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文 | 邱敬
文章一覽 / 專題特輯 / 共享城市 / 2020 年 / 都市。議題行動

除了車站、麥當勞和超商,無家者可以去哪裡?人生百味,要讓街頭成為「所有人」共享生活的空間

文 | 邱敬

 

 

文字大小:

除了車站、麥當勞和超商,無家者可以去哪裡?人生百味,要讓街頭成為「所有人」共享生活的空間

「街頭不只屬於行人,也屬於在此求生存的人們。」

這是人生百味的官方網站上引述的一句話。成軍第五個年頭,他們執行了大大小小的計畫,從「石頭湯」、「貧窮人的台北」,到「重修舊好」空間營造,都圍繞著「點亮街頭」的宗旨。這次的訪談,人生百味的共同創辦人,巫彥德「阿德」,以「誰在街頭」為起點,為我們以「人」為中心,逐步勾勒出街道共享的藍圖。

(圖片來源:人生百味官網)

「貧窮即暴力」:誰在街頭?

阿德說,他在 318 學運的街頭講堂中聽到一段話,直到現在印象都非常深刻:「為什麼人民走上街頭?因為體制內無法發聲,所以選擇體制外的方式,這是一個沒有選擇的選擇。」

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專)(人生百味創辦人巫彥德)

在紀錄片《貧窮即暴力》中,「貧窮」除了是一種經濟狀態以外,更是全方面的匱乏,包含關係連結的匱乏,和自信心的匱乏。這個由內而外的匱乏,迫使貧窮的人活在失序的狀態中,無法從容不迫地做出一般人在生活中會做的合理選擇。

映照到日常,就是那些生活上因匱乏而失去正常選擇,徘徊街頭的街賣者和無家者。

然而,儘管這麼多無家者都在街頭,仍不表示臺灣成功撐起一個街道共享的空間。「為什麼這些空間沒有考慮到他們在裡面?」阿德問。街友的面貌對於這個社會而言仍然是模糊的,沒有聲音。

 

重新串接起互信的連結:什麼樣的社會沒有無家者?

為這些在社會上沒有聲音的人發聲,甚至去污名化,因此是人生百味的首要工作。

人生百味除了透過將街友的話傳聲於社會,亦以創造相處和對話環境為行動策略。阿德回憶,某次發放便當給無家者時,遇到一位喝了酒的大哥,因為一些小摩擦而在志工身邊咆哮起來。「一開始我們很害怕這種事情發生。」原本立意良善的相處與對話行動,卻反而加深了對無家者的負面印象,是他們最擔心的事。

然而,在活動結束的心得分享中,一位志工竟脫口而出「大哥好像心情很不好。」這時阿德才發現,透過接觸和磨合,人們得以察覺他人作為一個「人」的原本質地。失序本來就是人間常理,也本來就應該被談論;街友是人,他們有很奮進的時候,也有很不道德的時候。

「當不好的感受可以被對話,你不用叫他去同理,他自己心裡就會撐起一個空間。」阿德說。

人生百味創造機會,讓無家者與民眾彼此互相認識(圖片來源:人生百味粉專)(人生百味創造機會,讓無家者與民眾彼此互相認識)


透過對話和接觸,消除了因陌生和誤解而造成的隔閡後,下一步,就是重建信任關係。

阿德以一個位於屏東的貧窮部落為例,拋出了一個問題:「一個這樣匱乏的部落,怎麼會沒有街友?」關鍵在於,部落中人們互相扶持和照料,而且信任彼此。例如,部落裡有一個人,天天都把自己灌醉到神智不清,雖然如此,部落裡的人仍相信,雖然他天天喝醉,但那個清醒時的他,仍然是個好人,所以他們願意給他工作機會,願意和他一起吃飯和同住。

對阿德來說,這樣透過互信而建立起來的共享,就是共享經濟的本質:讓人生活的更好,獲得支持跟照顧。

 

以「共享」重建連結:重修舊好

人生百味有個名為「重修舊好」的空間,設於無家者數量眾多的台北車站,是一個讓無家者休息的地方。

(人生百味將老宿舍活化為一個供街友休憩的社區據點)


「無家者需要休息嗎?」面對這個許多人第一時間產生的疑問,阿德說:「你仔細想想,在台北車站這個空間流浪,真的有機會讓人感到放鬆嗎?」他進一步細究社會覺得無家者無所事事又「懶散」的偏見:「一個大哥說,我家人不要我,我女兒不認我,我爸媽過世,我要為什麼努力?」

「努力」是需要前提跟目標的,而努力的動機,往往來自人際關係連結,無家者一旦陷入貧窮所造成的連結匱乏,也連帶著喪失了為了人生努力的動機。

然而,街頭其實是個很難重建連結的地方。它資源有限,經常是一個競爭的場域,而不是合作的場域。「重修舊好」就是要為了無家者,提供一個競爭感不這麼強的地方,當人們得以放鬆休息,就可以卸下防衛。

「他們放鬆,我們就有機會跟他們工作和提供幫助,例如精神治療和職業媒合。」阿德說。後來,聽聞「重修就好」年假公休時,無家者開始三五成群的去逛街。這是過去不會發生的事。

 

「街頭可以是一個生活選擇」:勾勒理想的街道生活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明明很累,但街上找不到坐著睡著的地方,任何地方都覺得不太安全 。」阿德問:「為什麼,街道上不能有大家休息的地方?」

最理想的「街頭」,是一個你我「每個人」都能使用的街頭;一個對所有人開放的空間 ,就是對弱勢最有利的空間。這個理想確實有人嘗試在一步步完成,但這樣的嘗試也越來越少,因為現實是,當弱勢者蜂擁而至,伴隨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混亂。

「有混亂發生,其實是因為做得不夠多,」阿德說。當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開放空間,人就會選擇自己生活場域以內的點,而不會離開生活場域、蜂擁群集到特定的地方。「很多麥當勞跟便利商店其實正在發揮這個功能。」他笑說。

(翻轉街賣形象的「人生柑仔店」計畫)

五年來,人生百味以無家者為核心,製作執行了許多不同的計畫,都以人與人細微共享所發生的火花契機,去創造更多街道和生活的共享機會。他們希望,當街頭成為一個人在失去選擇的匱乏中,一個「最後」且「不差」的選項,當街頭能成為這些人的安全網,讓他們無需再經歷更多人生跌跌撞撞時,那,就是個理想的街道生活。


有任何想法想回饋,歡迎到村聲【粉專貼文】留言!