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8採訪編輯 / 劉修岑
文章一覽 / 城市修護 / 2022 年 / 都市。空間活化

一坪半內的綠意生機:室內植栽療癒空間也治癒心靈 / 專訪無憂室創辦人何佩玲

採訪編輯 / 劉修岑

文字大小:

一坪半內的綠意生機:室內植栽療癒空間也治癒心靈 / 專訪無憂室創辦人何佩玲

假如能畫扇窗 在灰色的牆上 鐵皮的屋子裡 就能夠眺望...

一坪半的套房 容不下大夢想 像一隻籠裡的鴿子 拍打著翅膀 

一坪半的套房 違建的避風港 能不能再租點堅強 一面療傷 一面再去闖

盧廣仲《一坪半》

盧廣仲的《一坪半》唱出許多在臺北工作年輕人的居住寫照,簡陋的居住環境通常是舊公寓隔出的分租套房,甚至是頂樓加蓋的鐵皮屋,小小的室內空間裡裝著闖蕩雄心壯志與受挫時的自我療癒。如何將居住空間改造的更有生機、讓自己在空間內獲得能量?本文邀請無憂室創辦人何佩玲分享與植物相處的經驗,植栽不但可以改善住居空間,經過研究證實照顧植物也有助於讓人們減少壓力和焦慮

在紐約與植物相遇:從照顧植物獲得療癒到取自植物得到治癒

大學就讀政大廣告系的何佩玲,本身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大四畢業製作在陳文玲教授鼓勵之下,與小組成員們一起深入挖掘個人潛意識,製作出有關家庭疼痛主題的錄像與攝影系列作品,就此開啟人生的轉折,進入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SVA)就讀。這個時期何佩玲以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s)作為創作核心,著迷於藝術家使用自己的身體在當下場域與觀眾即時互動,延續過往對於家庭童年議題的關注,與舞蹈、聲音的治療師合作,一起探討不同層面的家庭與兒童問題。

何佩玲於紐約High Line Park進行的行為藝術表演(source: 無憂室提供)

研究所畢業後,關注兒童議題的她決定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在紐約多所公立小學跟幼稚園教授藝術課,與孩童親身接觸的過程也讓她產生有別過往對藝術教育的看法,「西方鼓勵孩子不設限的進行各種媒材嘗試,並且能夠自己提出問題的態度,都是跟自己以前在臺灣的學習經驗相當不同的!」她這樣說。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是在Cottonwood NYC幼稚園見習時,老師與孩子們一同在公園搜集落葉跟枯枝搭成一個小堡壘,大家在堡壘裡玩遊戲說故事不亦樂乎的情景,也激發她後續發展大自然結合藝術與居家佈置,如落葉壓克力畫等體驗;而另一方面,在紐約市高昂的生活開銷與緊湊的步調考量下,跟室友們決定一起搬到郊外一點的地方,也意外開啟與植物的第一次相遇。

搬家後,獲得更大住家空間的何佩玲著手室內環境設計佈置,「因為渴望大自然的氣息,我買了在紐約的第一盆植物—五彩芋,多種顏色與樣貌就像畫家的調色盤,家裡也從1盆增加到30多盆的植物叢林。」她笑著說。靠著看書、看影片與社團同好交流等方式自學室內植栽技巧,「植物對我而言,就像朋友一樣。一大早起床先去看看他們打個招呼,有時候澆個水,和他們說說話預告一下接下來的天氣狀況,也因為有了這些朋友,讓我的作息更加規律,也比以前更關心每天的氣象變化、注意生活周遭的環境甚至一草一木。」何佩玲這樣說。喜歡將植物比擬為人類的她認為,擁有安安靜靜的內向特質,但每天的變化卻又是如此快速,植物不僅能夠適應環境的改變,也間接影響著照顧者的作息與生活習慣。

在紐約期間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也讓何佩玲接觸到香草植物進而涉入芳香療法並取得NAHA美國芳香療法證照,學習芳療的過程也讓她再一次重新認識植物,「植物不是為了人類而具有特定功效,但植物需要的能力如防禦、繁衍、溝通,卻可以直接對應到人體生殖系統、神經系統跟心理層面,植物身上需要的竟然也是人類所需,甚至可以被人體吸收應用,這一切真的非常神奇!」她這樣說。植物的自癒能力可以直接對應到人體所需,而直接萃取自植物的芳香成分,透過類似中醫從身體宏觀角度解讀症狀的概念,讓身心靈獲得平衡。「芳療不是只有瓶瓶罐罐的精油而已,更多的是對植物的認識、身體的了解與運作與對健康生活的意識」何佩玲這樣說。

