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邱佑寧
2022村落之聲Season2城市移民:在西門遇見旺角 | 活動側記
在西門遇見旺角,聽起來不可思議卻正在發生中:不論是香港移民形成的聚落,還是在西門町有許多餐廳、酒吧,都延續著關注香港議題的空間;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臺北,也讓人看到異鄉人在這座城市的生活面貌。延續本年度「聽見臺北的聲音」主題,用歌曲串連每個人與城市的記憶,每個人一定都有一張歌單,歌單代表著個人的總體經驗,就像書櫃一樣,從書櫃裡的書可以觀察到他是什麼樣的人,從私房歌單進入個人視角,聲音搜集了移民的觀點、回憶,同時也包含了集體的地方記憶。這場活動邀請曾在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的陳冠妃助理教授,與三年前移居臺北在旺角與西門都有開店經驗的港式酒吧老闆伍號,從香港留學生的歌單窺見臺灣人初見香港的印象,與在臺港人在西門町的店裡播放的粵語歌單再現內心的香港,一起來聽聽曾於香港留學的留學生與在臺港人的對話,聽見移民的觀點。
臺灣留學生在香港
講座由曾在香港九龍與新界等地生活,讀書七年的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陳冠妃開場。她在2010年時於香港中文大學就讀博士班, 2017 年回臺後香港便已發生許多變化;在港時因為面臨論文寫作與新生活的壓力,直到回臺才能好好梳理這段在香港的生活經驗。她提到,在時代革命前香港就有許多抗爭運動,成為一名觀察者不可或缺的日常;她一方面在學校學習歷史人類學,一方面也在鄉村田調看到與一般印象完全不一樣的香港。平常生活中圍繞在沙田、大埔,也因此發現香港的語言包含許多不同口音與腔調:「在香港生活,仔細聽可以聽到更多。」
從影視作品學粵語與初識都更文化保存議題
她從香港家喻戶曉的動畫《麥兜故事》切入學習廣東話與香港道地生活文化,也從歌曲如歌手羅文唱紅的港劇《小李飛刀》主題曲,再由謝安琪的歌認識了灣仔南邊的「囍帖街」(又稱印刷街、利東街),進一步接觸到在地歷史與文化:1950年代,港英政府為了方便監察,防止印刷非法物品,刻意把印刷店集中在灣仔區南部,並規定所有印刷商都需持有牌照。 政府刻意聚集的印刷店聚落,從此成為香港人要印喜帖的必經之處;街上更發展出廠店合一的銷售服務,前舖為陳列室、接待處,後舖則為廠房。後政府決定徵收整條街以做開發計畫、引發當地居民的抗爭運動,仍阻止不了政府徵收,成為一個現代商場、消失的地名。這也使得陳冠妃開始注意香港本地的古蹟保存,如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推動的城市字海計畫,或透過社區口述歷史建構街坊的生活記憶;這樣的組織有辦法且有能力保存香港集體記憶,在臺灣可能是比較少見的;尤其是以信託的方式,透過信任經營保存文化。
陳冠妃分享她從歌手謝安琪唱紅的〈囍帖街〉初識香港都更與舊街保存議題。
歷史人類學者的香港體驗
此外,她也與大家分享自分親身參與香港本地信仰活動的經驗:大坑舞火龍驅瘟逐疫,粉嶺紅潮中的戲臺演著廣東大戲,感受到鄉村社區的活力與向心力,村裡的長輩帶著年輕人,各式組織也需要分工配合。而在沒有節慶的日子,她則在日常觀察:標準的棋盤格街區乃承襲自英治時期的規劃,除此之外也可以看見許多行業分野的「街」,如女人街專賣衣服與包包等。對嗜讀書的人來說,許多「樓上書店」也是不可錯過的場景:各間書店的主題與特色都不盡相同,但唯一的共同點就是一定在樓上。許多小舖也充滿了香港特色的物品,這也使得陳冠妃注意到香港品牌「傳耆」,如出品手寫小巴牌的吊飾等,以及香港郵局歷年設計自帶特色的郵票也相當值得臺灣借鏡。
2011年大坑舞火龍活動(source: 陳冠妃提供)
小結:騷動的香港
最後,陳冠妃以 2010 年至 2017 年的香港抗爭事件作結,由於香港多數校園佔地不大,使抗爭者多半以香港中文大學為核心集結,不論是 2001-2013年雙非問題【註1】、2011年菜園村事件(為廣深高鐵拆遷徵收農村)、2012-2013年光復上水站(香港境內水貨客問題)、2012年反國民教育科運動,2014年9-12月雨傘革命 / 佔領中環,皆可以看見香港中文大學的影子。這也顯示出,生活在香港,也許很衝突但都是「香港人」,如何融合並向外呈現一團結的面貌,陳冠妃認為乃是值得思考的有趣問題。而她對於香港的聲音記憶,就在聽著香港捷運的廣播聲中被召喚、彷彿回到香港了。
