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6文/黃文鈴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疫術城市 / 2021 年 / 都市。國際經驗

巡迴的熱湯巴士、暖心的募集冬衣、送餐的難民餐廳:疫情的酷寒當前,柏林為街友送暖的公民行動

文/黃文鈴

定居德國柏林獨立記者,近年聚焦難民議題,駐地德國報導難民與當地社會融合的各種面向;親自走訪馬來西亞、緬甸,報導羅興亞難民困境、緬甸民主轉型的新聞自由;2014 年客委會「築夢計畫」得主。

文字大小:

巡迴的熱湯巴士、暖心的募集冬衣、送餐的難民餐廳:疫情的酷寒當前,柏林為街友送暖的公民行動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當各國政府為了防疫祭出封鎖令,要人民乖乖 待在家減少外出,無家可歸的街友們首當其衝。去年底更迎來疫情裡第一個冬天,收容所因防疫規範容納人數大減,柏林有旅館因而提供街友入住、餐廳贈送免費餐點給街友、好幾個組織發起送餐活動,晚上開著巴士分送熱湯、咖啡和禦寒衣物,幫助街友們度過這個寒冬。


二月的柏林,仍寒氣逼人,一名衣衫襤褸的男子忽地倒臥在地上,他的朋友見 狀趕緊向旁人求救。安德烈(André Ruschkowski)過去查看,發現對方毒癮發 作,卻仍堅持大喊:「不要送醫,我沒事!」這位落魄的男子和他身邊的朋友都不懂德文,已經露宿在柏林東站(Ostbahnhof)外頭數日。

順著火車站的樓梯往下走,通往停車場前,一道玻璃門巧妙隔出幾坪大的空間,車站暖氣直送,街友們長據在此徘徊。安德烈帶著兩名志工開著印有柏林赫塔 足球隊(Hertha BSC)隊徽的藍色小巴,將車停在門口不遠處,幾名街友聞風,三三兩兩聚集而來。

這裡是安德烈發起的「熱湯巴士(Suppenbus)」街友關懷行動,每次巡迴必來的據點。車上載著約 300 人份的熱湯、咖啡、茶,小圓麵包,以及塞滿半輛巴士的冬衣褲、襪子等禦寒衣物。

停車場的角落或坐或站著一群波蘭移民,穿著同樣印有赫塔隊徽藍色背心的志工,一一詢問是否需要熱湯,或來點麵包裹腹?幾名街友熟門熟路,隨著志工到裝有外套的袋子裡,比對適合自己的尺寸,當場換上新衣。另一名戴著毛帽的老街友滿足地喝著剛盛好的熱湯,直向志工們道謝。

安德烈(左一)端著麵包與飲料給街友們(Source: 黃文鈴攝)

街友們從熱湯巴士的志工們手中拿取適合尺寸的外套(Source: 黃文鈴攝)
 

疫情寒冬裡的碗碗熱湯:「熱湯巴士」巡迴全柏林

外頭的天空已由藍轉墨,但「熱湯巴士」的任務才正要開始。每週四安德烈載著同樣是赫塔足球迷的志工們,除了固定到幾個火車站大站,其餘路線由安德烈自行決定。靠著年輕時曾擔任快遞員的經驗,以及數十年來在柏林大街小巷裡穿梭的經歷,「我知道哪些地方是街友常聚集的點。」

「熱湯巴士」巡迴之旅,自去年十一月延續至今。今年一月底氣溫驟降,一度落到零下 15 度,安德烈當機立斷,連續 14 天,天天出任務。

安德烈是赫塔隊的死忠球迷,自 1992 年首次踏入球隊主場館──奧林匹克體育館,近 30 年來累積現場觀看近 500 場球,因此透過赫塔球迷俱樂部,認識一大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早在去年夏天,柏林熱到攝氏 35 度,安德烈就發起過送水給街友的行動。靠著龐大的球迷網絡,他募集到所需款項,最後發送出超過 2,000 瓶瓶裝水。當時的核心工作團隊,不僅人力支援這次的「熱湯巴士」,更四處牽線,找到能提供餐點的店家。赫塔所屬的酒館(Kneipe),免費提供熱咖啡、茶;柏林一家專 接大型活動餐飲的餐廳「40 Seconds」,免費提供 300 多份熱湯;小圓麵包則是一名任職於德國連鎖超市「Edeka」的赫塔球迷,看見安德烈在社群平台發布的文章,轉達給店長,促成這番好意;赫塔隊也資助小巴與每次任務的油錢。

安德烈(右)與露宿街頭三年的湯瑪斯(左)(Source: 黃文鈴攝)

