樣的城市?
即使是在這裡住了大半輩子的老臺北,對所有大小地標道路弄巷熟爛於胸,臺北還是有太多能令你驚喜連連的隱藏角落。每一座城市,都像一個永遠開箱不完的寶藏盒,幸而有像「Open House」這樣的活動,把平時難得其門而入的城市空間一一打開,讓我們一窺究竟。
「Open House」起源於 1992 年的倫敦,是全球最大的建築界盛事,為讓建築門外漢也能親身體驗建築之美,每年秋季開放數百個平常不對外公開或者需付費的建築空間,供民眾免費參觀,有些地點由空間主人或志工提供導覽,甚至可能見到建築師本人到場解說。從於倫敦開辦至今的 30 年間,全球許多大城市也陸續開始舉辦「Open House」,今年包括紐約、羅馬、馬德里、大阪與首爾等,超過 50 個城市輪番上陣,打開各處最迷人或令人好奇的空間。
自 2020 年起,臺北也加入了這熱鬧非凡的行列。經倫敦官方授權舉辦的「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第一屆面世便一鳴驚人,超過 50 個開放點吸引超過三萬人次的民眾參與,隔年擴大舉辦,開放 90 個建築空間,今年堂堂邁入第三屆,將於 11/12、11/13 整整二天,為民眾打開近 100 個平時隱隱於市的神秘所在。
2022年打開台北活動主視覺由銘傳大學提供動態設計,敘述在走訪建築過程中互動、跳躍、穿梭的流動感。(source: 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
臺北最美麗又神秘的空間,一一打開
從第一屆到第二屆,「打開台北」帶民眾走進了兩廳院後臺貓道與 VIP 室、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軍用防空洞、前身為臺電舊倉庫的臺北方舟、草山水道陽明湧泉、八里垃圾焚化廠(由名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松山文創園區過去未開放的鍋爐房等地,還安排免費參觀大安金普頓酒店以及晶華酒店總統套房,甚至爬上了新北市政從未開放的頂樓停機坪,並讓民眾徒步踏上捷運萬大線的軌道,一窺隧道工程施作時的樣貌。
今年,「2022 年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除了延續過去兩年大受歡迎的參訪點如兩廳院、陽明湧泉、「地下水宮殿」觀音山蓄水池以外,將開啟更多難得的空間大門。比如由郭台銘捐贈、潘冀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操刀的臺大癌醫中心,其打造出一般在醫院難以得見的通透明亮氛圍,十分有看頭。在麗嬰房織品集粹裡頭,則有老闆私人收藏的雲南少數民族嬰兒用品。今年雖然沒有捷運隧道工程可以踩點,但機場捷運將開放車廂通道下方的維修車道,讓民眾鑽進去,體驗捷運從頭上駛過的感覺。位於北美館對面山裡的圓山坑道,曾見證不同時期的臺灣歷史,如今則是萬安演習時臺北市長待命的地方。
臺大癌醫中心整體建築設計中大量融入自然元素,期望病友於翠微街等候時舒緩緊張情緒。(source: 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
圓山坑道為臺北首次打開具軍事民防色彩的坑道,邀請觀眾「入坑」穿越時光探索古今往來。(source: 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
另外,還有君悅酒店的停機坪、剝皮寮後側的樹屋、蘭州斯文里都市公辦都更工作站、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註1】、臺大博雅教學館、Q Lab 建築師事務所、供遊民洗澡的香香澡堂⋯⋯,可以說從公家機關、民營公司、古蹟與再生老屋、藝文創作空間、建築事務所,到社會行動的實踐場域,各種建築類別無所不包,都將呈現在民眾眼前,十分值得期待。
台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為「大直北安段公辦都更案」捐贈的公益設施空間,以傳遞都市更新知識、推廣都市再生為主。(source: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原本設置於大龍街的「蘭州斯文里都市公辦都更工作站」在今年搬遷至昌吉街,由受託廠商臺北市住都中心駐點提供當地居民都市更新法令諮詢及執行基礎資料調查等業務。(source: 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蘭州斯文里都市公辦都更工作站打破原有樓層設定,將2樓部分樓板挑空,使入口接待空間更為寬敞明亮,也增加了樓層間的互動性。(source: 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
由下而上的城市節慶活動
「Open House Taipei|打開台北」的共同創辦人徐千捷過去曾參與籌辦臺北設計之都、國際設計工作坊、文化園區進駐及創意聚落等專案,無怪乎一出手就將「打開台北」辦得有聲有色。不過徐千捷說,過去的專案多是政府主導,而「Open House」更吸引他的,是其由下而上由民間自主舉辦的特質,自主性高,且更強調與民眾互動、討論的開放性。
