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30文/林穎玉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共享城市 / 2020 年 / 都市。觀察筆記

2020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如何影響城市發展?

文/林穎玉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第二場:從經濟學談共享

演講主題: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如何影響城市發展?

講者:莊奕琦

文字大小:

2020 共享城市系列講座:共享經濟的商業模式,如何影響城市發展?

共享經濟的出現,大大衝擊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核心觀念:財產私有制。 

在此之前,資本主義中的私有制度雖然保障了人們的財產,卻也因重複擁有資源,而造成資源大量的閒置與浪費。在規模經濟的發展下,由於產品製造的邊際成本趨近於零,生產更多商品並不會造成企業額外的負擔,企業傾向大量生產,以賺取更多利潤,造成能源與資源的消耗自此一去不返。

共享經濟發展至今,產生各式各樣不同形式的消費方式,其中較為成熟的代表性公司都有一項特點:它們本身不從事生產,而僅作為「開放平台」滿足市場需求。像是全球最大的租屋平台 Airbnb ,提供平台供使用者進行房源交換,本身並非房仲公司亦未主動租售房屋;全球使用率最高的社群媒體 Facebook ,本身不進行內容生產,即便臉書「河道」上每日資訊大量沖刷,這些內容也是源於平台上每一位使用者。

共享經濟概念形成的商業模式,多以「數位平台經濟」實踐。由資源使用者和資源提供者直接媒合的點對點消費型態,在供需上激發更多可能,也創造了更多價值。透明化的平台取代了中介機構,減少了交易成本,使閒置資源活用的同時,交易行為也更有效率。

因此,共享經濟不只是一門新觀念,更可以說是一種典範轉移。

在柏拉圖最適(Pareto optimality)理論中,提到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世界上有固定的一群人與可分配資源,只要分配在不使任何人情況變壞的前提下,至少讓一個人變得更好;而當分配方法沒有辦法再更好時,即是柏拉圖最適。

柏拉圖最適是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力求社會需不斷的改善,直到達成柏拉圖最適。

資本主義社會中,私人企業並非以追求公平正義為職志,力求利潤最大化的同時,難以顧慮隨之而生的社會問題。然而攸關公共利益,政府的角色再關鍵不過。資源的整合與分配,需要政府由上而下的通盤規劃,政府被賦予保障人民基本生存條件的期待,也是時候將共享經濟認真看待,提升到公共議題而非僅是社會創新的層次思考。 

然而,共享經濟作為新型態經濟模式,仍有許多衍生的問題等待被解決。

目前共享經濟許多新興商業模式,仍不受既有法律規範限制。這個現象是一把雙面刃,雖然更彈性、有更多可能性,卻也在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上有許多改善空間;再者,平台與勞工的關係也一直存在爭議。面對一種新型態的社會發展,法律時常跟不上社會的變遷,規範不明引起諸多社會矛盾。

以台灣為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 2014 年 Uber 進入台灣市場,引起的計程車業者群起抗議。原因不光是計程車司機的生存空間受到壓縮;在小客車租賃業法規修訂以前,Uber 司機是否具有職業駕駛資格?Uber 是否能保障消費者安全等等問題,也備受考驗。就計程車業者角度而言,勢必會認為市場中多了許多「不合格」的競爭者,因此展開激烈爭議。

2017 年,政府設下種種的營運挑戰,Uber 曾因累積天價罰款,暫時退出台灣市場。然而,如果細緻分析 Uber 為社會帶來的利益,或許是一種乘車環境的良性競爭:讓小客車資源有更好的利用,提供民眾更多乘車選擇,甚至可能打開乘車市場,進而增加計程車業者利益,達到多方多贏的景象。面對爭議,政府若直接進行限制,即使可以平息短暫的憤怒,卻忽略了阻礙重重本來就是社會要進步時必須付出的代價。

可以說,由政府部門主導的程度有多大,會直接影響共享經濟的發展成功與否。共享經濟因為牽涉資源再分配、經濟體制、環境污染等問題,政府絕對沒有理由撒手不管。延伸問題如:平台與勞工關係、就業零散造成勞動破碎化、不公平競爭……等,亦需政府介入改善。

但這並非是指控共享經濟帶來市場混亂,反而是提出一個深刻的提問:當共享的精神已經萌芽,我們要如何擁抱這樣的精神,讓其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良好的改變?

政府必須開展整體規劃與討論,將利與弊通盤考慮,並且決心往此方向前進,因為牽涉到資源的再分配,並且有許多資源仍掌握在公家手上,打造基礎的模型,才能誘發民眾自下而上的參與。

生活在這個時代是我們的幸運。資訊科技發展完善,讓我們得以利用資訊工具開展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人民生活在城市中,城市發展是又是經濟發展的核心,我們如何能不檢討經濟體制,卻又期盼城市生活有所改善?

如前所述,共享體系得以發展健全需要公開透明的平台、即時且大量的資訊整合,共享城市同時也應該是智慧城市,有賴大量硬體、軟體建設的投入。城市中有方方面面的需求,都是共享精神可以介入的。

城市是共享經濟最好的實驗場域,或許現在仍在發展的路上磕磕絆絆,卻能讓人雀躍地對這樣的精神心心嚮往。城市單車執行多年,市民從接受到習慣這樣的模式,可以看到其為生活帶來的改變逐漸從工具取向內化成精神層面,若共享精神能形成完善的共享體系,相信許多社會問題也會因此得到改善。

柏拉圖最適的城市,難道不是人人嚮往的城市嗎?希望最終,我們能將共享的精神內化為基因般自然,從生活的一部分到社會的全部,不再只為自己思考,而是顧及整體最大利益,真正地以人為本,從每個人的需求中出發,並能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資源與能源的節約,一座正義公平、效率與永續的城市自然應運而生。

*本文寫於共享城市系列講座<從經濟層面談共享>後,為講者莊奕琦教授演講內容整理,特此註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