像這樣的雪中送炭,在疫情裡的第一個冬天,遍地開花。
 

寒流來襲:驟降的溫度、政府的惡意,還有過度的管制

這裡是柏林最大、人數最多的街友聚集地。魯梅爾斯堡灣(Rummelsburger Bucht),距離交通繁忙的東十字火車站(Ostkreuz Bahnhof)走路不需 10 分鐘, 一直以來,安德烈持續為這裡的街友募集保暖物資。但在二月初,就在一波強寒流來襲的前夕,警方無預警撤離住在裡頭的百名街友,將他們載往一處緊急庇護所。

隔天一早,數十名自發前來的民眾,在原處抗議、分發傳單。發起抗議的妮娜 (Nina)說,這些人已住在這裡多年,多是來自東歐國家的移民,像是保加利亞人、吉普賽人。「他們臨時被告知要撤離,只給半小時帶走重要家當,隔天就大門深鎖,還是我們來抗議,中午才開門讓他們回來收拾行李。」

許多民眾自發性前來魯梅爾斯堡灣,為前一天半夜被撤離的街友們爭取返回收拾行李(Source: 黃文鈴攝)

現場許多全副武裝的警察來回巡邏,門口兩位警察站崗監督進出的街友。原本開放式的聚集地,撤離前數月圍起鐵絲網,裡頭四散的帳篷,被迫縮小範圍,看來更擁擠不堪。雪不停地落下,街友們推著手推車,上頭堆滿個人用品,有的一大家子,爸媽牽著年幼的孩子,手上提著大塑膠袋,不捨離去。

魯梅爾斯堡灣旁的街友聚集地四處散落許多帳篷(Source: 黃文鈴攝)

如今魯梅爾斯堡灣的所有帳篷已全數拆除,原先的「住民」被地方政府安排在一處青年旅館,預計能住到四月。但許多人並不領情,選擇繼續露宿街頭。

妮娜解釋,多數緊急庇護所皆採取嚴格管制,禁止菸酒、吸毒、不准街友帶狗入住。

「每天七點就要起床、帶著所有家當離開,晚上八點再回來排隊入住。 這對習慣了自由自在的街友,並不符合他們的生活型態。」

根據 2020 年初的一項統計指出[1],全柏林至少有 1,967 名露宿街頭的無家可歸者 (Obdachlos);若再擴大延伸,依據聯邦無家可歸者援助協會(BAG W)[2]最新的估計[3],2018 年全德約有 678,000 名無自身住處的人(Wohnungslos),這個數據包含寄宿緊急庇護所、朋友家等,沒有租約在身的人。

一般冬天,部分柏林地鐵站會開放讓街友過夜,許多教會組織也會開著小巴,四處巡邏,將需要協助的街友載往緊急庇護所度過一晚,避免無家可歸的人捱不過寒冬。據 BAG W 統計,2020 年至 2021 的這個冬天,至二月二十三日止, 已有 22 名街友過世。
 

寒病封城,為街友募冬衣行動

就讀大一的 20 歲法律系新生戴爾(Laurenz Terl),也注意到這個冬天格外寒冷。 他居住的柏林海勒斯多夫(Hellersdorf)區,據悉有 12 名街友,最初他單純想為這些人募集冬衣,便在自己的推特、IG 帳號貼文,孰料引起巨大迴響,「德國各地不停有人寫信給我,希望能捐物資。」

戴爾去年底發起網路募冬衣,每週他與夥伴們一起發送給路上的街友(Source: Laurenz Terl 提供)

戴爾的善舉上了電視新聞,物資數量以超乎他預料速度增加,在一月底喊停之前,一共募集逾 1,200 件冬衣、帳篷、肥皂等日用品,以及約 1,000 歐元的捐款。

最初核心成員僅 5、6 名,很快地,許多年輕人紛紛加入,成為 50 人的團隊。原本一週 3 次出任務,氣溫驟降的那兩週,改成每週 5 天。成員分成 7 組,先到儲藏室領取兩大袋物資,再回到自己居住的區域,就近到可能的聚集地找尋需要協助的街友。

其實一開始他們並不曉得哪裡有街友,因為後者不會長期待在同一據點。戴爾打了許多通電話詢問在地政治人物,也諮詢協助街友的團體,才取得大概位置,最後他們選擇與這些團體合作,成功將所有物資都發送完畢。

戴爾坦承,在此之前他沒有跟街友接觸的經驗,「我以為他們會很臭、有精神錯亂的問題。」但每次發放物資,他試著跟對方說說話,才發現過去的既定印象大錯特錯。

戴爾在發送送禦寒物資給街友時,習慣與他們聊聊天(Source: Laurenz Terl 提供)

