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採訪編輯 / 劉修岑
一坪半內的綠意生機:室內植栽療癒空間也治癒心靈 / 專訪無憂室創辦人何佩玲
假如能畫扇窗 在灰色的牆上 鐵皮的屋子裡 就能夠眺望...
一坪半的套房 容不下大夢想 像一隻籠裡的鴿子 拍打著翅膀
一坪半的套房 違建的避風港 能不能再租點堅強 一面療傷 一面再去闖
盧廣仲《一坪半》
盧廣仲的《一坪半》唱出許多在臺北工作年輕人的居住寫照,簡陋的居住環境通常是舊公寓隔出的分租套房,甚至是頂樓加蓋的鐵皮屋,小小的室內空間裡裝著闖蕩雄心壯志與受挫時的自我療癒。如何將居住空間改造的更有生機、讓自己在空間內獲得能量?本文邀請無憂室創辦人何佩玲分享與植物相處的經驗,植栽不但可以改善住居空間,經過研究證實照顧植物也有助於讓人們減少壓力和焦慮
在紐約與植物相遇:從照顧植物獲得療癒到取自植物得到治癒
大學就讀政大廣告系的何佩玲,本身對藝術有濃厚的興趣,大四畢業製作在陳文玲教授鼓勵之下,與小組成員們一起深入挖掘個人潛意識,製作出有關家庭疼痛主題的錄像與攝影系列作品,就此開啟人生的轉折,進入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SVA)就讀。這個時期何佩玲以行為藝術(Performance Arts)作為創作核心,著迷於藝術家使用自己的身體在當下場域與觀眾即時互動,延續過往對於家庭童年議題的關注,與舞蹈、聲音的治療師合作,一起探討不同層面的家庭與兒童問題。
何佩玲於紐約High Line Park進行的行為藝術表演(source: 無憂室提供)
研究所畢業後,關注兒童議題的她決定與研究對象直接接觸,在紐約多所公立小學跟幼稚園教授藝術課,與孩童親身接觸的過程也讓她產生有別過往對藝術教育的看法,「西方鼓勵孩子不設限的進行各種媒材嘗試,並且能夠自己提出問題的態度,都是跟自己以前在臺灣的學習經驗相當不同的!」她這樣說。其中,令她印象最深刻是在Cottonwood NYC幼稚園見習時,老師與孩子們一同在公園搜集落葉跟枯枝搭成一個小堡壘,大家在堡壘裡玩遊戲說故事不亦樂乎的情景,也激發她後續發展大自然結合藝術與居家佈置,如落葉壓克力畫等體驗;而另一方面,在紐約市高昂的生活開銷與緊湊的步調考量下,跟室友們決定一起搬到郊外一點的地方,也意外開啟與植物的第一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