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文/余虹儀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步行城市 / 2021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輪椅族和視障者也是城市裡的「行人」──通用設計,讓行動不便者也能通行無阻

文/余虹儀

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

文字大小:

輪椅族和視障者也是城市裡的「行人」──通用設計,讓行動不便者也能通行無阻

臺灣地狹人稠,騎樓和人行道的空間都很有限;高齡化的社會趨勢,行動不便者和輪椅使用者的人口比例逐漸增加,此時原本狹窄、顛簸的的人行空間,對於行動不便者的移動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同時,人行空間的不友善也絕非只是人本交通的討論,更是一件關於長照議題的延伸,畢竟行動不便者若在外出時常遇重重障礙,屆時可能會需要他人陪同,或需要他人代為處理一些生活事務等等,也會加重家庭或社福負擔。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高齡友善城市」是一個具有包容力、無障礙,能促進活躍老化的生活環境。以此來看,臺灣的城市規劃尚有滿大的改善空間。其中,步行環境更是重要,畢竟「要活就要動」,一個友善所有行人的步行環境,不僅對國民整體健康,以及預防、減緩失智都有幫助,也能提高行動不便或上了年紀的人出門活動的意願。
 

那些使行動不便者,真正不便行動的原因

(一)人行空間規劃不良,造成移動阻礙

在探討友善步行環境的規劃時,往往會先想到輪椅使用者的需求。近年來,儘管政府持續推動騎樓整平計畫和人行道的路平專案,但所謂的「整平」或「路平」不能只是做到地面順平或去除障礙,路上若仍是出現有高有低的斜坡、不夠輪椅通過的街寬、需要左彎右拐才能通行的路況,甚至是路口斜坡的方向是可以讓車輛開入,那麼就算在改善後能讓部分行動不便者通行,街道的便利性與安全性仍然不足。

人行道規劃設計的不友善,使輪椅使用者往往被擠壓到相對平順的馬路上與車爭路,徒增行動不便者的移動風險(Source: Thomas HuangCC BY-NC-ND 2.0

除了輪椅使用者之外,考量到視障者的步行需求,在人行空間的規劃上最常見的做法,就是直接在路面上設置導盲磚。但仔細檢視,不難發現有很多導盲磚的設置是有問題的,例如將導盲磚鋪滿在斜坡上,對輪椅使用者來說會造成顛簸與不適,或是將軟質的導盲磚貼在人行道磚上,經常剝落、翻起,不僅容易絆倒行人,視障者也不易感知。

然而,上述種種環境設計不良的障礙,除了可以靠硬體建設去改善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重新調整人們的用路習慣,而這就需要在用路觀念上更進一步宣導與落實。

(二)仍待改善的用路習慣

總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但實際上,更多原本能走的路,也是我們自己擋下來的。

以先前提過的路平專案而言,有很多人行道在前後都設了斜坡,如此確實方便輪椅使用者通行,但這樣的斜坡同時為汽機車駕駛將車開上人行道違停,大開方便之門,導致輪椅使用者突然無法通過。更不用說騎樓與人行道經常可見的私人佔用,像是小吃店擺桌椅、商家堆放商品、機車與攤車割據的騎樓停車場等等,都大大影響了輪椅使用者的通行體驗。

變電箱大剌剌地置放在人行道中央,後方店家的招牌以及汽車的停放,都讓行動不便者在城市中的移動顯得十分掙扎(Source: sunboyCC BY-NC-ND 2.0

另外,如果我們以視障者的步行方式,重新體會城市目前的步行環境,就會發現一般人習以為常的人行道施工,對於視障者來說其實是非常危險的。不論是修剪人行道路樹、更換地磚,或是修補路面坑洞,這類施工現場經常只用黃色警示帶圍起來,缺乏地面突起的警示方式。對於需要仰賴導盲杖探尋前方是否有障礙物的視障者而言,這些黃色警示帶圍捆在空中,無法提供導盲杖實質的回饋感受;警示帶也不夠堅固,一旦視障者往前走、撞到警示帶,警示帶也無法防止視障者跌落。諷刺的是,當初設置黃色警示帶的用意就是避免行人前行至危險區域,然而其中對於的想像,卻忽略了不同族群。

除了人行道施工現場造成視障者步行風險之外,視障者經常還要擔心上半身可能會撞到他物。像是建築物一樓外推的鐵窗、窗型冷氣架、傾斜的柱子或電線,還有一些懸掛在空中的廣告物件包括大氣球、看板或布條等,這些都讓導盲杖難以探尋,往往會讓視障者一頭撞上。即使有些建物貼心擺上「小心碰頭」或「小心地滑」的標示,視障者想當然也無法知道。

車檔懸掛的鐵鍊,直接鍊在視障者依循的導盲磚之上,置視障者的步行過程於危險之中(Source: sunboyCC BY-NC-ND 2.0
 

輪椅與導盲磚並不衝突⋯⋯只要設計沒出錯

「人行道到底要不要設置導盲磚?」這個議題,在臺灣已經爭論很多年了。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說,輪椅通過導盲磚會讓其感到不適;對於視障者而言,沒有導盲磚難以感知路徑。於是,當前者大聲疾呼希望能有更順暢的通行體驗時,許多導盲磚因此被拆除,有些新建物甚至直接不鋪設導盲磚。不過這樣的做法,卻也變相壓縮了視障者的用路權益,也使沒有導盲磚引導的視障者,在步行上更加不安。

