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31文 / 都市酵母・周育如・陳建同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城市景觀 / 2022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小招牌大景觀 — 從生活出發、構築臺北城市景觀

文 / 都市酵母・周育如・陳建同

都市酵母是一個致力於促進公共設計發展的影響計畫;2006年由水越設計提出,持續發展至今已超過3000創意行動。從議題出發透過國際視野、在地研究的社會參與方案,多元體驗凝聚環境美學意識,發展讓人愛上居住地的方法以及行動。

尋找運用「創意」建立地方獨特文化360面向的方法,這個計畫稱為都市酵母。

文字大小:

小招牌大景觀 — 從生活出發、構築臺北城市景觀

編按:經典臺語歌曲〈愛情恰恰〉陳小雲開頭第一句唱出「繁華的夜都市,燈光閃閃爍」,年輕一點的你也許有聽過陳綺貞在〈臺北某個地方〉唱的「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這些歌詞是否喚起每當說到臺灣街景映入眼簾各式爭奇鬥豔的霓虹招牌奇觀?幾年前日本雜誌以臺南國華街作為封面,掀起一波大家心中對於臺灣街景代表的討論,本篇文章將由都市酵母與大家分享招牌的城市設計實驗,透過小招牌翻轉城市景觀大印象。

 

你我他的臺北記憶

漫步在臺北,不同街區帶給人的氛圍感受也有所不同。行經中山北路可以享受綠植林蔭隨著陣陣微風搖曳間,落下的光線呈現出迷人的風采;民生社區姿態不疾不徐好似夏日午後的貓,慵懶而柔美,不可言喻的形成一種臺北快速步調下對比出的慢生活樣態;西門町商圈則打開城市夜的一面,日落後店家招牌的色燈逐盞點亮,人潮如同感知到燈的魔力般,開始湧入西門街區。

西門町徒步街區白天的景觀(source:unsplash)

記憶一個城市景觀可以從巷弄鄰里開始。尋常公寓的建築風景、來往步行人群的衣著色彩、馬路上穿梭的各式車輛、行道樹枝葉隨四季變換的色彩、日落後夜裏閃爍的街燈與招牌,如此日常的生活景色就是構成我們熟悉臺北的重要元素。街道景色與物件組合成的臺北風景,不僅是臺北居民深刻於記憶中的臺北輪廓,更是初來乍到的臺北旅客們映入眼簾第一印象。

夜間招牌景觀(source:unsplash)

 

臺北_用招牌來說話的城市

街景給人的差異感受來自哪裏呢?從空地到高樓林立的空間,因為人的參與開始有了變化,許多「訊息」逐漸介入,開始傳達想說的話,慢慢的佔據了我們視野所及的角落。

用人來比擬一條街,招牌就像是各種對話,不僅是視線,也是個性表達。臺北有許多「熱鬧」無比的街,滿佈的招牌廣告物,各種顏色、訊息、高高低低、張揚著,也有許多「安靜」的街,讓風與行道樹伴隨著三五行人,呈現祥和的氛圍。走在臺北,你最喜歡哪一條街呢?我自己喜歡的有愛國東路靠近植物園區、民生社區街道、永康街以及文昌(家具)街,分別有不同的(表情)風景。在其中,招牌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一面招牌的誕生流程,從色彩、字體、材質與大小,都對街道產生了「定調」的作用,從金屬酷炫材質像是信義計畫區,走到四四南村旁的熱鬧飲食吳興街上,轉一個角就全然不同。旅行多地時,也注意到他城市與臺北的差異,從招牌的佈局可以看出。

不過上個世紀的臺灣,似乎招牌又更顯精彩,有抽真空泡殼,目前外縣市有些地方還可以看到,有刺繡的招牌,也有各種木雕或是木板上直接字畫,而21世紀的臺灣,95%以上的招牌都是壓克力燈箱,而上面是卡典西德20色可選的貼紙,記得一場座談中,某家招牌店的老闆說他想不出來燈箱外的招牌製造,全臺的招牌製造,幾乎由壓克力店商全權接手,也難怪全臺各大街道的表情相近度高,差別不大。

