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ao
【村聲投稿】後疫情時代的台北捷運
在疫情的考驗之下,台北捷運作為城市裡人流密度相對高的場域,從乘客紛紛自主戴起口罩,到強制規定進站旅客皆需戴上口罩,也在各大熱門站點設置起體溫監測站,台北作為全球城市面對全球疫情的應變能力,你給幾顆星呢?
我會給五顆星。
因為在室內密閉空間人人配戴口罩的這個行為,才得以讓臺灣守住新冠肺炎的重要防線。相較於亞洲的未雨綢繆,許多歐美國家的城市在室內密閉空間的口罩強制規定起步要晚得許多。舉紐約為例,它是全美疫情最嚴重的城市,原先州長古莫排斥訂定強制民眾外出戴口罩的規定,但後來也頒布行政命令,要求紐約州民眾在地鐵、公車、鬧區街道等無法保持 6 英尺社交距離的公共場域必須配戴口罩。
也有相關網站整理資料時發現,沒有戴口罩國家的傳染速度是遠高於有戴口罩的國家,像是美國、西班牙、英國、伊朗等國家,原先就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官方在進行疫情宣導時,也沒有強調配戴口罩的必要性,因此也都成為了疫情重災國家。
自 6 月 7 日起,全國防疫鬆綁,各項措施解封,全國上下開始了「防疫新生活運動」,但在台北捷運和公車上,民眾們還是安份地戴著口罩,台北捷運的廣播:「進閘門時、於站內或車廂間無法保持 1.5 公尺社交距離時,應配戴口罩,請各位旅客支持配合」。
雖然在捷運上還是只能見到半個半個陌生的面孔,進站還是必須配戴口罩,經過體溫檢測儀,但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人們,已漸漸回復到原本的數量;城市裡的許多角落,也逐漸恢復了疫情之前的活力,且在端午連假期間,也有許多報復性出遊的遊客。究竟,在後疫情時代下的城市,還會有哪些與以往不同的改變發生呢?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雙城記》狄更斯
願我們都能在疫情過後,回歸原有的生活步調,在後疫情時代之下,能夠漸漸褪去臉上的口罩,在不期而遇的角落,與城市裡的陌生人相視而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