「我從一開始就在思考,民間版的城市節慶活動,在臺灣是不是有其可能?」徐千捷說。他找了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最初從規劃、執行、設計、宣傳,自掏腰包一手包辦,團隊只有約十人,三屆都一直待在團隊裡的核心成員甚至只有三人。後來逐漸吸引到一些政府與企業的支持贊助,但活動能辦起來,大多是依靠熱情民眾的義務幫忙。
志工的角色在「打開台北」中非常重要。自「Open House」在倫敦發跡,整個活動就是由熱情的志工一手籌劃與運作,包括創辦人本身也不例外,如今不管在全球各地,或者在臺灣,「Open House」即使規模已經如此盛大 (如在倫敦開放地點多達 900 個,一年吸引數十萬人次參與),背後核心團隊仍只有寥寥數人,大部分都仰賴志工團隊的運作與執行。
(source: 陳筱昀拍攝)
志工社群培力,深入參與激盪更多火花
「打開台北」從第一年起,每年均招募 4、500 名志工,民眾報名非常熱烈,負責在各個開放點確認預約、指引、量體溫,甚至擔綱導覽解說。
根據徐千捷的觀察,報名志工很多是年輕的大學生、上班族,其中不乏工程師與公務員等平時工作與藝文相距甚遠的民眾,因為自己對藝術的喜愛而來,非常珍惜與藝術家及建築師近距離合作的機會。即使在很多開放點都有場地主人自己解說,需要志工導覽的機會並不多,但只要能優先踩點,對許多人來說都是令人開心的經驗。
「志工也一直是我們的小雷達。民眾的反應如何,在現場看到什麼樣的故事與火花,這些都有賴志工來做我們的觸角。」徐千捷說。
為了讓志工有更多深入參與活動籌畫的機會,今年「打開台北」要把更多高強度的任務交付到志工手上。團隊首次舉辦深度種子志工培訓,延攬 30 位重點志工,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課程訓練,內容包含景觀、建築都市發展藝術等,甚至還請來倫敦藍牌專業導覽員,為志工調整導覽口說技巧。
這些志工不僅被動接受訓練,也一起為今年發想全新的互動式導覽內容。徐千捷分享,在針對圓山坑道的準備導覽內容時,他們發現雖然有官方提供的歷史調查文獻,但資訊卻有不少時間上的斷層。由於圓山坑道曾由警備總部進駐,有志工主動尋找並訪談當時在警總工作的耆老,補足了許多遺漏的歷史。另外,也有志工也在導覽中加入了互動內容,計劃邀請民眾一起腦力激盪,思考這許多美好卻閒置多時的老空間,未來能如何再利用。
(source: 陳筱昀拍攝)
重新發現連結人際網路的「社交台北」
空間提供者、打開台北的主辦者、活動志工,加上參與的民眾。這所有參與活動的群體之間如何互動交流,又如何與建築及城市空間互相影響,這正是徐千捷所感興趣的。
徐千捷分析,每一年「打開台北」的調性其實都有些許演變。第一年,參與的人以本來就知道「Open House」的海歸派與藝文人居多,偏向設計文青風,第二年則因票券設計及開放點安排,更偏向親子共樂與永續環保風。2022 年的「打開台北」,將以「社交台北」為主題,探討臺北的公共空間是如何串聯人們,人們又如何形塑我們的空間。
「以兩廳院為例,我們現在覺得是比較高端嚴肅的地方,但其實劇場過去在歐洲起源時,是社交的空間。近年來兩廳院也有越來越活潑的活動,如今年有教社交舞的特別活動。」談到空間與文化之間難分難捨又不斷流動的關係,徐千捷眉飛色舞:「今年我們開了很多文創園區與老屋,這些閒置空間要如何再利用,轉化成新的生命,是透過藝術、文創,還是餐廳進駐?文創園區是否太商業化?日式老屋又一定要變成高級餐廳嗎?空間活化的各種可能性,是今年很關注的議題。」
諸如此類需要討論的問題,徐千捷盼望未來能夠花更多時間去處理。若「打開台北」順利一年一年辦下去,除了有更多願望名單上的地點想要打開(陶朱隱園、銀行金庫、故宮庫房!)徐千捷期待能藉由論壇等形式,進行更深的城市議題探討。
打開臺北辦公室位於早期URS計畫Urban Core城中藝術街區,以另一種方式延續探討城市空間的精神。(source: 陳筱昀拍攝)
臺北,「醜」得理直氣壯?
或許因為相較於倫敦等古老大城,台北相對新興,有許多移入的人口,臺北居民共同記憶因而十分多元,卻也相對薄弱。「常常聽到有人說臺北很醜,但說到要如何對國外形容臺北,大家又突然很有感覺。」徐千捷笑言。
要如何把臺北的亂象解釋得理直氣壯?目前線頭很多,還不確定未來會走向何方。細細爬梳城市的歷史,與市民一起,對公共空間的未來打造美好的想像,或許是一個起點,而這也是」打開台北」正在努力的。
被問及會用哪一首歌曲來代表心目中的臺北,徐千捷完全沒花時間思考,便說心中浮現出雷光夏的〈敗帝國〉這首曲子。這是他在城市中移動時、在工作時會聽的,一首沒有歌詞的演奏曲。那有點緊湊、有些喧嘩,但又擁有自己節奏的氛圍,讓他直覺性地想起臺北。
誠然,臺北也像其他所有大城市一樣,見證過帝國的興起與衰敗。城市裡的建築或長年屹立、或煙滅灰飛,或者頹圮遭棄而後重生。只要都市裡有人,與時間一同不斷更迭的世代人們,便會與城市激盪出層層疊疊的生活與文化,持續賦予建築既古老又嶄新的生命。
【註1】臺北市都市更新處今年除了去年已響應的蘭州斯文里都市公辦都更工作站之外,還加入10月21日甫開幕的臺北都更解壓說概念館,10月22日至12月31日剛好為臺北市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10周年展覽期間,可以一窺市府這幾年來公辦都更的成果。
首圖來源:陳筱昀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