臺北無時無刻在傳遞訊息,是頗為嘮叨的城市,從街景中林立的各式招牌與大色塊中感受到來自各式資訊,仔細看,每家店面的招牌數量,從正招、側招、柱招、騎樓招等,資訊重複性高且層層相疊。店頭家可以好好的思考自己的店是什麼樣的店,想要以什麼樣的口吻說話,以及與鄰居們的關係會是什麼?對於民眾來說這麼多的訊息是必要的嗎?從景觀美學來看,招牌是加分還是扣分呢?以前有些希望可以「控管」招牌的手法,像是把招牌尺寸與施作高度統一、字體統一或是樣態形式統一,但實驗結果並不佳,反而有種呆板感。在文昌家具街與大稻埕的,就相對有魅力多了,讓招牌尺寸變小,有更多的材質可以運用,更多元的表情與故事,同時建築物也被看見了。古人聞香下馬,以香味體現店家的特色,成為其招牌,正可以體現招牌的初衷,即是展現店家,才稱為招牌,到現代,都誤解了「看板」背後的意義了。

八德路街景(source: cityyeast)

 

招牌怎麼都一樣?

這是八德路上的店家招牌,想想你家的那條街上的招牌長什麼樣子?跟這條街有差異嗎?

細數街上招牌10面裡面,可能有8面是紅色,2面黃色剩下1面可能是藍色或綠色。多數店家對於招牌似乎有一個既定印象,在選色與形式上也有諸多雷同,甚至如出一徹。因為這個框架的限制,讓招牌的呈現顯得單調,街區環境不同的條件之下招牌的選擇與施作也無差異,使得街區個性無法彰顯,材質與色彩也顯得突兀張揚。

colortone(source: cityyeast)

街區的種類複雜,有歷史型、複合生活型、現代都會商業型等等,若可以透過展現店家個性以及在地建築,同時形塑街道景觀,一起創造和諧的城市,我想招牌進化的路,可以召集許多人一起走。

 

小招牌製造所

2012年都市酵母讓招牌的想像從圖書館開始萌芽;把一本本由書構成的層架,作為街區縮影,將圖書館視為城市透過一面面小招牌形式的書籤,思考招牌本質的可能性。把普遍存在臺灣的「強迫看見」置於圖書館書籍中,用縮影方式來反思街道上個別形成招牌,帶給人的感受會是什麼。

圖書街景草圖(source: cityyeast)

圖書街景細觀(source: cityyeast)

思考到一條街的風景從這樣一面面的招牌開始成形,而招牌的核心價值,就是店家與主人個性的展現,2013年臺北街角遇見設計活動,開始了「小招牌製造所」計畫,臺灣首次組成招牌設計團隊思考並落實招牌的不同可能性。透過設計師的創意和技巧與店家獨特的想法和觀察,一同創作出屬於店家獨特的招牌,伴隨著個性和氛圍的不同,營造出街區別於以往的樣貌和意識,打破過往對於招牌的既定印象,讓設計師帶領店主人們一起探索招牌的奧祕,從色彩、材質、尺寸到街廓,從單一燈箱的思考到城市景觀多元呈現的蛻變。 

小招牌製造所完成的招牌(source: cityyeast)

小招牌把尺寸變小,從店家故事出發,考量街區環境的整體氛圍,保留環境中視覺上的呼吸空間,從尺寸定義開始探究,而後至多元材質的運用鑽研、色彩構成等多面向思考,讓小招牌的呈現可以多元且豐富細膩,打破卡典燈箱的隱形魔咒,使招牌能作為店家延伸的一部分,在環境中既和諧自然而又獨具巧思。

小招牌計畫從2013至2016年間,四年共計完成100面小招牌,百家不同類別的店家參與,參與設計師眾,從城東到內湖,從港墘碧湖到中山雙連等等,座落於臺北各街區角落,在品味街區時不妨仔細觀察小招牌的身影,小招牌材質與形式各異,讓城市美學由生活街區出發,融入街景的同時卻又展現十足活力,也發酵引起許多人對於此議題的討論。

 

臺北小招牌的影響力

因為小招牌製造所計畫的發酵,影響了不僅是臺北,更擴散到了其他區域。臺東在2016年7月尼伯特風災後,推動了招牌重新設計的街道改造,誕生臺東「小招牌大景觀」計畫,從小招牌出發,重新思考臺東街區的新面貌。2019年上海舉辦「城事設計節漫步番禺」計畫,邀約都市酵母成為其顧問,透過店家、設計師、社區營造組織的共同参與,在番禺路上以「小店面小招牌」進行招牌改造,目的是創造一條街道氛圍能記憶深刻並一再想拜訪的特色街區,並將影響力擴散到各城市街道與店家老闆,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2020年新竹關西,展開小招牌行動,則從臺三線週邊出發,號召在地招牌「變小」,讓關西小鎮街景改變,現在還可以從全家的招牌一桿突出,看出過去大招牌林立的痕跡。