政府相關單位為解決導盲磚設置的紛爭,就提升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用路安全進行討論,廣納各方意見,試圖整合雙方的需求。然而,即使訪談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親身經驗,或是請教身心障礙與視覺障礙相關的組織與專家,對此也往往難有定論。總有輪椅使用者表達不應設置導盲磚,也總有視障者強調應設導盲磚。在長期的努力與溝通之下,近年來逐漸看到雙方達成共識。推動無障礙環境、身障者權益與視障者相關的多個組織(註),已在 110 年 4 月 13 日聯合發表聲明:「設置導盲磚不是錯,設計錯誤才是錯」。

上述聲明中除了提醒規劃單位鋪設導盲磚應注意導盲磚的顏色、突出大小、突起高度、施作材質與穩固度之外,也要避免設置錯誤形式──例如警示功能的導盲磚是圓點的突起,引導作用的導盲磚是直線的突起,但這些細節經常被施工團隊忽略、設置顛倒,導致一些視障者對導盲磚的引導已失去信任,進而排斥。

圓點作為警示,直線能夠引導,導盲磚的突起高度、使用材質以及施工的穩固,以上的條件都需要滿足,才能讓導盲磚發揮效果(Source: Wikimedia

另外,聲明中也說明,導盲磚不會干擾輪椅使用者的移動:導盲磚的寬度沒有輪椅的輪距這樣寬,輪椅使用者在通行時是可以避開導盲磚的。偶爾會看到一些導盲磚鋪到跟通道等寬,或是鋪滿斜坡道,這也是錯誤的鋪設方法,自然會影響到輪椅使用者的通行,也會導致一些乘坐輪椅的脊髓損傷患者經過時苦不堪言。

最後,即使以有「邊界感」的設施來引導視障者,仍無法完全取代導盲磚:面對人潮較多或路面較寬時,視障者不見得能順利找到或持續貼近提供邊界感的設施,且設施如果不一致或突然中斷,也會影響他們的判斷。
 

通用設計:找出不同族群的共同步行需求

從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在步行過程中經常感到困擾的問題來看,雙方的需求看似是互相干擾、難以整合。但當我們真正去了解輪椅使用者與視障者的行為與需求之後,就會發現兩者的需求並不衝突。因此在進行道路規劃或修繕工程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各種行人的需求,不能只考量輪椅使用者,也不能只考量到視障者,更不能忽略孕婦、孩童、長者與其他行動不便者的需要。

通用設計強調,設計應考量所有使用族群的需要,解決多種族群使用上的衝突、矛盾與困擾。的確,當遇到不同使用族群的需求剛好相反時,確實不易整合,要做到盡善盡美也非易事。不過若能洞察到不同使用族群真正的需要,試著找出共同的需求與最大包容的作法,通用設計還是可以落實於我們的生活與環境之中。例如日本福岡市地鐵三號線(七隈線)便導入通用設計,在輪椅使用者要通過的地鐵閘門處,去除部分導盲磚,讓輪椅輪子通過的地方不會遇到導盲磚。
 

高齡社會的步行城市,由通用設計提供解方

在臺灣,服務對象為全民的政府單位已逐漸發現通用設計的重要性,一些國家政策與公共建設都開始導入通用設計的觀念。硬體設施類,如社會住宅的室內設計、低底盤公車、共融公園遊戲場與風景區通用化環境設計等;制度設計與服務類,則如觀光局的高齡友善旅遊、促進企業進用身障者與中高齡者的職務再設計、國民法官的精神與制度規劃等等。由政府開始做起,確實有助通用設計的落實與普及,但企業與教育單位也需朝此努力,不能只有政府在做。

低底盤公車,讓輪椅使用者在大眾運輸的可及性上更高了一些(Source: jiahung liCC BY-SA 2.0

很多生活用品與服務都是由私部門的各企業主導與發展,可惜的是極少有臺灣     企業將通用設計應用在產品或服務中。反觀日本——全世界通用設計落實得最普遍、最徹底的國家,不僅是產官學各界都致力推動通用設計,食衣住行育樂都能看見通用設計,靜岡縣政府甚至還將通用設計納入國中小教材,讓學生認識通用設計、認識不同使用族群及其需要。

通用設計的觀念若能加強擴散與應用,便能幫助更多行動不便與中高齡的族群,提昇他們自主面對各項生活事務的能力,進而促進健康、減緩老化並維持社交活動,降低家庭與社會照顧的負擔。對於已經邁入高齡社會,甚至是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臺灣,這點尤其重要。
 


註: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中華民國脊髓損傷者聯合會、中華視障聯盟、中華民國視障者家長協會、中華民國無障礙科技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口述影像發展協會、中華定向行動學會、臺灣視障服務發展協會、臺北市視障者家長協會、臺北市盲人福利協進會、財團法人愛盲基金會。
 


首圖來源:sunboy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