「大多數的街友都能正常對話,他們跟我分享人生的困難,像是家庭問題,這些談話都很揪心。他們其實就是一般人,只是人生中遇到危機,所以才流落街頭。」

街友時常被視為社會的邊緣人,或街頭髒亂的根源,倒臥路邊無人聞問。戴爾說,對街友們而言,有人願意接近,並蹲下來和他們說話、聽他們的問題,是給予物資之外,很重要的心理支持。
 

難民餐廳「十字山天空」,為街友送餐也送暖

柏林一家由難民員工組成的餐廳,在這次疫情決定暫停營業,專做街友送餐。發想這個點子的是「十字山天空(Kreuzberger Himmel)」餐廳主廚,來自伊拉克的賈芙(Layali Jaafar)。四年前她和家人逃難來德國,她回想:「當初我們來到這裏,就像街友一樣,沒有房子、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賈芙是「十字山天空」餐廳主廚,去年她看見疫情裡排隊領餐的街友大排長龍,發想免費為街友送餐(Source: 黃文鈴攝)

看見火車站前街友們排成長長的人龍等著取餐,她心生憐憫,賈芙說,「過去受到德國人許多幫助,現在我想回饋德國社會。」

每天早上九點,賈芙來到店裡,和其他員工在廚房洗洗切切,準備中午要送餐的料理,他們準備的是來自家鄉的中東料理,濃郁的香氣瀰漫整個廚房。

實際上,「十字山天空」在 2018 年開幕即迅速走紅,店內目前 20 名員工,來自敘利亞、阿富汗、利比亞等 9 國,都是自 2015 年來到柏林的難民。當年一波超過百萬名的中東難民潮湧入德國,柏林政府無力招架,許多人睡在街上、亂 象叢生。

「十字山天空」餐廳目前 20 位員工,來自 9 個國家,都是在難民潮期間逃難來柏林的難民 (Source: 黃文鈴攝)

柏林一群媒體、藝文人士因而創立「Be An Angel」NGO 組織,以自身之力,協助難民行政、法律事務。受惠國內援助難民熱潮,2016 年募款高達 22 萬歐元,他們租下 17 間公寓讓難民入住,並提供翻譯、律師等資源;但隔年德國右翼政黨勢力興起,社會上風向丕變,難民的負面報導讓捐款大減,他們因而決定要靠自己財務獨立。當時社會對於難民歧見仍深,「所以我們開了一家餐廳,讓德國民眾可以接觸難民。」

餐廳創辦人托可(Andreas Tölke)說,一般人缺乏認識難民的管道,「我們想讓他們知道,難民其實就是一般人,沒有太大的不同。」在媒體不斷曝光之下,許多好奇的人慕名而來,並驚艷中東料理的美味,店內 110 席經常一位難求,首年即進帳 38 萬歐元,隔年營業額更達到 68 萬歐元。
 

疫情歇業!只為幫助一同與生活搏鬥的人

去年三月疫情在德國爆發之初,餐廳在封城之時仍維持營業,同時送餐給街友。 托可說,「不論是付錢的客人,還是送餐給需要的人,餐點的品質都一致。」出乎意料地,每天備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到去年十月,共送出逾一萬份餐點。

當時德國爆發第二波疫情,很快迎來再次封城,「十字山天空」餐廳決定停業。柏林參議院此時找上這家餐廳,希望他們接手街友送餐,卻不清楚確切配送點與需求量。

餐廳只好依據過往經驗,聯繫為街友送餐的組織、教會、火車站前的友善街友團體,詢問他們每日需要的餐點數量,因為當時這些組織皆因疫情考量,無法再親自煮食配餐。「跟先前一樣,需求數量再次暴增」,光是一月就送出 20,690 份餐點。

每天早上九點,餐廳員工開始為街友備餐(Source: 黃文鈴攝)

如同多數逃難來德國的難民,餐廳員工不乏曾經歷悲慘遭遇,像是目睹母親在砲火中喪生,逃難途中遭到強暴或是孩子意外溺斃,這些歷練讓他們深刻體認何謂生死邊緣,更能同理每天得與生活搏鬥的街友。

托可回憶,有好幾次他看見員工們與街友們互相寒暄,後者看見明顯不同於德 國人臉孔的人前來送餐,親切地問候對方來到德國的生活與家鄉的情況;原本驚訝富裕的德國竟然有街友的員工們,透過一次次對話了解德國社會的運作方式,「愈覺得自己屬於其中一份子的人,愈可能想辦法做出改變。」如同賈芙想回報德國社會的善念,最後帶動這一連串援助街友的行動。


[1] 德國目前仍無官方統計街友人數,這項數據是由一群志工於 2020 年 1 月 29 晚間至 1 月 30 日 凌晨所調查出的數字。

[2] Bundesarbeitsgemeinschaft Wohnungslosenhilfe

[3] BAG W - Bundesarbeitsgemeinschaft Wohnungslosenhilfe e.V

首圖來源:Laurenz Terl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