植物的人性化一面不只如此,「天然精油就像農產品,每一罐精油都不可能是一樣的。精油反應出每株植物不同的生長環境,環境越艱困、萃取的效用也會越好。這也對應到人類,當你遇到越多逆境,心就會越堅強、越能面對生活挑戰!」她這樣說。期望與更多人分享植物人性化一面的她創辦了無憂室,致力於居家綠化、兒童藝術探索、芳香療法推廣,在網站上不定期分享她親身實踐的相關文章,也提供植栽居家養護諮詢服務、客製化兒童藝術創作課程與芳療體驗,企圖透過網站的虛擬空間讓大家都能獲得放鬆與靈感之外,也讓每個人都能依照自己的節奏打造個人專屬的無憂生活實體空間。

從大學廣告系時影像創作、紐約時期分別從行為藝術的肢體詮釋、教授兒童藝術時玩樂的啟發、到無憂室時的植物生活,藉由各種時期相遇的「不同媒材」來實踐何佩玲對創意的演繹。

何佩玲每日早晨儀式感就從照顧植物跟他們說說話開始(source: 劉耘桑拍攝)

陪伴人類的「新寵」—室內植栽、觀葉植物

近來在臺灣可以發現無論是街角越來越多的植物店,或是每到週末以植物為主題的各式市集,與餐廳咖啡廳室內陳設植感綠意滿滿的場景,就連打開手機一滑也都是大家曬出的植物照,甚至是連鎖日系服飾連鎖品牌也都賣起了小盆栽,儼然成為時尚新寵的室內植栽與人類的第一類接觸最早可追溯自埃及、蘇美人,在裝飾容器中種植觀賞用的植物與果樹,17世紀歐洲出現第一本教人在家種植植物的書《Garden of Eden》,直至20世紀,因為建築技術變革住居形式改變,大量的落地窗改善了室內空間照明,室內植栽在1970年代紐約達到高峰,成為住家、公共場所常見的景像【註1】。21世紀在社群媒體推波助瀾之下,更成為年輕世代的新寵,室內植物成為一種時髦風尚。又因為COVID-19疫情所致,當人們被迫必須待在家中,許多人開始嘗試將自然帶進住居空間,也催出另一波熱潮。臺灣也不例外,去年5月疫情三級警戒,許多人也從「賞花」變成「觀葉植物」,讓宅在家的心也能呼吸一口綠意。

由人類創造出的詞彙「室內植物 houseplant」根據維基百科解釋【註2】,指的是在室內如住處或辦公室生長的植物,主要用於裝飾目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植物也具有積極的心理作用,並有助於室內空氣淨化。常見的室內植物多是熱帶或亞熱帶的附生植物(如地衣、苔蘚或蕨類、種子植物等)與多肉植物。而當前在網路上十分流行的室內植物為「觀葉植物」,指的是葉形葉色美麗、可作觀賞的植物。

成為室內設計一環的室內植物,何佩玲觀察到紐約人的家中一定都會有植栽的規劃設計,讓植物合宜的融入家中環境,而隨處都可買到植物與相關用品,舉凡雜貨店、五金行、大賣場設有園藝專區,到時髦小區裡反應店主個性的植物風格小店應有盡有;此外,她也觀察到東西文化看待植物的差異,像是在臺灣多半是年節或開店送禮取其招財象徵之意有些俗氣的金錢樹(西方稱 ZZ plants),卻是美國人家中必備的植物,大家可以從在google搜尋輸入「ZZ plants」跟「金錢樹」中發現截然不同的搜尋結果,看出這一株植物在東西方的裝飾風格差異;也可以從命名發現,如臺灣人覺得外型像老虎身上花紋的「虎尾蘭」,在西方人的眼中卻是長得像蛇的「snake plants」,也讓在紐約才開始認識植物的何佩玲,回到臺灣的花市常常有驚喜「新」發現!

➤延伸閱讀:無憂室私藏的前10大紐約植物店

 新手村,打造一坪半的植感生活

租屋族們,迫不及待想要開始打造居家的1坪綠意嗎?何佩玲建議大家在購入喜歡的植物之前,第一步先搜尋他們的「生長環境」,從光照度、溫濕度給予植物所需。以多數室內觀葉植物屬熱帶雨林氣候來說,需要避免光線直射,而如果植物需要的是明亮散射光的話,可以擺在距離東窗及西窗約1公尺左右的距離。因此,需要確認家中太陽的坐向,臺灣位於北半球,太陽的相對位置在赤道上也就是南方,所以南面的窗臺日照最多、北邊窗臺日照最少,光照不足則可以使用輔助燈具如生長燈加強;溫濕度,可以利用IKEA販售的溫濕度計來觀察,通常植物需要的濕度為65-70%,可以利用擺水盆、噴灑或加濕器的方式增加濕度,而植物本身具有創造微型氣候的能力可以增加區域內的濕度,因此在擺放時可以將同類型聚集,以分區照顧方式進行。