香港人在西門町開酒吧當老闆
港人在臺的生活經驗,則成為如何在西門町遇見旺角的切入視角。在西門町經營「港式酒吧」獅鬥、在旺角跟西門町都開過店的老闆伍號,分享了他在兩地開店的許多經歷:情趣用品店、咖啡店等,甚至開創雞翅放題與魚肉燒賣。而在香港與臺灣開店有什麼差別?在香港,因為開店牌照取得不易,賣餐需要申請餐牌,賣酒需要申請酒牌,開一間酒吧,至少需要60萬港幣的牌照申請成本,所以通常只要說認識老闆,幾乎就會得到其他人的欣羨;這些牌照簡稱大牌,也是「大牌檔」的由來。房租與開店時間也不太一樣:不論是保護費的有無,或是因為生活習慣不一,喝酒可以喝到早上七點的營業時間,甚至是在香港也沒有噪音投訴這回事。對他來說兩地生活最大的差異便是在香港是「求生存」,臺北則是「追求生活」的城市。
香港 | 臺北:兩地差異
伍號接著分享兩地客人性質的不同,香港的酒吧幾乎每天都會打架,因為會玩骰盅、甚至會跟其他桌「打成一片」,在西門町則較少見,因為都是聊天喝酒居多。至於街坊鄰居之間的關係,在香港則較競爭,在臺灣開店則非常友善,也存在著香港沒有的跑店文化。
在香港,每個禮拜天幾乎都是家庭的「飲茶日」,凸顯出點心文化之於香港人的重要性,對於習慣重口味的港人來說,臺北的港式餐廳多數為了順應臺灣人的口味反而變得比較清淡反而讓他吃不慣。至於為什麼選擇在西門町開店?是因為香港人旅臺的認識不脫西門町、士林夜市、東區等,開店後也才發現在 2019 年後,很多香港人與澳門人來到臺北,現在店內也成為香港學生們與在臺港人們想念家鄉味時的好去處。
陳冠妃教授則補充提到,以外國留學生的角度與過往港片的印象,會覺得旺角是一個好像有點危險的地方,此外,在香港,吃飯壓力很大,不只是人在旁邊等,店員也等著收盤子,甚至有講求效率的套餐選擇。城市空間與習慣的差異,也突顯出兩個城市的時間感完全不同。
本次活動主持人飛地書店主理人張潔平也提到,香港之所以有許多位處在大廈中的市場,是自英治時期英人政府因現代衛生的刻意規劃,以避免一般華人聚集在 “wet market” 殺雞殺魚所帶來的禽流感等。而為什麼香港的豪宅都在半山?也是因為早年海邊是華人居住區,在一次次的「東方」疫情後,使得英人將宅子往山上搬;而後也因香港幅員狹小,逐漸形成以大廈為單位的垂直聚落。即使臺灣與香港在歷史上同樣曾是殖民地,但在各自各自迥異的歷史發展下,長出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型態與城市樣貌。
結語:眾聲喧嘩的城市移民之聲
本季「城市移民」活動以「在西門町遇見旺角?」為題,從臺灣6、7年級生共同回憶的港片、廣東歌與點心飲茶的日常推展出兩地人們生活習慣背後的差異,是高租金、都市開發等經濟客觀條件形塑出價值觀、生活感的不同。旺角之於香港、正如西門町之於臺北,人口密度極高的兩地,皆由新型摩天大廈與舊式樓房交錯組成,也都成為尋求新天地的移民聚集之處與各式生猛流行文化的前沿。臺北作為一座移民城市,人們帶著原鄉的文化與觀點來到這裡,交流融合催生出繽紛與創新的樣貌,以及眾聲喧嘩的城市聲音。
➤聽聽講者的私房歌單:
〈香港的聲音〉:陳冠妃老師分享學習粵語時所聽的香港歌。
〈獅鬥廣東歌〉:獅鬥酒吧老闆伍號分享平時會在店內播放的香港歌單。
➤延伸閱讀:黃宗儀 | 粉紅泡泡的誘惑?從觀光客的浪漫凝視到臺港婚姻移民
【註1】父母皆非香港居民,以生育旅行方式在香港所生的嬰兒,嬰兒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權,並享有香港社會資源及福利,引起一系列社會爭議問題。(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本季活動於西門町的飛地書店舉行(source: 何昱泓拍攝)
活動視覺(source: unsplash)
首圖來源:何昱泓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