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3文/游家權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共享城市 / 2020 年 / 都市。空間活化

「住的共享」如何可能,又如何不能?專訪「玖樓」共生空間

文/游家權

文字大小:

「住的共享」如何可能,又如何不能?專訪「玖樓」共生空間

狹小老舊、沒有廚房、傢俱不齊全、疏離的鄰居關係⋯⋯這是許多台北租屋族的共同經歷。為了提供更舒適的租屋選擇,「玖樓」透過社群活動串連不同領域的租屋者,嘗試打造富有居家感與充分社交機會的「共同生活空間」(co-living space)。

從 2015 年創立至今,玖樓已經改造了數十間臺北的老公寓和社會住宅,曾同時接待過高達 150 位住客(不含社會住宅),其中以 20 多歲的上班族與自由工作者為主,當中又有三到四成是外國人。

玖樓如何促進社群交流與共生?五年來有哪些心得和侷限?共享空間打造出來的社群,究竟是更多元還是更同質?本次台北村落之聲專訪玖樓共同創辦人潘信榮和總經理張珮綺,帶大家一同來認識「住的共享」究竟如何可能。

 

「住的共享」如何可能?從空間改造與社群經營開始

「Co-Living 強調適當比例的公共空間⋯⋯為的是讓每位居民能在宜居的環境裡,同時享受社交生活。」玖樓官網如此形容「共生」,而他們是如何營造出共生空間的呢?

「更開放的空間,是讓社群可以互動的關鍵方式。」潘信榮說:「廚房是我們調整的重點,因為『吃飯』是除了睡之外一件很重要而且日常的事。我們希望至少是可以看到彼此的,不是說一定要聊天,可以是早上在這裡煮個咖啡。」

潘信榮舉例,老公寓的廚房常位在角落,而且十分迷你,因此玖樓便將廚房拉到客廳,甚至改造成吧檯,另外再擺上方便用餐、閒聊和工作的大桌子;客廳則隨室友興趣調整,有些公寓客廳更挪出了能擺放瑜珈墊的伸展空間。

 
(Photo Credit: 玖樓)

除了重新設計空間外,玖樓也透過線上與線下的社群經營促進共生互動。線下活動由專職的社群經理跟室友去企劃,以聚餐為主,「因為吃的最好揪人,負擔最輕。」潘信榮說。其他則依照室友專長,舉辦舞會或攝影展等活動。活動資訊會透過臉書社團發布,不論是有住過玖樓的住民、住民的朋友,或只是參加過活動的都可以入社。

 

「住其實是非常個人的事」:給彼此一點空間,共生才能發生

如果下班很累不想社交,或住民個性比較內向,主打著促進居住內的社交活動的玖樓,如何因應這類的住客需求?「在選擇公寓的時候,我們會盡量依照他們的生活習慣做分配,不然像這種家庭式,跟不對的人生活在一起,干擾度是非常高的,所以一開始的溝通相對重要。」潘信榮舉例,如果住客是高工時的上班族,回家不想要有太多社交,會盡量把這群人放在類似的公寓裡。如果有人想要語言交換、認識外國人,就會把他安排到另外的公寓。

「住其實是非常個人的事情,沒辦法滿足所有人細節上的需求。但因為我們初衷上是想要做到既有社群感,你又可以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私密空間,所以我們會比較著重在整棟、大型的空間。」潘信榮說。

2019 年開幕的整棟式公寓「萬華玖樓」,改造自舊旅社,一和六樓為大型公共空間,其餘則是純住宿,如此便能減少因為公私領域過度交疊而窒息生怨;「你要交朋友的時候可以去公共空間,你不想遇到人的時候可以不用經過公共區域,直接回自己的房間,比較不會回家遇到一群人還要打招呼。」

 
(玖樓共同創辦人潘信榮和總經理張珮綺|Photo Credit: 游家權)

 

「共享的定義是分享他們的生活」:要能住得舒服,更多的是在一起的歸屬

玖樓共居空間打造出來的社群,是更多元還是更同質?潘信榮觀察到:「我們在招募室友的時候,會希望盡量有各個領域、背景的人。但是即便我們放得很多元,他們還是會自成小圈圈。」有著 20 多個房間的萬華玖樓便是各自分群,「比如說一群都是國外回來的,或是說外語的,或者常煮飯的自己一群。大家住在這裡是想擴大自己的同溫層。」

潘信榮指出:「在居住上要做到多元這件事,某程度有點衝突。你想要多元,但當你覺得舒服,其實是因為你在同溫層裡面,你回到家還是會希望跟能肆無忌憚說一些話的人住。」

「所以我們認為共享的定義是分享他們的生活。」潘信榮說:「來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通常是想擴大他的同溫層,他原本做創作,就認識更多創作的人。這是我們在居住上能做到的共享。」

潘信榮不諱言,目前玖樓在跨社群交流方面仍有侷限。「但我覺得這反映大家在居住上是希望安穩的,回到家有連結感或覺得安心、有歸屬感。」

 
(Photo Credit: 游家權)

「有室友搬出玖樓後,他覺得跟一般租房子不太一樣,這不是指我們提供的服務比較好或空間比較美,而是室友的組成不太一樣。」潘信榮說:「他們還是同溫層,只是建立更多網絡和連結。我不會負面看待這件事,因為每個人本來就需要有連結,那個連結感要夠踏實,或是自己覺得舒服或認同的。這樣的連結在玖樓是多的。」

潘信榮舉例,曾有一開始互不認識的幾個室友,將他們兜在一起住了半年後,一起去找更大空間。「我們也樂見其成。」

 

對於「居住」,我們需要更多想像

對於台灣的城市與居住議題,玖樓想促成哪些改變?「我們一直在做的是讓租房這件事是舒服的,品質和環境是比較好的。如果租房子是一個相對穩定健全的選擇,或許不會有那麼多人一定要買房或背房貸。還有像是台北在推危老重建,我們希望透過比較不一樣的居住提案,給都更政策或建商改建房子的參考。」潘信榮說:

「建商是被住戶影響的,住戶想要那樣,建商就再蓋出那些東西。如果有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改變,或對生活的想像更豐富,其實蓋出來的房子會更有趣一點,也讓台灣居住環境的樣貌更多元。」

最後,張珮綺補充了玖樓的施力點:「玖樓接觸很多房東、建設公司或公部門,他們的居住型態跟使用者很不一樣,可是他們卻是掌有房地產資源的人,所以我們可以作為中介,去影響、去往上擴及。」

玖樓共生公寓的嘗試,挑戰了我們對於居住的認識。事實上,居住可以是很個人的事,但也可以是一整個社群共同的事。「住的共享」該如何可能?在公領域的社交生活與私領域的個人生活間的界線又該如何拿捏?玖樓仍在努力摸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居住,我們需要更多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