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順德
什麼是「共享」?用共享經濟規劃公共空間,可行嗎?
這是新商業模式,也是新的生活態度──共享經濟的成功與風行,讓「共享」進入當代風景。
回顧歷史,人類很早就學會共用有限的資源,但我們不會稱耶路撒冷為共享宗教空間,更不會把嘉南大圳看作共享水源,「共享」成為帶著進步色彩的流行,是專屬於我們時代的現象。
本文簡短梳理當代對「共享」的新想像,歸納當代對話中「共享」所承載的意涵,最後思索「共享」如何回應公共空間議題。
「共享」經濟的數位根源
「共享」的興起,可追溯至 90 年代網際網路的發展。網路不只是工具,也在當時滋養了一股新興數位次文化,輾轉發展為今日的開放社群。這個次文化社群雖非今日「共享經濟」與「共享」風潮的直接源頭,但他們對「社群」以及「所有權」觀念的挑戰,充實了當代共享的內涵。
(網路文化的出現,對於「共享經濟」與「共享」風潮的興起有不可抹滅的影響。)
相較於傳統觀點,數位次文化社群強調兩個面向:「多元」與「連結」。網路作為匿名空間,使用者最大程度保有自己的獨特性;各自獨立的用戶,以網路為共同協定,連結成一個動態、開放的社群。
這種社群想像,與網路世界較少政府干預的特性、強大運算能力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數位烏托邦」:在數位工具高效率、去中介的媒合下,社群內的多元需求,可以藉由資源交換,形成一自給自足的系統。
與社群互相交織的,是「開源協作」的文化。參與者將專案進度及成品公開,讓大家接力完成、享受成果、甚至接手修改。因此,一個人可以是貢獻者、維護者、使用者,但絕對不會是擁有者。這種獨特的工作方式,風行於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社群內,如今也逐漸進入主流文化,鼓舞大眾用以更彈性的方式,看待所有權與使用權。
所以共享經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隨著網路逐漸普及,雲端技術提升,一個嶄新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也應運而生。
共享經濟並無單一精確的定義:例如學者埃克哈特(Giana M. Eckhardt)認為,共享經濟是「使用者與提供者,藉由第三方軟體,再不涉及所有權轉移的狀況下交換物品、服務或概念」;於共享企業擔任執行長的史戴芬尼(Alex Stephany)則定義為「利用網路平台,讓社群能夠取得他人未充分利用的資產,因而降低擁有資產的必要性」;資誠企業管理顧問公司則是將其定義為「利用個人或團體,利用網際網路為媒介,利用閒置的資產作為盈利」。
(網路平台是使用共享經濟最重要的媒介。)
從上述的各種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大共同元素:數位平台,與善用閒置資源。
此外,也能辨認出不少受到數位次文化啟發之處,比方說強調使用權、社群互助、以科技解決問題的樂觀態度。但儘管如此,共享經濟與現今的開放社群還是有本質上的區別。共享經濟說到底,是一門賺錢的生意,而且在開拓市場的過程中,不斷變形,最終形成一種多元、難以定義的經營理念。
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商品包裝
在這個人人皆自稱「共享」的時代,共享已成為一套模糊的說詞。經營者以「共享」包裝自己,進而召喚認同這個理念的使用者。而大眾也根據業者打造的形象宣傳,產生對「共享」的模糊想像。
我們可以簡單將「共享」背後傳達的形象歸納為三點:
1. 高效率資源分配 :以「共享」增加使用效率
共享強調活用閒置資源,避免浪費,對於主打環保的經營者,是特別有利的包裝方式。以共享機車為例,「共享」避免購買後機車閒置,造成浪費,再佐以電動車本身的環保形象,便是一套完整又具說服力的的宣傳名堂。儘管共享機車使用的並非車主的閒置資源,但如今這樣的作法也進入大眾心目中「共享」形象的一部份。
2. 彈性服務方式 :以「共享」包裝服務創意
以「租賃」代替購買,並非共享經濟獨創,但共享經濟對於租賃內容、時間及媒合方式都更有彈性,並培養出一批擁抱彈性服務的客群。比方說:近年逐漸風行的「共居公寓」,其計價邏輯與傳統短租套房並無不同,也不符合利用閒置資源的定義,但租期與分配空間的方式極具創意,再加上「共享」的招牌,很快便在市場中站穩腳步。
3. 社群交流:以「共享」暗示人際交流
現在自稱「共享」的經營者已不限於網路平台,也延伸到實體空間,但大多都保有社群的概念,甚至是做為主打。例如流行於各大都會的「共同工作空間」,既不利用閒置空間,也不用數位工具媒合使用者,但其聚集人才,以交流激發創意的企圖,卻和數位次文化的社群精神有幾分相似。
當共享經濟,遇上公共空間?
「共享經濟」並非一組受到嚴格定義的概念,它如何與都市公共空間議題連結,自然也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
的確,共享經濟的精神,有可以啟發公共空間規劃思考之處:例如,共享經濟仰賴數位平台強大的盤點媒合能力,公部門如何盤點城市閒置的資源,而且掌握居民瞬間需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配對?此外,共享的彈性服務,也可以給規劃者一些新的靈感,例如我們是否應該以小時、房間作為新的規劃單位,重新分配社區裡的公共空間?
不過,上述對於「共享」精神的回顧,也在在展現「共享」與公共空間議題的差異。
首先,是對於社群的不同關懷:共享經濟旨在連結足夠的消費者,以達到經濟規模;但公共空間不只關注使用者數量,更需要關注沒被連結的弱勢族群。
第二,「共享經濟」背後蘊含某種科技樂觀,要由專家、科技強人來建構平台滿足使用者的意識形態。若要結合社區參與式規劃的理念,必須進一步參考開源協作的文化。
第三,無論是「共享」還是「共享經濟」,強調的都是高效率的使用現有資源,而非開拓新的資源。以公共空間議題的角度思考,若我們遲遲不正視公共空間被私有化、轉變為商業空間的現況,「共享」也只能成為被動的補救方案。
再次強調,共享經濟說到底是一門賺錢的生意,因此,與其反覆琢磨「共享」的模型,好套用在公共空間的經營上,不如拋開概念框架,好好地專注於思索空間與使用者的關係。畢竟「共享」雖為我們帶來新的靈感或策略,但最終,我們還是得將目光拉回空間,以及空間裡生活的人們。
有任何想法想回饋,歡迎到村聲【粉專貼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