上海城事設計節漫步番禺招牌觀察(source: cityyeast)

上海招牌觀察(source: cityyeast)

關西小鎮(source: cityyeast)

 

從行動到上位計畫_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

各式各樣的廣告物處處可見於臺北街頭,形成城市景觀重要的一部分,影響著我們的觀感,2016年臺北市政府在推動各項城市發展計畫,希望成為宜居城市時,其中一項便是以北門周邊路段包含車站及迪化街北段作為城市示範點,進行區域性的廣告物設計規劃,改善生活景觀。

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source: cityyeast)

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source: cityyeast)

廣告物設計守則從區域出發進行環境調查,思考街區的設計要點與色彩策略,廣告物在各類街區裡屬於何種風格,對應的質感色票則有不同搭配選項,在設計上增加選擇項目,卻又能保有區域一致性的風格。

國際上也有許多城市景觀願景與規劃的案例,如日本京都新舊文化並存,招牌在設置考量不僅需融入原先建築外,廣告色彩不能過於鮮豔,愈接近歷史區域,顏色趨於當地建築色調,保留古都氣氛,而同為日本城市的大阪則大相徑庭,以過度誇張的招牌作為景觀特色,傳達大阪城市繁華地帶與土地的共同形象。

對於城市長遠的都市景觀,不該僅由政府來把關維管,店家如轉換思考模式,拉高視野從城市高度出發思考整體環境,建立店家特色外,也與環境共好,產生區域的加值效益。廣告物需要設計策略,小街區小招牌,大商圈區域的整體專業規劃,以街道為尺度,思考最適合在地特性的景觀價值。招牌不僅是商業投資,長遠下來更是整體環境的提升,除了提升店家競爭力外也能提升集客效益。

質感招牌思考(source: cityyeast)

我們也從調查設計師與廣告製造商對於未來招牌景觀的願景,如下:

1. 讓招牌與環境和諧相處

■ 不干擾人生活的招牌(例:不再是過大量體、夜間過亮等)

■ 與周圍環境一起被考慮,保持臺灣風味又有美感。呈現地域特色,成為美麗造景的一部份

2.長期政策建立與推廣

■ 有效傳遞不同美學概念

■ 限制招牌數量、尺度(但非統一尺寸),拆除舊招(具公共危險性)

■ 有一套基本規範,如招牌尺寸、彩度⋯等,設計者仍能在規範中自由設計

■ 有些特定地區 (例如自然景觀區、歷史文化區或商業保存區之類) 建議有招牌規劃

3.店家有美學概念

■ 適宜,舒適,有質感,有商店特色的招牌,不要很張狂但也要有指引的能力

■ 將商家的外觀立面整體做考量,店面本身就具有招牌的功能

■ 能呈現出地域特色,成為美麗造景的一部份具獨特性、符合店家特質、有人性的

■ 希望對於店家周邊與街景歷史能夠充分了解,讓招牌設計是從店家裡「長出來」的

4.一店一招,減少招牌數量

5.將招牌縮小,使用更多材質,讓招牌更具魅力

 

「臺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1982年羅大佑〈鹿港小鎮〉唱出臺北昔日街景繁華的霓虹閃爍;時隔36年陳綺貞也在〈臺北某個地方〉唱著「你最愛的角落,便利商店的霓虹」;2022年臺北繁華燈光依舊閃爍,霓虹少了些,倒是燈箱滿掛。

都市酵母在2013年提出對未來都市的景觀預言,其中一則想像2020年的城市景觀會有何種面貌;「2020年,當漫步走在路上看到的意象與現在將會不同,不論在材質上或是顏色上各個都非常有個性和精心設想過,每個都不只是想要吸引你的目光,更是精緻的店面專屬招牌,走在馬路上視線是和諧和充滿驚喜的。」

2022年後的今天回看這則,則是饒富寓意。

 


延伸閱讀:

➤Taipei sign tone 連結

➤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 連結

➤臺北區域廣告物設計守則 粉專

➤街角遇見設計2013 連結

➤小招牌製造所 連結

➤100面小招牌紀錄 連結

➤上海城事設計節 小招牌工作坊 連結

首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