另外,何佩玲給植物新手爸媽2個小提醒:「窗戶的材質與花紋也會影響進光量,建議換掉有花紋的玻璃,改成透明無紋路的玻璃;此外,冷氣與暖氣的位置也要特別留意,冷氣周圍千萬不要擺放植栽,植栽很容易缺水或溫度過低而枯萎,暖氣也是一樣的道理。」

善用小工具輔助,生長燈、溫濕度計與層架來分區照顧植物(source: 劉修岑拍攝)

第二步,觀察家中空間,從空間的用途思考植物與空間的關係。何佩玲認為生活感是依據每個人對於生活的習慣與體驗建構而成,所以一個家的樣貌,是根據居住的成員習慣去設計與調整的。以下為她針對3種空間建議的植栽佈置:

玄關 – 來點植栽瀑布吧!

垂掛類植物適合佈置在家中玄關,營造出植感風的門簾(source: 無憂室提供)

玄關是進入家中第一個過度空間,可以利用藤蔓型或垂掛型的植物營造門簾的感覺,像是黃金葛或百萬心,這兩種植栽生長快速,可以形成植栽瀑布。盆器部分可以使用吊盆或是自己手工編織棉繩吊籃放進盆栽,再用S型掛勾勾在原本就有的窗簾鐵線上,如果沒有地方可以掛的話,也可以試試用可以承受10kg的無痕掛勾。

此外,玄關處若是有牆面,可以將枯枝枯葉放進透明畫框或是直接用綠黏土貼在牆上,搭配明信片或是舊照片,營造出溫馨的感覺。而租屋族擔心的牆面破壞問題,可以利用無痕掛勾或綠色黏土等不傷牆面的小工具。

可以利用枯枝或落葉妝點玄關的牆面(source: 劉耘桑拍攝)

客廳 – 焦點植物與攀爬牆面的植栽設計 

可以利用大型或中型植物營造客廳穩重感(source: 無憂室提供)

客廳空間通常較大,建議擺放大型或中型植栽,像是虎尾蘭或琴葉榕,可以讓視覺聚焦且營造穩重的氛圍,也可以利用層架跟木櫃堆疊,既能儲物又是室內造景的一部分,功能與美觀兼具。此外,客廳牆面除了掛畫之外,也可以嘗試攀爬牆面的植栽設計,先用黏貼掛鉤掛上盆架,再擺上喜悅黃金葛,如果想要有一點盤爬的感覺,可以用無痕透明裝飾掛鉤固定枝條,⁠如果是本身重量不是很重的植栽,也可以嘗試利用耐重10kg的黏貼掛鉤從樑柱或天花板上垂掛吊盆。要留意澆水之後重量會變重,建議先等一陣子再掛回去。

若是想讓植栽有攀爬感,可以利用無痕透明掛鉤固定枝條(source: 劉修岑拍攝) 也可以利用手工編織棉繩,將吊籃放進盆栽,再掛上樑柱(source: 劉修岑拍攝)

臥室 – 綠意點綴

臥室牆面可利用小型水培植物妝點(source: 無憂室提供)

通常臥室的光照比較不足,建議選擇小型植栽與耐陰性較強的觀葉植物,像是前面提到的虎尾蘭與吊蘭等,或是近來很熱門的空氣鳳梨。此外,可以利用玻璃瓶和掛鉤在牆面做擺飾,放入如五彩芋妝點空間。

何佩玲推薦給植物新手爸媽的4本書(source: 劉修岑拍攝)

➤延伸閱讀:如何正確選購室內植物?讓你買到健康的植物盆栽

➤延伸閱讀:園藝新手一定要看!精選10種好上手的室內植物

 

你今天跟植物說說話了嗎?

空間改造不一定要大興土木,透過室內植栽幫住居空間妝點綠意,簡單方法就能改善空間增進生活品質,更有助於心理健康。熱愛用影像、肢體與文字說故事,也喜歡每天和植物說說話的何佩玲,從廣告影像、行為藝術創作到兒童藝術教育者,再到一位居家植物推廣者,各種生命中所歷經的一切都將成為養分,正如植物一般,長成此刻的自己。「​​創意、藝術與自然,是我人生中無法割捨的養分!」她肯定的説。努力從生活中實踐她所熱愛的生活,也透過無憂室的平臺分享,與大家一同追尋心中嚮往的無憂生活。

回應今年度「聽見臺北的聲音」主題,何佩玲與我們分享〈I love to talk to plants〉這首兒歌,恰好完美呼應著過去與現在她的身份跟狀態,歌曲中的人聲彷彿是她的化身,輕快的旋律裡呼喚著植物夥伴們,蒲公英、水仙花、雛菊...

此刻的你,正望著辦公桌上的小盆栽嗎?你今天跟他說了什麼?


【註1】【註2】資料來源 wikipedia

首圖來源:劉耘桑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